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先元,乳名仲儿,1901年生于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紫云区四角曹门村(今属河南省新县箭河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早年丧父,兄弟四人,他排行第一。全家靠母亲和姐姐给人家做针线活维持生计,生活十分困苦。他从小天资聪颖,心灵手巧,在本村读私塾两年,后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他学过木工、瓦工手艺,当过挑夫、轿夫,为地主家打长工,受尽地主老财的欺凌,尝到人世间的苦楚。贫寒的身世,使年幼的吴先元开始萌生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当时,正值地下党员吴焕先回曹门村开办三堂红学,宣传穷人要革命,要打倒土豪劣绅的道理,使吴先元的眼界大为开阔,立志要为变革这个不平等的世道去斗争。
1927年2月,农民运动的火种从湖南农村传到了大别山区,吴先元积极报名参加了村里的农民协会,斗土豪、分田地,投入到如火如荼的农民运动之中。
这年11月13日,声势浩大的黄麻起义爆发了。吴先元参加了紫云区农民自卫军,担任攻打黄安城北门的任务。只见他手持大刀,威风凛凛,一马当先,随突击队率先攻入北门,配合自卫队主力,直捣县衙门,生擒敌县长贺守忠,攻占了警察局,把红旗插上了古老的黄安城头。黄麻起义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人民,震撼了敌人。12月5日夜,敌第十二军的一个师突袭黄安县城,起义军与敌激战拼杀,终因寡不敌众,占领了仅仅21天的黄安城又重陷敌手,无数革命战士和群众惨遭杀戮。吴先元悲愤满腔,被迫转入秘密斗争。
吴先元虽然只读了两年私塾,但由于他刻苦努力,能粗识文字,特别是会一手好算盘,参加革命后,组织上安排他当乡镇农民合作社会计、主任,192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吴先元任鄂豫皖根据地紫云农民合作社经理。他紧紧依靠群众,大力发展合作经济,千方百计地从白区购买食盐、西药、布匹等根据地必需的紧缺物资,缓解了根据地供给困难的局面。在活跃根据地经济的工作中,开始显示了他当家理财的卓越才能。
1932年5月,吴先元由地方转入部队,正式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任红二十五军经理处总务科长。从此,他走上了军旅“粮草官”的艰难生涯。7月,他任红二十五军七十五师经理处主任。10月,他又调任红二十八军经理处总务科长。
古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吴先元这个“粮草官”正处在要钱没钱,要粮没粮,白手起家非常困难的岁月,肩负的担子就更重了。在此期间,敌人对鄂豫皖根据地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物资供应极端困难。“野菜是我粮,山林是我房,石板是我床……”就是当时生活的生动写照。吴先元利用部队在金家寨、大小马店缴获的白军和民团的一些粮食和布匹,巧作安排,精打细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想方设法解决部队的吃饭和穿衣问题,有力地粉碎了敌人封锁围攻根据地,妄图饿死、困死、冻死红军的罪恶阴谋。
1934年4月,红二十五军与红二十八军在商城豹子岩会师后,合编为红二十五军,吴先元任红二十五军经理部主任。11月,红二十五军奉中共中央的指示,离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长征北上。吴先元被留在根据地,任中共皖西道委经济处主任。
红二十五军战略转换后,国民党反动派集中了17万兵力对鄂豫皖根据地进行残酷地“清剿”。敌人的血腥屠杀,加之疫病流行,使得边区经济更为萧条,物资奇缺,军民的生活更加困难。但是,根据地的军民并没有被敌人的气势汹汹所吓倒,没有被重重的困难所屈服。11月中下旬,在中共鄂豫皖省委常委、皖西北道委书记高敬亭的领导下,在立煌县(今金寨县)沙河店整编部队,成立了红二一八团(团长罗成云,政委熊大海,全团约700人),继续坚持鄂豫皖边的斗争。此时,大别山区已进入严冬,目睹指战员的破衣烂衫,吃不上饭,穿不上衣,看着一些手脚被冻坏甚至致残的战士,吴先元不由得阵阵心酸,痛如刀割。他感到当务之急就是为部队筹集过冬棉衣。但当时红军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哪有布匹和棉花啊。为弄到一点粮食、一寸布,都需要冒着生命危险,甚至用血的代价通过重重封锁线,潜入白区,取之于敌。1934年底,部队在立煌县九棵松打粮,从地主豪绅家里缴获了不少布匹。吴先元如获珍宝,组织被服厂的同志,精打细算,用有限的布匹为部队连夜赶做冬服,或缝制衬衣,或改单衣为夹衣,或改夹衣为棉衣,陆续将冬服发到指战员手中,解决了部队过冬的难题。
1935年3月24日,红军驻熊家河孤山的后勤机关被敌人突然包围,后方机关的同志大部遇害,吴先元也被俘。狡猾的敌人知道他是经理部主任后,便逼他带路,上山找钱,找物,找武器弹药。吴先元沉着镇静,将计就计,将敌人带到一个山顶上,谎说枪支弹药就埋在那里,敌人信以为真,到处寻找。他趁敌不备,一骨碌滚到山脚下,钻进了深山密林,藏了整整八昼夜。渴了,喝几口泉水;饿了,采几个野果充饥;夜间用枯树叶御寒。他历尽艰辛,忍着遍身摔伤的疼痛,终于摆脱了敌人,找到了部队。
