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克靖,原名宏夏,字竹懿(亦作竹怡),号克靖。1895年10月29日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县北乡株树下村一个农民家庭。他自幼好学,聪颖过人,8岁入本乡族学就读,还学会了武术,14岁时考入醴陵县中学,后又升入长沙高峰中学、第一中学,毕业后考取北京大学。在这里,他常与进步人士接触,参加工人和学生运动,逐步由一个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者转变成为共产主义者,于1922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3年到苏联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由于他刻苦学习,很快就熟练地掌握了俄文。这期间,他较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俄国十月革命史,思想理论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1925年夏,朱克靖回国后,党派他到广州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成为革命军政治工作的先行者。
第三军是由滇军改编的,军长朱培德,参谋长黄实,下辖三个师。这支部队成分复杂,军阀习气浓厚,战斗力不强。因此,改造这支军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朱克靖带领一批共产党员赴任,他先向全军各团、营委派了政治指导员,建立了一支强有力的政治工作队伍。在军、师两级设置政治部,接着,他又开办第三军军官学校,向中、下级军官灌输革命思想;定期对官兵进行政治教育和革命纪律教育。他处处以身作则,有效地促进了该军的改造工作。
这年10月,海南军阀邓本殷倚仗英帝国主义的支持,乘虚进犯西江,直扑江门,危及广州。为了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第三军奉命出师南伐。
朱克靖和苏联顾问马嘉利,一面协助朱培德指挥部队进剿,领导政治工作人员向士兵和人民群众做宣传工作;一面召开群众大会,发表演说,揭露邓本殷勾结帝国主义的罪行,宣传孙中山制定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号召军民团结一致,打倒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在广大工农群众的协助下,南伐很快取得了胜利。
1926年3月,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时,留守广州的第三军军官学校教育长熊式辉在广州包围了第三军政治部。这时,朱克靖和朱培德正陪同苏联顾问视察部队。消息传来,朱克靖据理力争,迫使朱培德下令撤销熊式辉的教育长职务,并对政工人员进行了慰问。朱培德平日对蒋介石独揽大权很不高兴,对蒋介石发动“中山舰事件”也表示不满,态度动摇。朱克靖便趁机劝朱培德和第二、四、五、六军联合起来,向蒋介石提出异议,迫使蒋介石没有敢把事态扩大下去。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后,第三军向湖南进军,经过乐昌、衡州、株洲到达醴陵。沿途,朱克靖始终与士兵同甘共苦。他没有官架子,常跟士兵谈心,受到大家的爱戴。朱克靖中等偏高的身材,白皙的瓜子形脸,鼻梁上架着一副近视眼镜,行军很不方便,当时军部按规定配给他一乘四人大轿,但他不愿坐轿,推辞说:“现在是民主革命时期,讲究平等,我为什么要别人抬着走呢?”他用自己的行动鼓舞士气,也影响了一些军官,主动与士兵接近。朱克靖很注意行军纪律,保护工农群众的利益。他要求全军将士不拉夫,不拿百姓的财物,买东西要照价付款。他常与政治部的宣传人员赶在部队之前行动,张贴“打倒帝国主义列强”、“打倒封建军阀”、“打倒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等标语,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革命斗争。第三军所到之处,群众敲锣打鼓,箪食壶浆,夹道欢迎,呈现一派革命新气象。这种革命氛围,也鼓舞了广大官兵的斗志。
