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魁亚,1897年9月5日(农历)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海城镇,自少性刚强,勇于负责,7岁读私塾,12岁进海丰县第一高等小学读书,后考入海丰中学,与彭湃烈士结成莫逆之交。1919年9月,在海丰中学毕业后,曾在海丰第一高等小学任教员,并任过海丰县教育局长。
辛亥革命后,海丰新旧势力的斗争很激烈,海丰中学的师生明显地分成两大阵营。以彭湃、陈魁亚、郑志云为代表的一批进步青年学生,忧国忧民,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经常开展各种爱国运动问题的讨论和宣传。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以赞助袁世凯复辟帝制为诱饵,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并于5月7日发出最后通牒,迫使袁世凯卖国政府屈服,引起了中华民族的强烈愤慨,纷纷起来反对。抗日反袁的浪潮卷到南粤,1916年5月7日,陈魁亚等进步学生举行了“五七”国耻一周年的纪念集会,并举行了反日爱国的示威游行,对海陆丰人民开展了反对帝国主义的教育和动员,在这个基础上,组织了“群进会”,探讨中国革命的前途,并开展一些反帝反封建的实际斗争。是年秋,大地主豪绅陈月波阴谋在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方饭亭”旁为林干材竖石像,歌颂这个杀害几百名农民的刽子手“功德无量”。彭湃、陈魁亚等通过贴墙红(墙报)历诉林干材的罪行,并与陈月波进行说理斗争,逼使反动势力把林干材雕像沉于大海。
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陈魁亚和郑志云等组成海丰县学生联合会,开展爱国宣传,抵制日货。同年8月,彭湃从日本血书“毋忘国耻”四个大字寄给海丰学生联合会,表达了留日学生的支持。陈魁亚积极组织话剧团和演讲队下乡宣传反日爱国的道理。
1921年夏天,彭湃从日本学成回到海丰,成立“社会主义研究社”,陈魁亚、郑志云、陈修、林盨、林铁史、李国珍等成为该社重要成员。通过“社会主义研究社”的活动,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把一批进步青年培养成为后来农民运动和苏维埃时期主要领导成员。1921年10月1日,彭湃被任命为海丰县劝学所长(次年改为教育局长)后,挑选陈魁亚等为局员。陈魁亚全力协助彭湃搞好教育改革,振兴海丰教育事业,制定了“普及教育,办农民夜校,务使教育为劳动者和贫民服务”的教育方针,使教育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
1922年五一国际劳动节,陈魁亚协助彭湃通过组织学生庆祝节日,开展革命宣传。5月4日,彭湃和陈魁亚等组织各校师生在海城东仓埔(即现在的龚场)集合,由杨嗣震向师生作了《“五一”运动纪念日是社会运动的纪念》的演说。然后,举行规模盛大的游行。队伍高擎“赤化”两字大红旗,唱着彭湃创作的《劳动节歌》,对海城民众震动很大,引起了反动势力的惊恐。5月9日,陈炯明撤去彭湃的教育局长之职,随着,陈魁亚、杨嗣震、李春涛等都被革职,于是他们追随彭湃到农村开展农民运动。
1923年元旦,县总农会成立,彭湃任会长。陈魁亚协助彭湃处理农会的事务工作。同年8月间,发生“七五”农潮,农民受灾要求减租,遭到陈炯明的镇压,被抓去25名农会干部。陈魁亚为营救农会干部出狱而四处奔波。11月,他协助彭湃在汕头发起组织“惠潮梅农会”。他和林盨、杜式榜等分别到潮安、澄海、潮阳、五华、紫金、普宁、惠来、陆丰等县、宣传农运,建设农会,直到拥有数十万农会会员,对海丰农会给以莫大的支援,逼使陈炯明不得不向彭湃让步,释放被捕的农会干部,同意恢复农会。
1925年3月间,第一次东征胜利后,陈魁亚被任命为县教育局局员,后接任局长。任职期间,他大力提倡普及教育,发展农村小学,开设平民夜校、农民夜校、妇女识字班,做出一定成绩。在此期间,陈魁亚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他受彭湃派遣,与陈颂、彭奕、吴棣伍前往普宁县搞农民运动,组织普宁县农民协会,成立中共普宁党支部,他任支部书记。1925年冬他组织普宁县农民围攻县城,取得了减租减息的胜利,大扫地主阶级的威风。随着斗争形势的发展,汕头地委决定在普宁成立“部委”,书记仍为陈魁亚。
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正在普宁县检查工作的潮梅海陆丰办事处农军部主任李芳歧与中共汕头地委联络中断,决定由陈魁亚前去找中共海陆丰地委书记张善铭联系。他冒着大雨奔赴海陆丰,与张善铭取得联系并决定以革命暴力反击反革命暴力的方针后,及时赶回,在普宁塔脚与杨石魂、林盨、李芳歧共商暴动大计。决定由陈魁亚部署落实暴动计划,李芳歧担任军事总指挥。4月23日,他们率领四面八方的武装农民围攻普宁县城,守敌拚死顽抗,攻城的武器弹药不足,县城没有攻下来,但歼灭了从汕头调来救援的一个连。汕头反动派闻讯万分恐慌,继续派反动武装增援。为了减少损失,陈魁亚、李芳歧把农民自卫军撤退到陆丰新田。根据中共海陆丰地委的建议,把所有农军编为惠潮梅农工救党军,向五华转移,随即向粤赣边进发。部队到寻邬后,派员到武汉向中共中央汇报。当时汪精卫已同蒋介石相勾结,联手反共。救党军转战湖南汝城,又遭到国民党军队的伏击,救党军虽英勇作战,终因人员少,又缺乏严格的军事训练而战败。陈魁亚突围后,辗转回到海丰。是年10月,在东江特委的领导下,海陆丰人民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彭湃亲自组建了中国第一个苏维埃红色政权。陈魁亚参加了这次起义,协助彭湃做了大量工作。后由东委委任他为中共普宁县委书记,领导普宁人民反抗国民党的反革命屠杀,支持配合海陆丰的斗争。
这期间,八一南昌起义的部队进入广东东部,同广东的反动武装进行了残酷的斗争。陈魁亚和县委领导普宁的农军,配合红四师的战斗,组织了多次暴动,但攻占县城的计划都没有成功。1929年秋,中共东江特委把辖区各县划分为西北、东南、西南三片,组成三个联席会议,以适应各地组织和策应暴动。陈魁亚被任命为西北区联席会议的主席和东江特委常委,负责策划西北区所属各县的暴动和接应工作。他又担任了潮普惠三县苏维埃主席。
从1930年到1933年初,蒋介石先后集结了大批反动军队,对中央苏区进行了四次反革命“围剿”。与此呼应,粤东的军阀也不断地进剿工农革命武装,粤东的党组织和政权也不断调整。1930年5月,东江工农兵代表大会在丰顺县八乡山举行,选举成立了东江苏维埃政府,陈魁亚当选为主席。是年冬,东江的两个特委——东江特委和海陆惠紫特委合并,随后又并入闽粤赣特委,至1931年5月重新成立东江特委后,陈魁亚任特委委员。
1933年春,国民党反动派对东江苏区大举进攻,由于东江特委受到“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工农红军和根据地受到重大损失。一次,东江特委在大南山的龟山湾被敌人包围,双方发生了激烈的战斗,陈魁亚在突围战中英勇牺牲,时年36岁。
为了缅怀先烈,1963年广东省政府兴建了海丰烈士陵园,将陈魁亚等114名烈士忠骨安置于烈士墓内,由省委书记陶铸题了“革命烈士墓”五字以供后人景仰。
(梁洪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