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俊衡

来源:中华英烈网责任编辑:李行知2013-12-24 16:46

杨俊衡,有称杨俊恒,1910年出生于吉林省。幼年识字不多,后为生活所迫,投奔东北军王树堂部当兵。由于他肯吃苦,又善骑射,枪法很准,得到上司的赏识,很快提拔为少尉排长,成为军官中年龄最小的人,大家都亲昵的称他“小老帮子”。

九一八事变时,杨俊衡所部正在黑龙江境内驻防。1932年2月,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哈尔滨后,王树堂见大势已去,率部投降了日军。

国碎山河破,生灵遭涂炭。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统治和民族败类的投降卖国,杨俊衡心中无比愤慨。在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武装力量的影响下,杨俊衡和几个爱国军人响应共产党的抗日号召,掉转枪口,抗击日本侵略者。他的爱国行动得到军中具有民族气节的营长苏剑飞的支持。于是,他们共同高举起抗日救国的大旗,率领一部分官兵起义脱离了王树堂的部队,开往珠河,经五常到舒兰县境内进行抗日活动,后又转战到柳河县一带。

柳河县是共产党创建的南满游击队的活动区,杨俊衡受到南满游击队的影响,接受了共产党的改编,任东北人民革命军南满第一游击大队第一中队队长,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杨俊衡身高力大,作战勇敢,胆略过人。他参加南满游击队后,在历次战斗中,总是冲锋在前,退却在后,深得指战员的称赞,人人都说:“杨俊衡是英雄好汉!”

一次,苏大队长交给他去清原县取机枪的任务。当时,抗日部队枪支弹药十分缺乏,更不用说机枪了。杨俊衡接受任务后十分高兴,急忙问:“地点在哪里?”苏大队长严肃地说:“这两挺机枪原是抗日义勇军的,溃散时,被一个连长带走了,据说,他们上山当了山林队,活动在清原县一带。杨俊衡接受任务后,立即回到一中队,同战士们商量完成任务的办法。他整理好队伍,从驻地江县(今靖宇县)那尔轰出发了。他们这支小部队沿着长白山的支脉龙岗山向西南急行军,一路翻山越岭,进入辉南县境的四岔。时值中午时分,杨俊衡观察了周围的地形,决定在这里吃午饭,四岔是条小山沟,仅住有两户人家,房后有一片小树林。杨俊衡布好岗哨,命令部队休息等待吃饭。战士们刚刚端起饭碗,房子外边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紧接着又传来喊声:“屋里是哪部分的?”杨俊衡抬眼向窗外一看,不好!敌人,他立即扔掉饭碗,拔出腰中的手榴弹,一面机智地高声反问:“喂!你们是哪部分的!”借以暗示同志们做好战斗准备。随着杨俊衡的一声口哨,十几颗手榴弹一齐飞向敌人,“轰!轰轰!”浓烟伴着巨响,震动了小小的山沟,毫无防备的敌人立即被炸得血肉横飞,鬼哭狠嚎,把头鼠窜。浓烟未散,战士们趁势从门、窗冲杀出来,没炸死的敌人见势不妙,钻进房后的树林里,一溜烟逃跑了。杨俊衡查看战斗现场,炸死五名伪军,自己无一伤亡,还活捉了三个俘虏。

经过数日的寻找,杨俊衡终于在清原县境内的一个小山村里,见到了这支携带两挺机枪的山林队。当时,这支队伍的头头不在队上,临时由一个姓张的老头带队。他们一见面,彼此认识,原来都是义勇军里的熟人,现在久别重逢,格外亲切。杨俊衡当即介绍了自己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南满抗日游击队后的情况,并向他们宣传了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游击队抗击日寇威震南满的英雄业绩,同他们促膝谈心,劝他们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杨俊衡的热情话语,句句在理,感人肺腑,许多人表示愿意跟着共产党抗日到底,最后老张头决定带队投奔游击队。这次任务完成得漂亮,杨俊衡不仅取到了机枪,还争取了30多人。

回到抗日游击根据地后不久,苏剑飞牺牲,杨俊衡升任东北人民革命军南满第一游击大队大队长。1935年,东北人民革命军发展壮大,第一游击大队改编为第二团,杨俊衡任团长。他率领部队转战在长白山区的抚松、新宾、清原等县,在林海雪原里摆开战场,痛击日本侵略者。

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潮的鼓舞下,到1935的5月,东北抗日部队有了很大发展,抗联第一军增编第三师,杨俊衡担任第三师参谋长。

