谢臣,1940年生于河北省易县西水冶村。他从小就受着革命的思想影响,爷爷是西水冶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为掩护革命同志光荣牺牲。从谢臣记事起,狼牙山五勇士以及众多抗日英雄的事迹,就在他那幼小的心灵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懂事以后,他立志继承革命先辈的遗志,做一个对党对人民有用的人。1953年,谢臣就参加了农业生产,连续几年被乡亲们评为模范社员。1959年11月,谢臣光荣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60年3月,他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入伍后,谢臣在部队首长和同志们的关怀帮助下,努力学习政治,学习文化知识,刻苦钻研军事技术,决心做一名优秀的解放军战士。在担任炮手工作时,他为了从实战需要出发,从难从严进行训练。有一次班里接受射击任务后,要求他在40秒钟内按照规定的格式和要求,挖好炮盘坑,架好30多斤重的炮盘。时间短,要求严,但他不怕苦,不怕累,手上打起了血泡,汗水浸透了军衣,一声不哼。由于平时训练刻苦,他按时按要求完成了任务。1961年春天,谢臣所在部队接受了一项建设工程,任务是开山劈石,谢臣小组担负着打眼爆破任务,又脏又累。谢臣和战友们抡动大锤,不顾手上磨出的血泡,拼命苦干,同时注重总结施工中的经验,一次次超额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任务指标,创造了全连最高纪录,两次夺得“先进作业组”的红旗。
1963年,谢臣被调到驭手班当了驭手。他干一行爱一行,爱惜军马就像自己家的牲畜一样,经常为马匹刷毛,把马圈打扫得干干净净,受到了领导和战友们的好评。同年,他随部队到易县东高士庄(现已划归满城县)执行任务。他和战友们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经常为群众做好事。东高士庄与林场之间有一条界河,一涨水,河面就有20多米宽,农民上地,学生上学,行人过路,都得趟水,很不方便。他便向班长建议,利用星期天休息时间,全班从山坡上拣来石头,搭了一座“踏石桥”。村里盖校舍,生产队的人手少,又正是农忙季节,谢臣又向负责群众工作的连队领导建议,发动战士帮助建造校舍。校舍建成后,群众为表达感激之情,自发地给连队送来一筐筐水果,都被他们婉言谢绝了,群众无不称赞他们是人民的子弟兵。
1963年8月上旬,冀西山区连降暴雨,倾盆大雨连续下了六天五夜,山洪暴发,易县高士庄村前小河已变成波涛滚滚的巨川。8月7日晚上,雷雨交加,更大的暴雨眼看就要来到,高士庄人民的生命财产处在危急之中。谢臣所在连队党支部立即发出抢救群众,与群众同生死、共患难的号召,共青团员谢臣和全连官兵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一起投入了这场战斗。他们抢修房屋,排除积水,加固堤埝。由于河水很大,堤埝被冲开,谢臣和战友们冒着狂风暴雨挨门挨户做群众的说服动员工作,帮助乡亲们往山上转移。他们搀扶着体弱的老人,背着、抱着年幼的孩子,搏斗在湍急的洪水中,在泥泞的山路上,滑倒了又爬起来,一次次把乡亲们送到山上的安全处。当谢臣看到驻地附近的村民都上了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正在这时,他又想起村里还有两圈羊没有转移出来,这是集体的财产,必须保住。他不顾一切,立即回村去赶羊。由于风雨和洪水惊吓,羊群乱窜,很不听招呼,费了很大的劲才把羊群赶上了山。在赶羊群上山的路上,他又发现了三头乱跑的毛驴。他不顾疲劳,往返几次才把三头毛驴抓住送到山上安排好。
8月8日凌晨,山风刺骨,谢臣听说有的老乡因天冷难耐,便回村找御寒的衣服了,他想这么危急的时候怎么能下山呢?山洪下来怎么得了?人民生命的危急,迫使他再次飞身下山。他没跑出几步,就听得一声巨响,汹涌的山洪从西南山上倾泻下来。有人大声惊呼:“洪水下来了,危险,快回来吧!”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他心里装的是回村取衣物的乡亲们,个人的安危早已置之度外,毅然冲向村里。洪水吞没了村庄,冲倒了房屋,同时也冲倒了谢臣。巨浪一会儿将他抛出水面,一会儿又将他吞入水底。谢臣奋力与洪水搏斗。忽然,他听到一个妇女的呼救声,便毫不犹豫地游了过去,用尽全身力气把那位妇女推上岸去。由于用力过猛,加上水的冲击,谢臣被冲到离岸边百米之外,几度沉浮,才勉强摆脱急流的冲击。当他竭尽全力游到水势较平缓的地方时,突然,一个无情的巨浪向他猛打过来,汹涌的波涛将他卷入水底。这次他再也没有浮上来。人们大声呼唤着谢臣的名字,在大山与洪水之间久久回荡。
1963年8月8日,年仅23岁的谢臣为了抢救受灾的群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为纪念光荣牺牲的烈士,学习谢臣热爱人民,与人民同生死、共患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和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共产主义风格,部队为他追记了一等功,并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64年1月22日,谢臣被国防部追授为“爱民模范”称号。
(来源:中华英烈网 作者:李文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