10月初,北伐军第二次围攻南昌城,第三军负责夺取牛行车站。朱培德指挥部队强攻,北洋军阀孙传芳的四个混成旅严密防守。第三军第七、第八师与敌激战三昼夜,伤亡过半。撤退时,一些旧军官争先逃命,部队混乱不堪。危乱之中,朱克靖率领一批政治工作人员挺身而出,一面组织部队抵挡敌军的反攻,一面整理撤下来的部队继续投入战斗,使部队按计划撤退下来。事后,朱培德感叹地对朱克靖说:“我这帮军官虽是身经百战的,现在看起来,倒不如你带领的那帮青年学生娃娃。”
北伐军于这年11月攻下南昌后,蒋介石的反革命面目日益暴露。1927年3月,国民党中央召开会议,决定开除蒋介石党籍。3月29日,朱克靖同当时在九江的郭沫若一起去争取朱培德反蒋。朱克靖向朱培德讲明了形势,希望他能明晓大义,拥护武汉政府。经朱克靖、郭沫若的说服,朱培德当天把在当涂的部队集中到安庆,控制南寻铁路沿线,挟制蒋介石。不久,武汉政府任命朱培德为江西省政府主席,朱克靖为省政府秘书长。朱克靖利用这一身份,积极开展工作,推荐时为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团长的朱德担任南昌市公安局长,让方志敏主持国民党江西省党部工作,使江西重新出现对革命有利的形势。
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调兵遣将,向江西推进。朱培德在蒋介石软硬兼施下动摇,撕下了“左派”的面具,跟随蒋介石反共,排挤朱克靖。朱克靖化装后,秘密离开南昌,辗转到达武汉。为了准备南昌起义,中共中央派朱克靖秘密回到南昌,做第三军的工作。第三军的1000名官兵在朱克靖和朱德率领下投入了南昌起义的洪流,里应外合,攻下了南昌市公安局。南昌起义后,朱克靖被任命为第九军党代表,朱德为副军长。起义部队南下潮汕失败后,朱克靖虽突出重围,但同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开始了十年颠沛流离的生活。
死里逃生的朱克靖,孑然一身潜入广州,寻找党组织。可是四一二政变后的广州城,一片白色恐怖。于是他乘火车赶到武汉,找到妻子肖仲之,又匆匆到了北京,暂住在亲友家里。为躲避反动派的迫害,朱克靖隐姓埋名,在海淀中关村附近租了一个葡萄园,以栽种葡萄、蔬菜,养鸡、养兔为生。同时,在附近的清华、北大学生中间进行革命活动,一些进步师生常常登门拜访他。日子久了,引起主家怀疑,葡萄园被收了回去。为了谋生和找党组织,1932年,应校长杨东莼邀请,朱克靖改名李竹怡,到桂林市广西师专任教。他利用这一合法身份,积极向进步师生宣传、灌输革命思想。1934年夏,桂系军阀白崇禧到桂林,获知朱克靖已脱离共产党,便请朱克靖赴宴,劝其“归顺”,为他效力,朱克靖托辞拒绝。不久,李宗仁下令关闭“赤化”的广西师专,朱克靖只得又回到北京。
朱克靖东奔西颠,一直未找到党组织,十分苦闷。1935年以后,他便以学者身份,到过湖南长沙,河南濮阳、南阳,江西庐山、南昌等地。在南昌,他曾在以妻舅文群名义主办的农村出版社任总编辑,和副总编辑薛暮桥一起,编辑出版救亡刊物《中国农村经济研究》。
1937年7月,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开始。9月间,项英、陈毅在南昌月宫饭店成立中共中央东南分局联络各地红军游击队的“总接洽处”。这使朱克靖喜出望外,像久离亲娘的游子,终于回到了母亲——党的怀抱。他兴奋地对家人说:“我要重归战场,请缨杀敌。”他把妻子、儿女送回醴陵老家后,即匆匆赶回南昌。
1937年秋末的南昌,正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致,叶挺、叶剑英为朱克靖别后把盏。对于这段历史,他后来在《回忆与感想》一文中称为“十年契阔,南昌邂逅”。当党组织征求他对工作安排的意见时,他说:“无论分配我干什么工作,只要对抗日有益就行。”1938年1月,朱克靖被任命为新四军政治部顾问兼直属战地服务团团长。
新四军战地服务团主要负责宣传、民运工作。其成员大多数是从江西、湖北、湖南、浙江、福建、上海、南京等地来的爱国青年,还有从东南亚各地来的华侨、留学生以及知名的文人学者,还有从山西临汾八路军学兵队来的十多位同志。有新闻工作者,也有作家、音乐家、戏剧家和诗人。朱克靖根据其成员特点,组编为戏剧、绘画、歌咏、舞蹈、通讯、民运等几个大组。为便于生活管理,行政上分为男队、女队和少年队。
