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萍,原名邓少章,1908年出生于五四川省富顺县(今自贡市)凉高山。幼时过继在叔父家长大成人。曾在本村读私塾数年,学业过人。20年代初期,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家恽代英来到川南,以川南师范为基地,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建立了川南第一个革命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受其影响,邓萍的革命思想开始萌发。在大革命的洪流中,刚满19岁的邓萍毅然离开家乡到数百里外的武汉,考入了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在军校,他很快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7年,邓萍在黄埔军校参加了武汉革命政府举行的第二次北伐。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以后,全国各地革命运动处于低潮时期,神州大地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有的人变节投敌,有的人离开革命队伍。然而,邓萍却坚信共产主义真理,蔑视反动派的屠刀,以其坚强的意志,继续进行革命斗争。
1927年冬,邓萍受党的派遣,到驻南县的国民党湖南陆军独立第五师第一团作兵运工作,先后在营部、团部担任书记官和副官等职,实际负责第一团党的工作。
第一团由彭德怀任团长。邓萍刚到第一团时,彭德怀还未入党。1928年2月下旬,湖南省委批准彭德怀为中共党员。一天黄昏,邓萍参加了彭德怀的入党宣誓仪式。在热烈的气氛中,成立了第一团党支部,直属南华安特委领导。党支部由邓萍、彭德怀、张荣生、李光等四人组成,确定邓萍为支部书记。1928年4月底,第一团召开党的会议。在这次会议上,特委指示成立团党委,由邓萍负责,并明确以后凡属党内来接头的人,先找邓萍联系。
1928年初,第一团突然奉命开赴平江“剿共”。6月18日、19日,第一团先后到达平江,团部驻南街县总工会。当晚即召开团党委会议,讨论如何制止清乡队的烧杀抢掠,如何减轻人民的痛苦,并研究了对策:1.立即分别组织前站人员到各营连报告当地反动统治的情况;2.在清乡时,必须监督反动民团,不准他们有任何残民行为;3.对本团也要认真进行纪律教育,士兵委员会要起积极作用;4.把孙中山扶助农工的政策同士兵会为工农服务联系起来,在当前就是如何保护农工的实际利益,反动清乡队捉鸡、杀猪、牵牛等土匪行为。团党委会议以后、党的活动分子立即分头在士兵中进行活动,很快将团党委的决定贯彻到士兵群众中。部队外出“清剿”时,总是无目标地朝天开枪,并丢下一些子弹给地方游击队。游击队不但没有因为一团的“清剿”而削弱,反而一天天壮大起来,后来成为起义的一股力量。
第一团这支有党组织领导,又同情工农革命的军队,驻进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平江,在阶级斗争形势极其严峻的情况下,武装起义迟早是要爆发的。1928年7月,一个偶然的事件引发了武装起义。
7月18日,彭德怀去思村巡视。19日,他从友人的信中得知,南华安特委机关被破坏,搜出黄公略(共产党员,曾任独立五师随营学校校长,时任第三团三营营长)以部队名义给共产党员开具的通行证,有人供出黄公略等是共产党员。彭德怀迅即返回县城,径往电报局,发现有两份密电;一是独立五师师长周磐的马弁、士兵委员会会员、秘密情报工作者陈玉成从长沙发给他的;一是周磐发给副师长李慧根的。前者证明南华安特委被破坏是实;后者要李慧根立即逮捕黄公略、黄纯一和贺国中(皆中共党员)。彭德怀立即通知团党委开会。
这时,滕代远到了平江县城,在君子巷镜中天旅社和邓萍接上了关系。邓萍即请滕代远参加了团党委会议。