1936年7月初,根据共产党国际第七次大会会议精神和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指示,抗联第一、二军合并组成为抗联第一路军,杨靖宇任总司令兼政委,副司令王德泰,东南满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根据总指挥部部署:一部分部队在坚持老游击区的同时,开辟长白山抗日根据地;另一部分部队冲击东边道山林地区,粉碎敌人对抗联的“大讨伐”,向辽南和辽西发展,再向热河、外蒙边境远征,打通与关内红军的联系,发动群众,在更大的区域里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杨俊衡随第三师,来到新宾、抚顺、开原等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11月,第三师接到上级命令,把三师装备成骑兵部队,准备趁江河封冻的冬季,快速冲过吉奉、南满铁路和辽河进行第二次西征,挺进热河地区,与关内红军取得联系。然而,上级给部队做准备工作的时间仅仅半个月,三师全体指战员为准备西征日以继夜地忙碌,直接负责全师训练工作的杨俊衡参谋长尤为繁忙,他披星戴月投入紧张的训练。选良马,备马鞍,领导全师指战员学习骑术,训练马上射击等本领。他魁梧的身躯整天在马背上翻上滚下,一遍又一遍地给同志们做示范动作。他一会儿来到这位同志身边,帮助备好马鞍,一会儿又走到那位战士身旁,伸手拴马蹬。他在一位满脸稚气的小战士面前站下来,亲切地拍着他肩膀说:“不用怕,记住,胆要大,心要细,手紧紧抓住马缰绳,上身贴马背,脚踩牢马蹬,猛一用力,翻身上马……”从晨曦微明到夜幕降临,他一直活跃在战马嘶鸣的训练场,常常忘记喝水吃饭。十余天过去了,一支400多人的骑兵队伍,终于装备训练完毕。

红旗招展,枪刀闪耀,我军向西征,

大军浩荡,人人英勇,日匪心胆惊,

纪律严明,到处宣传,群众俱欢迎,

创造新区,号召人民,为祖国战争。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第三师的400多名健儿,跨战马,举红旗,高唱着《西征胜利歌》,带着自己缝制的布帐篷,在师长和杨俊衡的率领下,浩浩荡荡,从辽宁省兴京县内雄赳赳地启程西征。

初冬,天幕低垂,鹅毛大雪漫天飞舞,西北风呜呜地叫着,吹得树枝“咔咔”作响,极目远望,白茫茫一片,天气格外寒冷,已经几天了,1000多名狡猾凶恶的日军和汉奸紧跟在西征部队后面,咬住不放。师部领导决定,教训一顿身后的恶狼。骑兵部队战马嘶鸣,尘土飞扬,来到一个地势较高的山坡边,伏击敌人。杨俊衡掉转坐骑,怒目圆睁,手挥战刀,大喊一声:“冲啊!”率先举刀冲入敌群。抗联骑兵健儿人人争先,个个英勇,与敌人展开了一场肉搏战。一时间,枪声大作,刀光闪闪,匹匹战马腾着片片雪花,冲向敌人。刚才还不可一世的敌人突然遭此打击,惊慌失措,弃枪四处逃命,三师指战员则返身继续西征将敌人扔在了身后。抗联勇士几次杀退敌人的围追堵截,过清原,越铁岭,跨南满铁路,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到达辽河的岸边。不料,这一年气温偏高,天下着细雨,辽河尚未封冻,渡船一时又难以寻觅,前进的部队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已经被甩掉的敌人,又大批围追上来。杨俊衡指挥部队与敌人兜圈子,走走打打,频繁作战,屡建奇功。但是由于人马疲劳过度,部队伤亡人数不断增加,情况一天比一天严重。西征部队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奉命绕道东返清原、新宾老游击区。

第二次西征计划虽然未能实现,但是,西征部队插入了日伪统治的中心地区,袭击敌人据点,破坏交通,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的政治影响,极大地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西征部队所到之处,当地群众都欣喜相传:“东山里的红军打过来了!”人民都把东北抗日联军看做是抗日的希望,更加坚定了同日本侵略者奋战到底的胜利信心。

1937年春,杨俊衡被调到军部任参谋长,协助著名抗日英雄、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处理军务,成为杨靖宇司令的得力助手。

这年冬,抗联第一路军为避开敌人“大讨伐”的锋芒,决定转入长白山深山密林中休整队伍,以利再战。杨俊衡随军转移到辑安(集安)县,参加开辟以老岭山区为中心的抗日游击区的活动。纵贯辑安的老岭是长白山的一条支脉,这里山岭重叠,崖高林密,地势险要,交通闭塞,是开展抗日游击战的好地方。抗联部队以老岭为依托,自东北的天桥沟、中经大东岔和八宝沟,至西南的苇塘沟、皂笠头沟,发展抗日游击战争。在当地群众帮助下,袭击敌人正在施工的能(化)辑(安)铁路老岭隧道,破坏交通线,以阻止日军对我东北丰富资源的掠夺。杨俊衡带领战士,化妆成农民,深入到村屯发动群众,开展地方工作,捣毁日军建立的“集团部落”。到1938年春,老岭山区附近的伪警察所大多数被抗联部队捣毁,还处死了一些日本警官,给了敌人以沉重的打击。游击区里的农民积极参军参战,抗联队伍日益壮大。敌人震惊恐慌,哀叫辑安已成为通化省“第一癌肿地带”。