战地服务团鼎盛时期,成员有400多人,朱克靖为它的创建倾注了很多心血。开始时,有些青年男的西装革履,女的烫发旗袍,但朱克靖看到他们有很高的抗日热情,有一技之长,便加以正确的引导,使他(她)们主动脱去旗袍、西装,穿上粗布军装和麻绳草鞋。为了适应战争环境和工作需要,朱克靖要求团员们必须具有军事素质,生活要军事化。每天早出操,晚点名,一日生活以军号为准,动作迅速、步伐整齐,完全是军旅生活。在进行政治、纪律和人民军队传统教育的同时,朱克靖亲自组织团员进行射击、投弹、刺杀等军事训练。战地服务团成立剧社需要一大笔经费,当时新四军经费困难,拿不出这笔钱来。朱克靖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做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在南昌时常和江西省主席熊式辉联系,又到武汉会见了冯玉祥、白崇禧和老友刘为章,终于为新四军筹集到一笔巨款,仅冯玉祥就慷慨捐助服务团1000块大洋。
朱克靖领导的战地服务团,是一支文武兼优的火线文艺新军。他教育和组织团员到前线去,到敌后去,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在大江南北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创作和演出了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如歌颂战斗胜利的话剧《繁昌之战》,表彰女同志先进事迹的话剧《大时代的女性》,动员青年参军的歌剧《红鼻子》,颂扬战士进步的活报剧《张德宝归队》等,都是朱克靖带领李增援、吴蔷、邵惟、林琳等集体创作,由他一面看排练,一面修改,然后再到部队中演出。在艰苦的战斗环境中,在不足两年的时间里,朱克靖率领团员行程约二万余里路,还先后排演了《一年间》、《魔窟》、《送郎上前线》、《阿Q正传》、《雷雨》、《前线》、《钦差大臣》、《甲申祭》、《义勇军进行曲》等大型话剧、歌剧和舞蹈。在音乐方面,有流传至今的《新四军战歌》、《渡长江》、《勇敢队》、《擦枪歌》、《黄桥烧饼歌》、《当心鬼子来抢粮》等等。还有大量出色的油画、版画、木刻等美术作品,以及无数绘声绘色的讲演、报告,许多感人至深的战地通讯与著作。从而形象生动地宣传了党的政治主张和军事斗争的胜利,鼓舞了军民士气。
团长朱克靖,副团长吴仲超、白丁、谢云晖,直到所有团员,总是争先上前线、到敌后。他们从来不计较地位、待遇,同普通队员吃一样的饭菜,睡一样的通铺,穿一样的灰布军装和草鞋。朱克靖工作深入细致,平易近人。每次率队从前方归来,都要作总结讲话,他那纵横捭阖的统战工作,雄宏思辩的说话风趣,使队员人人钦佩。只要有空,他就同队员们亲切交谈,嘘寒问暖,使新来队的文人、学者如丘东平、陈子鹄、蒲风、任光等,很快适应了战时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朱克靖在战地服务团的特殊贡献,还在于他善于通过战争与工作实践,使队员变文弱为坚强,一批批的队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批又一批地输送到部队政治、文化、军事和地方党政领导岗位,许多人成为文艺、教育、医务等专门人才,成为这些部门的骨干。
1940年春,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奉中共中央指示,率主力渡过长江,挺进苏北。党根据朱克靖在大革命时期的地位和影响,任命他为新四军联络部部长,负责统战工作。这年的夏天,在蒋介石的指使下,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拉拢苏北地方实力派李明扬、李长江参与围攻北渡的新四军。李明扬在北伐战争时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副军长,这时是鲁苏皖边游击总指挥部的总指挥,他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民族意识,但在军事上受韩德勤的排挤。陈毅曾派人对他进行过统战工作,新四军开始进军苏北时,他一度保持中立,但在韩德勤的拉拢、威胁之下,又产生动摇。6月18日,李长江扣留新四军谈判代表,并派兵攻打新四军驻地郭村。新四军奋起反击,消灭李部三个团后,攻克塘头,直逼泰州城下。这时,朱克靖随陈毅由江南赶到江北。陈毅为打败韩德勤,争取“二李”,决定放弃泰州,进攻黄桥,建立以黄桥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
在这重新谈和的关键时刻,陈毅请朱克靖出马,利用原来是“三军胞泽”、交情颇深的关系和李明扬与韩德勤的矛盾,赶赴泰州城争取“二李”。陈毅于1940年7月为朱克靖的泰州之行,写下了《送人赴泰州谈判抗日合作》的诗句:
停骖问我意何如?词婉情真再致书。
军令令当斩马谡,此途何事泣杨朱?