会议在黄纯一的病室举行,参加者有邓萍、彭德怀,张荣生,黄纯一、滕代远、李力等人。会议研究了密电,认为情况十分严重。又分析了各营及特务连、机枪连的士兵思想情况,决定领导士兵以闹饷为名举行起义,并定于22日下午一点钟乘敌人午睡时行动。会议进行了具体分工:滕代远负责政治工作和地方党组织的联系及地方革命政权的筹建工作;邓萍负责起义的宣言、标语、口号、传单、布告的拟定和印制工作;彭德怀负责组织兵力消灭民团、清乡队、警察局等反动武装,控制县署,释放政治犯,并解决师部等方面的工作。
20日午饭后,团党委召集会议听取各方面的汇报——闹饷活动已经开始,起义条件日益成熟。于是提出:起义后官兵平等,军官包括团、营、连、排长均由士兵委员会选举;用最彻底的民主方式,打破旧军队的封建恶习;洗刷反动军官,以便改造旧军队。
21日天快破晓时,团党委再次召开会议。邓萍告诉大家,黄公略已经起义,率队开进了嘉义镇以南的大山中。接着讨论起义后军队的名称番号、干部配备等问题,决定建立工农红军第五军,原一团所属之一、二、三营扩编为一、四、七团;红五军实行党代表制。
22日上午11时半,一营在平江县城东门外天岳书院大操场举行起义誓师大会。彭德怀发出了战斗号令:“现在就向平江县反动县政府、民团、清乡队、清乡委员会进攻!坚决消灭他们!我们起义了!为工农兵服务开始!”
下午1点,邓萍和起义官兵一道,向预定目标发起了猛烈进攻,不到一个半小时,便解除了城内所有的反动武装,俘敌千余人,活捉了不可一世的县长刘作柱和省“清乡”委员、挨户团大队长李铁恒,逮捕了一些躲避在县城的土豪劣绅,释放了被关押的共产党干部和革命群众。一时间,满街红旗飘扬,从监狱出来的革命干部和群众一起在街上宣传,游行示威;标语和传单,街头巷尾处处可见标语和传单,真是群情激奋,气势高涨。
24日上午,士兵委员会在团部召开会议,选出彭德怀任红五军军长兼十三师师长,邓萍任红五军参谋长,欢迎滕代远为军党代表(建议湖南省委同意)。与此同时,建立了由邓萍、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黄纯一、李灿、贺国中、张荣生等组成的中共红五军委员会,邓萍任军委书记。
同一天上午,中共平江县委代表胡筠(女)率领一批干部进城接头。以邓萍为首的红五军军委即与平江县委举行联席会议。会议讨论了肃清县内反动势力,防堵外来敌人,武装工农群众,恢复党的组织等问题。决定成立平江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实行全县总暴动;还决定与邻县、邻省取得联系,建立湘鄂赣革命根据地,进而与红四军取得联系,以造成整个罗霄山脉中段的割据。下午4时,平江县委在月池塘广场召开了上万人参加的军民庆祝大会,宣布红五军正式成立,宣布建立平江县苏维埃政府;并处决了罪大恶极的反革命分子。至此,平江起义取得了重大胜利。
平江起义成功了,红五军和地方苏维埃政权诞生了。在它的影响下,浏阳、醴陵、岳阳、通山、通城、修水、铜鼓、万载等县,也掀起了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的运动。这个地区的革命风暴,威胁着长沙、武汉、南昌,使国民党当局惊慌万状。为了扑灭这团熊熊烈火,湖南当局调集了八个团的兵力,直向平江扑来。他们以五个团的兵力围攻平江县城,以三个团兵力直奔长寿街,堵截红军退路,妄图一举消灭红五军。长寿一战失利后,为了避开强敌的进攻,7月30日黄昏,红五军撤出平江县城,转移到东乡龙门集结休整,8月初,敌人的三省“会剿”开始,进攻红五军的敌人增至15个团。红五军决定再行转移,向江西修水发展。8月6日,红五军进占修水县城。红五军在修水九天,敌人不断进攻,于是撤出修水,经铜鼓返回平江东乡,约8月20日到平江的黄金洞。9月1日,敌人开始进攻,红五军终因寡不敌众,退出黄金洞,返回铜鼓、修水、平江三县交界的纸坊一带整训。红五军军委决定部队改编为五个大队和一个特务连。整编后,由彭德怀、邓萍率四个大队向鄂南的武宁、九宫山等地发展。由于没有找到当地党的关系,后又返回平江的龙门和大坪。