1935年2月3日,高敬亭在太湖县凉亭坳召开会议,决定将红二一八团与鄂东北独立团合编,再次组建红二十八军。红二十八军下辖第八十二师和手枪团。同年4月上旬,吴先元被任命为红八十二师经理部(后勤部)主任。在敌人的频繁“清剿”下,皖西北的医院等后方机关成了敌人破坏的重点,难以继续存在。为了免遭敌人的破坏,他将后方机关化整为零,分散到主力红军和便衣队中去,既保存了后勤工作骨干,又保障了部队的供给。
在艰苦的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中,吴先元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领导后勤机关、便衣队和人民群众,开源节流,克服重重困难,为红二十八军、道委机关、后方医院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为了保障供给,他经常找地方党组织联系,收集情报,筹集粮款。他常常采取伪装偷营等方法,摧毁敌炮楼,为便衣队清扫障碍,为受难群众解围。他还经常亲自带领便衣队,挑着各种物资,时而出现在敌人眼皮底下,而不被敌人所发觉;偶尔被敌人包围,也能巧妙甩掉敌人,摸着小路转移到安全地区。他斗争方法灵活,尽量避免同敌正规军作战,集中优势兵力打击地方反动武装,并将收复的土地和缴获的浮财分给当地穷人和有困难的红军家属,因此他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众口皆碑,夸他是难不倒的“粮草官”。
1938年2月,高敬亭领导的红二十八军和周骏鸣领导的鄂豫边红军游击队,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高敬亭任司令员,林维先任参谋长,萧望东任政治部主任,吴先元任经理主任。部队改编后,尽管国民党政府每月发给四支队两万元的军费,但还是满足不了部队作战的需要,战士生活仍很困难。为了保障供给,坚持抗战,他费尽心血巧理粮财。平日,他放手发动群众,大力发展生产,还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部队每到一地,一方面捉拿汉奸和不法地主,没收他们的财产,用以补充自己;一方面请当地开明地主、名流士绅座谈,向他们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讲述抗日救国救民的道理,使一些开明地主和名流绅士纷纷向四支队捐粮、捐物、捐钱,支援四支队东进抗日。同时,他积极创办和扩建医院、兵工厂、被服厂,使四支队能自力更生,随时应付各种突变情况,独立自主地进行抗战。抗战初期,他主持组建的被服厂,由开始的几个人很快扩大到四个班,拥有四部缝纫机,为抗日将士赶制了一批又一批军服。
1939年7月1日,新四军第五支队在安徽省定远县藕塘附近的安子集成立,罗炳辉任司令员,郭述申任政治委员,周骏鸣任副司令员,赵启民任参谋长,方毅任政治部主任,吴先元任军需处处长。
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部在苏北盐城重建,淮南部队改编为二师,吴先元任二师供给部部长。1943年2月,他改任供给部政治委员。在此期间,日、伪在军事上不断进攻抗日根据地,在经济上也对根据地实行更加残酷的严密封锁。为了坚持长期抗战,减轻根据地人民的负担,克服财政和经济困难,吴先元发动根据地军民利用战斗间隙,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在全师指战员的辛勤劳动下,使千年的荒山变成了良田,麦浪翻滚,稻米飘香,生产了大量粮食、蔬菜,改善了部队生活,度过了暂时的难关,粉碎了敌人的经济封锁。
1945年1月,吴先元调任新四军第五师兼鄂豫皖湘赣军区供给部部长。积极组织部队和群众大力开展生产自救,开荒种地,多种经营,发展经济,为五师提供了充足的物资保障。
1946年6月,国民党纠集22万军队包围进攻中原解放区,妄图消灭中原军区部队,情况十分危急。为了保存实力,争取主动,根据党中央“立即突围,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顾虑,生存第一,胜利第一”的指示,中原野战军主动进行战略转移,分两路向西突围,经无数次拼杀,于7月底胜利突破敌人的层层包围。
突围后,其中一路部队进至陕西省镇安县境内,敌人尾随紧追,并出动飞机袭扰。部队日夜转战,加之痢疾流行,少数同志因年老体弱和疾病缠身,再也无力跟随主力急进。上级批准吴先元、张成台、李其祥、罗久斌、闵汉清等五位体弱患病的同志暂时离开部队,换上便衣,化装赴延安。在引军至陕西镇安县境内时,他们造匪徒杀害。
吴先元等五位烈士遇害后的当夜,有几名贫苦的村民冒着生命危险,把他们的遗体悄悄掩埋,在没有弄清他们真实姓名之前,亲切地称颂他们是“新四军五英雄”。
1954年清明节,当地政府和群众对吴先元等五位烈士遗体进行了正骨,并重新安葬在文家乡东南黄土梁的松林之中。
为纪念吴先元等五烈士的英雄业绩,1982年清明节,陕西省镇安县人民政府又为吴先元等五烈士树立了纪念碑,碑文写道:“1946年,人民解放军吴先元等五位同志,奉命北上延安,辗转途经此地,被国民党地方武装杀害。五烈士威武不屈,大义凛然,为革命甘洒热血,为人民英勇就义。”吴先元等烈士的英名将与中华山河共存。
(苏明启李敏杰李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