仲连智免蹈东海,武穆冤成走传书。
凭君寄语强梁辈,摩擦自戕慎厥初。
“凭君寄语强梁辈”句,表明了陈毅对朱克靖的信任和重托。
朱克靖在第三军时,同李明扬关系密切。他常向李明扬宣传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启发其做一个正直的人。1926年7月,第三军在南昌攻打牛行车站时,激战中一颗“咝咝”冒烟的手榴弹落在李明扬身边,当他还未反应过来时,朱克靖纵身一跃,捡起手榴弹,投入敌阵地。李明扬得救了,他拉住朱克靖的手激动地说:“你的救命之恩,鄙人终生难忘。”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中国大地腥风血雨,朱培德秉承蒋介石旨意,决定杀害三军中的共产党人。李明扬闻讯后,连夜将三军中的100余名共产党员请到住处,向其透露这一恶讯,并立即发给每人200块银元,要他们马上离开。临别时,他拉着朱克靖的手,含着泪说:“克靖老友,后会有期,望珍重!”
朱克靖与李明扬一别,14年过去了,这次奉令进入泰州城,一见面,李明扬惊喜不已,紧紧拉着朱克靖的手说:“你这十几年在何处啊,怎么连一点消息也没有!”朱克靖笑着说:“我昨天刚到,今天就来拜访,不迟吧?”“好,好,没忘记老朋友就好!”李明扬笑着直点头。接着,朱克靖又说:“我是代表陈毅司令员,向你老兄问好致意的,希望今后我们更好地合作,共同抗日,却不能再有郭村那种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喽!”李明扬说:“对,对,我们本是一家人,本应和和气气。”朱克靖到了客厅,对李明扬说:“我此次拜访,有要事求助于你哟!”“有什么事,你尽管讲,只要我能办到的,决不有失于你。”李明扬回答得挺痛快。“新四军在江南抗日前线,遭受冷欣的一再逼迫和不断挑衅,为避免磨擦,只得渡江北上,求一席抗战之地。我们准备借贵军防区东进黄桥,不知老兄同意否?”李明扬低着头沉思片刻后,中肯地说:“好,你我都是三军的人,陈司令员又是大度之人,宽仁厚义。有你这贵友从中调整,双方合作抗战,决无问题;韩德勤那边,我自有办法应付。”双方乃达成君子协定:“二李”借路让新四军东进,并严守中立。
朱克靖连夜赶回塘头村,向陈毅、粟裕汇报谈判结果。陈毅一听大喜。因朱克靖比陈毅年长6岁,他便轻轻地拍着朱克靖的后背说:“有你老哥这张王牌,今后与李明扬的合作不成问题哟!”