1928年9月17日,在铜鼓的幽居,邓萍参加了由滕代远主持的浏阳、平江、修水、铜鼓四县县委和红五军军委的联席会议。会议决定组成了湘鄂赣边界特委,并决定红军和地方游击队混编,主力保存11个大队,三个纵队,每大队150至180人,其余编为地方游击队、赤卫队。根据省委指示,决定由彭德怀、滕代远、邓萍、贺国中、李灿等组成的红五军军委,率领四、五两个纵队和直属部队约800多人,向南冲破敌人包围,设法与红四军会师。
12月10日,在宁冈的新城,彭德怀、滕代远、邓萍等率领的红五军四、五两个纵队和毛泽东、朱德率领的红四军胜利会师。此后,红五军即和红四军一起,共同进行了井冈山保卫战和建设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会师后不久,党的六大决议送到了井冈山。召开红四军扩大会议,五军军委常委都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逐条详细讨论了六大决议。扩大会议以后,为了便于宣传,邓萍编写了六大十大政纲顺口溜,使会议精神简明扼要地贯彻到广大红军战士当中。
正在这时,湘赣两省反动军队,频繁调动,准备“围剿”井冈山。红四军前委、边界特委、红四军和红五军军委及各界负责人联席会议决定由红五军五个大队约七八百人留守井冈山,让红四军出击赣南,在运动中打击敌人,以保卫和发展根据地。
在红四军离开井冈山的第三天,湘赣两省国民党军约12至15个团向井冈山合围攻击,邓萍和彭德怀、滕代远一起,组织和领导了保卫井冈山的斗争。
1929年秋,红五军从湘赣边区回到了湘鄂赣边区。1930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和全国红军代表会议的决定,在湘鄂赣边区活动的第五、第八军组成红三军团,彭德怀任军团长,滕代远任政委,22岁的邓萍被任命为红三军团参谋长兼红五军军长。
7月25日,红三军团回到了平江,准备在这里休整一段时间,以便部队改编、补充。这时,国民党湖南省主席何键派了三个旅的兵力进攻平江。红三军团主力埋伏两翼,待敌人进到离平江县城不远时,奋起夹击。敌先头部队大部分被歼。紧接着,以邓萍率领的红五军为主力,穷追不舍,向长沙猛扑,于26日晨占领长沙。红军占领长沙后,于28日召开了红三军团前委会议,决定邓萍为长沙市警备司令。
1931年,红三军团在粉碎蒋介石的第二次“围剿”以后,转移到江西的黎川县做群众工作,准备粉碎蒋介石的第三次“围剿”。同年秋,邓萍与何长工等奉命在瑞金创办了红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简称红军学校)。这是红军第一所由中央领导的军事学校,由红一方面军教导总队、红三军团随营学校、闽西的彭杨(即彭湃、杨殷)学校合并而成,何长工任总队长,邓萍任副总队长兼教育长。何长工、邓萍等一到红军学校,就开始了各方面的筹建工作,并准备分建彭杨、公略步兵学校、特科学校和红军大学。最后确定:瑞金九堡为彭杨学校,于都为公略学校,武阳为特科学校,离瑞金十几里远的大树下(地名)为红军大学。红军学校为红军培养了大批优秀干部,为人民军队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2年,邓萍从红军学校回到红三军团,再次担任军团参谋长和第五军军长。1933年6月7日,中革军委决定红一方面军按照新的编制实行改编,取消军团下属的军一级组织,军团直辖师。红三军团辖第四、第五、第六师;彭德怀任军团长,滕代远任政委,邓萍仍任参谋长。
同年7月1日,中革军委决定:以红三军团所属第四、第五、第六师,红七军团的第十九师为主,组成“中国工农红军东方军”,彭德怀任总指挥,滕代远任政委,邓萍任参谋长,东出福建,扩大根据地。东方军很快取得清流、归化、将乐、顺昌四城,旋即攻克连城。不久,第五次反“围剿”开始,东方军奉令从福建顺昌、将乐回师赣东北,参加硝石等战役。同年12月,东方军再次入闽作战。该军两次入闽作战,共歼敌八个团,击溃敌八个团,俘获敌官兵6000余人。1934年初,东方军回师江西归还建制。其间,邓萍参与了历次重大战役的组织和指挥工作,成为红军著名的军事将领。