杨俊衡善于指挥游击战和伏击战,在战斗中敢打敢拼,勇猛果断。1938年5月中旬至6月初,中共北满省委和抗联第一路军总部,在辑安老岭五道沟抗日联军密营召开了军事干部联席会议(即“老岭会议”),杨俊衡出席了这次重要会议。会上制定了“在坚持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游击战争中,保存实力,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等策略方针,布置了新的战斗任务。杨俊衡回到部队传达会议精神,抗联战士人人振奋,斗志昂扬。不久,抗联第一路军各部队紧密配合,取得了蚊子沟伏击战的胜利,歼灭了号称“满洲剿匪之花”的伪军索族一个营。

8月1日,杨俊衡随司令部由辑安出发向金川、河里森林地带转移。方圆数百里的老岭地区,巨大的松树密如蒿麻,茂盛的枝叶遮天蔽日。当地的群众传说:“走进老爷岭,没有天老爷下凡指路,就别想再走出来。”对老岭地带,日军大伤脑筋,每次进山“讨伐”,都是临近老岭边缘就悄悄返回了。但是,生长在密林里的抗联战士,对这里的一岭一溪,一草一木,了如指掌,进入老岭的部队犹如鱼儿投入大海,忽东忽西,运动自如。

第二天上午,杨俊衡随抗联部队行至长岗。这是一条由西北伸向东南的山沟,沟两旁全是高山,山沟东侧是一条五六十里路长的大山岗,公路就修筑在这个山岗上面。正当部队翻过长岗公路北面的一个山岭,后卫部队传来了报告:在长岗最高端的庙岭附近发现了敌情,有几百名日伪军“讨伐队”正在休息吃午饭。司令部立即召开了会议,参谋长杨俊衡目光炯炯,神情庄严地说:“送上门来的敌人,绝不能让他跑掉,这里正是打伏击战的好地形……”指挥员们一致赞同这个建议,杨靖宇司令员决心在此一战。于是,参谋长杨俊衡指挥布阵,分兵数路,进入道路两侧的山沟阵地,隐藏在草林丛中。派一个连扼守山沟东南的制高点,切断敌人的后路,把司令部和机枪连设在西北面的山腰上,既可纵观全局,又可封锁住敌人前后逃窜的道路。一切布置就绪,已是午后3点多钟。时值盛夏,天气燥热,太阳烧灼大地、丛林,战士们闷热得喘不上气,草丛中的蚊虫、小咬不停地叮咬。抗联战士把怒火和仇恨埋在心底,瞪大眼睛紧盯着公路,等待着指挥员的命令。整个山沟一片寂静。

下午4时许,公路的东南端白烟滚滚,越来越近,敌人慢慢地在公路上蠕动。晒得焦干滚烫的公路,脚一踏下去便冒起一串白烟,敌人气喘吁吁,进入伏击圈。杨俊衡一声枪响——这是战斗命令,顿时,山沟里枪声四起,弹雨纷飞,打得敌人晕头转向,丢魂落魄,满沟乱窜。杨俊衡率领战士奋勇出击,个个赛如猛虎。仅仅几十分钟的工夫,就解决了公路上的战斗。正要打扫战场,突然,东南方山顶上枪声大作,子弹呼呼地向战士们射来。杨俊衡一惊,难到敌人的援兵来了?再细细观察发现,原来防守山头的一个连忙于下山捉俘虏,一股残敌乘隙占据山头,借着有利地势,疯狂向我军开枪,欲固守待援,作垂死挣扎。

夕阳下沉,暮色笼罩着峰峦起伏的山野,阵阵枪声仍在山谷中回荡。杨靖宇司令焦急地望着山边上的夕阳,命令道:“必须立即拿下这个山头。”参谋长杨俊衡组织几次冲锋,但由于敌人火力较猛一直未能奏效。他额上青筋突起,浑身热血奔涌,重新组织火力,推开左右的阻挡,大喊一声:“同志们,跟我上!”跃身率冲锋队再次向山头冲去。勇士们一会儿俯地,一会儿跃起,迅速接近山头。杨俊衡正向前猛冲的时候,一颗罪恶的子弹射来,他身负重伤,倒在长白山上。“为参谋长报仇!”“夺回制高点!”“冲啊!”“杀啊!”愤怒的战士一鼓作气,夺回制高点,残敌被全部消灭了。长岗伏击战共击毙日本指导官数十名,俘敌近百,缴获枪支弹药和许多军用物品。号称“满洲剿匪之花”的满伪军索旅,被消灭殆尽。

战斗结束后,杨靖宇司令员和战友们含着热泪,把杨俊衡等人的遗体安葬在长岗的西山脚下。

(王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