7月29日,新四军攻占黄桥后,韩德勤集中兵力围攻黄桥,妄图一举消灭新四军。为粉碎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围攻,必须确保“二李”武装严守中立,不中途变卦,背后插刀。9月底,陈毅在领着黄逸峰、季方、管文蔚、惠浴宇、陈同生、叶胥朝、季恺等搞统战的同时,再次派朱克靖进泰州。朱克靖到达泰州后,韩德勤已派重兵进攻黄桥。朱克靖针对“二李”想保持自己的势力,同时又怕韩德勤的强大,怀疑人少装备差而又立足未稳的新四军的力量的心理,冷静地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说明新四军为顾全抗日大局,反对内战的严正立场和磊落胸怀,指出韩德勤与人民为敌必然失败,我正义之师必然胜利的战争结局。在朱克靖的诚恳耐心说服下,“二李”同意继续与新四军合作,答应从江南过来的新四军援兵通过其防地,赴黄桥抗击韩德勤的进攻。
秋雨潇潇,芦花初白,枫叶渐红。在陈毅、粟裕指挥下,新四军发起抗战以来全国规模最大的反磨擦作战。在黄桥决战的日子里,朱克靖寸步不离地守在李明扬身旁,掌握“二李”动态,使“二李”保持中立,有效地打乱了韩德勤的进攻部署。从10月3日至6日,歼灭韩德勤部主力第八十九军及独立第六旅十二个团共1.1万余人,俘虏一批军官,缴获大量军用物资,取得黄桥战役的重大胜利,打开了苏皖广大敌后地区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局面。
从1941年至1944年,朱克靖先后担任苏北参议会副议长,苏中三分区行政专员公署专员,领导如皋、泰州、泰兴、靖江等县的政权工作。为配合部队对日、伪军进行反“扫荡”斗争,他一面负责领导争取上层人士和瓦解伪军的工作,一面深入发动群众,筹集资金,保证部队供给,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
1944年12月底,粟裕等率领新四军第一师第七团、特务一团、特务四团,由苏中渡江南下,会同浙东游击纵队,组建苏浙军区。朱克靖奉命率领300多名地方干部随军同行,任苏浙行政公署主任。途中,朱克靖经新解放区水洞口、高明庄等地,目睹断垣残砾,旧痕依稀,有感而发,写下了充满激情的七律诗句:
七载驱倭溅血痕,剧怜焦土万家村。
衔枚疾走惊残犬,策马宵征怒晓星。
尺地争回尝百战,一声杀敌九天闻。
莫谓重光无底事,须凭群力任贤能。
1945年冬,朱克靖迎着风雪严寒,随军北上山东。1946年1月7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组成山东野战军,并以新四军军部兼山东军区。朱克靖任新四军兼山东军区联络部部长,对外的公开身份是新四军秘书长。
抗日战争刚刚胜利,人民还没有来得及休养生息,蒋介石就向解放区发动进攻,引起全国人民的反对。这年10月,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高树勋倒戈起义,在全国影响很大。为了分化瓦解国民党军队,争取国民党官兵倒戈起义,中共中央要求各地设立专门部门,调干部从事此项工作。征尘未洗的朱克靖奉命去做郝鹏举的工作。
郝鹏举原是冯玉祥的副官,为人狡诈多变,反复无常,惟利是图。1930年,冯玉祥在蒋冯阎中原大战中失利后,郝鹏举投靠了蒋介石,抗日战争时期追随汪精卫当了汉奸,抗战胜利后摇身一变,又当上了国民党淮海绥靖公署行政长官,参加围攻人民解放军的活动。蒋介石为消除异己,派郝鹏举所部担任先头作战部队。郝鹏举考虑自己既不是蒋介石嫡系,又不是解放军的对手,为了保存实力,对围攻解放军持消极态度。在我强大的政治攻势和军事压力下,经过中共中央华东局及华东军区反复的工作,郝鹏举于1946年1月6日宣布“退出内战,拥护民主”,将所部改编为华中民主联军,开赴山东解放区休整。朱克靖作为解放军代表,赴该部担任政治部主任。同时派干部到那里做政治工作,在朱克靖的领导下,着手改造这支部队。