1934年1月22日至2月1日,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大会选举出中央执行委员175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36人,邓萍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
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统治,红军战士虽英勇奋战,终未能粉碎敌人的第五次“围剿”,根据地日益缩小,1934年10月,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被迫撤离根据地,开始了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扩大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此后,中央红军即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领导下,迅速扭转了被动挨打的局面,走向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遵义会议后,由于敌情的变化,中革军委决定,中央红军“由黔北地域经过川南,渡江后转入新的地域协同四方面军,由四川方面实行总的反攻。”1月19日,中央红军从遵义等地出发,1月29日西渡赤水河(一渡赤水)。随后在云南扎西地区集结缩编。红三军团取消师的建制,部队缩编为第十、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四个大团,归军团直辖。2月11日,为甩掉川敌和滇敌的侧击,中央红军又从扎西挥戈东进,2月18日至21日,东渡赤山河(二渡赤水),向桐梓急进。2月24日,红一军团攻占桐梓县城,守敌退向娄山关,当天夜里,贵州军阀王家烈的一个师(四个团),从遵义赶来占领娄山关,妄图阻挡红军回师遵义。攻克娄山关,为红军再占遵义打开南进通道的任务,交给了久经战火的红三军团。
25日,彭德怀和邓萍很快赶到了娄山关脚下,当即确定战斗部署:不仅要夺下娄山关,打通去遵义的道路,而且要把守关的敌人消灭,为乘胜占领遵义创造条件。随即命令:“第十二团接替先期到达的第十三团从正面进攻,第十三团、第十团包抄娄山关之敌,第十一团从娄山关左翼远出迂回包抄板桥的敌人,并切断其退路。
进攻的时刻到了,顷刻间,高耸入云的娄山关弥漫在炮火硝烟之中,喊杀声、军号声震天撼地。多少年来,邓萍在战争中养成了这样一种指挥习惯:他要亲自看到每个作战方案怎样由红军战士变为现实;他要在阵地上亲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时时刻刻和冲锋陷阵的战士们在一起。他不顾身边同志们的劝阻,一直在弹如疾雨的阵地上指挥战斗。在看到敌人丢下阵地四处逃窜时,他不禁高声呼喊:“同志们冲啊!追啊!追到遵义去,活捉王家烈!”当晚,红三军团拿下了娄山关。
第二天黎明,红三军团顺着遵桐公路向遵义急进,红十一团作为前卫,追过遵义新城,快到老城东门时,横贯城中的一条小河湘江把路切断了,为了迅速拿下老城,2月27日,邓萍冒着敌人的枪弹,来到凤凰山下距北门城墙几十米的河岸。他正在观察敌情时,被敌人发现而中弹牺牲。
邓萍壮烈地牺牲了,他把短暂的27年全部献给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他的名字深深镌刻在遵义人民的心中。新中国成立后,遵义市人民政府在青松覆盖、清水环绕的凤凰山上修建了烈士陵园,将邓萍和牺牲在遵义的其他红军烈士的遗骸迁葬在这里,在烈士陵园正中,修建了邓萍烈士墓,供人瞻仰、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