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盛教,原名罗雨成,1931年4月22日生于湖南省新化县四教乡下庙村桐子冲(今圳上镇桐子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罗盛教6岁那年,父亲罗迭开和二叔罗迭友均被国民党反动派抓去当壮丁,家中卖掉田产才将父亲赎回。二叔则被折磨致死。这使罗盛教幼小的心深受创伤,也使他充满了对压迫和剥削势力的反抗意识。残酷的生活环境使他很小就学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七八岁就经常和村子里的小伙伴们上山放牛、砍柴。他脑子灵活,很会想办法。放牛时,他总是约上三四个朋友,安排一个小朋友看牛,其余的都去砍柴,砍回的柴大伙平分。这样可以避免砍柴时牛去损坏庄稼。他诚实、善良,助人为乐,从不欺负弱小的孩子,经常给一些比自己小的伙伴捆柴、赶牛。村子里的小朋友们都喜欢跟他在一起,长辈们也经常夸奖他是个好孩子。由于家境贫寒,他到11岁才开始上学,小学未毕业就辍学在家。三叔罗迭文在湘西所里镇(今吉首市)做小生意,见罗盛教聪慧,便于1945年把他带到湘西所里镇继续读书。第二年秋天,他考入湖南省立第九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插班六年级二班。由于他学习用功,成绩优秀,1947年3月免试升入第九师范第十四班读初中;1949年9月又考入湖南省立第十三中学高中部就读。他目睹旧社会的黑暗现象,心中时常愤愤不平,怨叹世道不公平,穷人无出路。由于他性格刚正耿直,不畏强暴,对学校一些当权者的霸道行为深表不满,因此时常受到这些人的排斥甚至打击。但他不予理睬,专心读书。
1949年10月,罗盛教怀着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参军入伍,进入湘西军政干校学习。毕业后,他被分配在第四十七军一四一师直属侦察连任文书,参加了湘西剿匪。在部队,他不仅努力搞好本职工作,而且在连队其他工作和活动中处处带头,热心为老百姓做好事。为了驻地军民行走方便,他带头扛起大木头,跳进冰冻寒冷的溪流,架好一座木桥。有一次,湘西李家洞一位大娘的房子被土匪放火烧着了,他冲入火海,将老大娘救了出来。还有一次,当一个土匪头目的小老婆来拉拢他时,他当面予以训斥揭露,使全连战士深受教育。由于他立场坚定,爱憎分明,思想进步,工作出色,于1950年7月1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1951年4月6日,罗盛教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踏上了朝鲜国土。闻着刺鼻的炮火硝烟味,目睹着断壁残垣和一群群无家可归的朝鲜老人、妇女和儿童,罗盛教心里充满了对侵略者的切齿痛恨。他在日记本上写下誓言:“帝国主义这个世界上最凶恶的敌人,不把你赶下海洋,我再也不过这座大桥。”
在朝鲜战场上,罗盛教遵循毛泽东主席“要爱护朝鲜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教导,把对朝鲜人民浓厚的阶级友爱化为实际行动。他从不顾个人安危,主动承担连里的艰巨任务,并勇敢地抢救朝鲜同胞和掩护战友的安全。一次,他发现通往前沿阵地换防的大桥被敌人炮火封锁,立即向连长汇报,请求允许他泅水过河,利用上游对岸倒下的电线杆架设一座便桥,以利战友过河。得到连长同意后,他很快完成了这一任务。还有一次,敌机往连队驻地附近的村庄投下了凝固汽油弹,整个村庄顿时浓烟翻滚。罗盛教立即冲入火海,把来不及跑出的一位朝鲜老大娘和一名儿童救了出来。
1951年4月的一天,在临津江驿谷川阵地,罗盛教和炊事班长王书玉往前沿阵地送饭回来,敌人的一发炮弹在离他们不远的山谷爆炸,一位正在劳动的朝鲜大嫂被炸死,她的小孩扑在母亲身上痛哭。罗盛教和王书玉就地安葬好死者,把孩子委托给一位朝鲜老大爷抚养,并把身上所有的零钱交给了老大爷。这天晚上,他翻来覆去睡不着,白天看到的惨景在脑海中涌现,在当天的日记上写下了慷慨激昂的誓言:“如果有一天我被侵略者的子弹打中,请战友们千万不要在我这里停留!一定要继续前进,奋勇前进,矢志为千万朝鲜人民和牺牲的同志报仇!”同年8月中旬,在临津江牛尾洞伏击战中,罗盛教主动申请上阵地救护伤员。当一颗炮弹在他身边不远处爆炸时,他毫不犹豫地用身子掩护了伤员,并配合战友用手榴弹炸死了冲来的敌人,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1951年冬,罗盛教所在部队侦察连奉命到朝鲜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休整。在休整的日子里,他主动为朝鲜老乡担柴挑水,并向他们学习朝语,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1952年1月2日清晨,罗盛教和战友宋惠云来到泥栎河边,发现三个朝鲜少年在冻河上滑冰。突然,河里传来呼救声,一个叫崔莹的大孩子掉进了冰窟。罗盛教要宋惠云赶快去找一根木杆来接应,自己则迅速脱下棉衣和“狮子靴”,跳进冰窟里救人。他潜入水中没有找到崔莹,浮出水面换了一口气,第二次潜入水中终于找到了崔莹,便用力将崔莹顶出水面。由于冰层又薄又滑,崔莹再次掉入水中。这时罗盛教已冻得脸色发紫,全身无力,但他想到崔莹,就不顾自己的安危,第三次潜入水中。当他用尽最后一点力气将崔莹再次托出水面时,恰好宋惠云持木杆来接应,崔莹抓住木杆得救了,而罗盛教却被冰下潜流冲走十余米。待志愿军战友和石田里的群众闻讯赶来破冰将他救上来时,他已停止了呼吸,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牺牲时年仅21岁。
罗盛教牺牲后,中朝两国政府和人民深情地纪念他,高度赞扬他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石田里人民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并按照朝鲜人民最隆重的礼仪,将烈士的遗体安葬在佛里洞山上,墓碑上写道:“生长在朝鲜土地上的人们,都应该永远记着我们的友人罗盛教同志,学习他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为了纪念这位为中朝两国友谊英勇献身的烈士,朝鲜人民把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合作农场、泥栎河、佛里洞山等冠以“罗盛教”的名字来命名,并为他建立了纪念碑亭。1953年6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决定,授予罗盛教“一级国旗勋章”和“一级战士荣誉勋章”;朝鲜首相金日成为罗盛教烈士墓碑亲笔题词:“罗盛教烈士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永远共存。”1952年3月21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决定给罗盛教追记特等功一次,并授予他“一级爱民模范”的光荣称号;同年4月1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决定追认罗盛教为“模范青年团员”。
(来源:中华英烈网 作者:王抗扬、刘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