郝鹏举部成分极其复杂,在该部队工作是极其艰难困苦的。朱克靖首先在该部成立教导团,培训中下级军官。他和派去的同志亲自上课,给军官讲革命人生观、政治经济学等政治理论,介绍人民军队的性质、任务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同时广泛地开展交朋友活动。在该部逐级建立了政治工作机构,加强了政治思想工作,把解放军的优良传统渗透到基层组织和士兵中去。解放区的人民和政府保证了民主联军的粮食、衣物、鞋袜、烟草等供应。经过朱克靖等一年的工作,民主联军的许多中下级军官和广大士兵都倾向革命,向往民主,反对打内战,有的人后来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长为解放军优秀的指挥员。但郝鹏举对解放军的政治工作非常害怕,暗中处处防范,并造谣生事,制造官兵对新四军的对立情绪。朱克靖将郝鹏举脚踏两只船的情况及时向陈毅作了报告。
1946年底、1947年春,蒋介石酝酿并向山东解放区实施重点进攻。在这种形势下,郝鹏举便秘密策划民主联军叛乱,投靠蒋介石。他对这支部队经中国共产党一年来的工作后的变化估计不足,召集师长会议,刚宣布叛乱计划,就遭到两位师长的反对,阴谋未能得逞。这些情况,朱克靖及时报告了陈毅军长。陈毅借新年机会,把郝鹏举请到临沂,揭穿他的两面派面目,讲清前途,交代政策,郑重告诫他:背叛人民是没有好下场的。郝鹏举诡计多端,在陈毅面前痛哭流涕作保证,还给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打了电报,要求配合莱芜战役争取立功悔过,而暗地里却在加紧叛乱的准备活动。
1947年初,朱克靖和郝鹏举一起离开临沂回部队。临行时,陈毅握着朱克靖的手说,现在是敌人重兵压境,我们的部队集中到莱芜一带,准备大的战役,民主联军的驻地鲁东南一带我军兵少力单,对郝鹏举能争取一分钟,就要争取一分钟,这样做对前线战局有利,我们决不能打第一枪。陈毅深知郝鹏举的为人,语重心长地说:“你们是深入虎穴啊!”朱克靖明知此行凶多吉少,但他义无反顾,坦然而去。他回到郝鹏举部后召开党员干部会议,向大家讲清形势,分析了几种可能性,告诫大家要提高警惕,准备随时应付突然的事变。派去的干部分散在各师、团担任政治工作,随时都有生命的危险,但他们从不考虑个人的安危。
1947年1月27日晚,朱克靖接到郝鹏举邀请,要他去郝鹏举的住地参加会议,研究如何配合莱芜战役的行动。朱克靖意识到此行危险,临行前向有关人员作了交代。果然,朱克靖刚踏进郝鹏举住的院子,敌人就扑了过来,下了毒手。他知道自己走不脱了,就急忙示意后面的警卫员回去报信。派到联军内的同志得到消息,在各自岗位上拿起枪来,英勇自卫。郝鹏举怕遭受解放军和地方武装的围攻,不敢久留,天刚亮就指挥部队向蒋管区撤退。不少官兵明白真相后,纷纷回到解放区。2月26日,解放军在苏北白塔埠附近包围了郝鹏举部,经过一夜激战,全歼了郝鹏举部,活捉了郝鹏举。但是,这时朱克靖和其他四名被捕的同志已被郝鹏举先行送到了海州,向蒋介石的参谋总长陈诚邀功。
朱克靖等同志落入敌人魔掌后,先后被关在徐州、苏州的监狱。7月,国民党将朱克靖押到南京,在报纸上大肆宣扬朱克靖的被捕,伪称是在战场上活捉的,以安定动摇的军心。国民党当局还派人以同学、熟人关系进行劝降。朱克靖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他义正词严地说:“叫我死,叫我回家种地则可,想让我骂共产党,为国民党宣传是痴心妄想。”国民党反动派黔驴技穷,1947年10月将朱克靖秘密杀害,并毁尸灭证。
他,没有留下忠骨;他,没有留下坟茔。现保留下来的,只有他在狱中写给亲人的一首诗,诗中充分表现一个共产党员无私无畏,勇为革命献身的高风亮节:
一颗为民心,万古终不泯。
壮士非无泪,不为断头流。
(来源:中华英烈网 作者:罗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