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光

来源:中华英烈网责任编辑:李行知2013-11-01 09:20

赫光,原名万锡绂,字季玺,1902年生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杨朗乡万家堡子。

赫光8岁入私塾读书;11岁入固原县高等小学;16岁,考入平凉陇东公立中学堂。他勤奋好学,在老师和同学中赢得了赞誉。

1922年,陇东镇守使张兆钾,为扩充私人势力,在青年学生中招考军官。赫光应考,被派到北洋军阀吴佩孚办的洛阳讲武堂学习军事。当时,马列主义已在全国传播,讲武堂已有共产党的活动。赫光在进步同学的介绍下,接触到了马列主义书籍。

1924年,赫光从讲武堂毕业,由于学习成绩出众,被吴佩孚任命为直属机枪连连长;后又被提升为迫击炮营营长。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吴佩孚部在秦皇岛被奉军包围,几乎全军覆没。赫光从战场上脱险,年底,由天津返回家乡。此时的固原农村,在1920年大地震之后,经济凋蔽,匪盗横行,民不聊生。许多赶着毛驴运煤炭以求温饱的农民,常被土匪抢去毛驴,扒光衣服。赫光目睹这种情况,十分愤慨,曾拿上父亲私藏的手枪为农民保镖。在家期间,他从现实中进一步认清了社会的黑暗,政权的腐败,民族的危机,人民的苦难。1926年农历五月七日,赫光辞别年老的父亲,留下怀有身孕的妻子,毅然踏上征途,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

赫光离家之后不久,就投入共产党的怀抱,在中共豫陕特委的领导下,从事革命活动。由于上过军事学校,参加过战争,有军事知识,党组织确定他搞兵运工作。1926年冬,赫光和苗广义、刘明德、浦子华等十多名党员,受党组织派遣到安徽阜阳,进入国民党四十七军高桂滋部。这支部队,共产党的力量比较大,像留守司令部特务连和高建白教导团的九个连,都有共产党的支部或小组,大部分连、排、班长都是党员。赫光被任命为军部少校参谋。这个职务,非常便于和其他党员联系。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惨遭杀害。当反革命魔爪伸向高桂滋部的时候,党组织将一些容易暴露的党员撤离,留下隐蔽较好的同志继续坚持斗争,赫光被指定为负责人之一。这时,赫光看准了放羊娃出身、在军部当通讯员的齐渭川,给他灌输革命思想。齐渭川在提高阶级觉悟之后,成了党的秘密通讯员,传递文件、书信和报刊。在此期间,赫光与中共皖北特委书记魏野畴取得了联系,经常和他研究工作。在皖北特委的积极协助下,发展了一批党员,党在第四十七军的力量得到了恢复。

1928年,高桂滋部奉命由阜阳向山东进发。赫光征得中共皖北特委同意,准备在金乡县羊山集举行兵变。但因组织不够,兵变未能成功,有的党员被敌人杀害。党组织在总结这次失败教训时认为:要想兵变成功,必须要由共产党员取得部队的实际指挥权。于是,赫光千方百计离开军部,当了一名营长。

1930年,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中原大战结束后,高桂滋部由利津、蒲台渡黄河,经惠民、衡水、正定、十八盘,到达山西平定县驻防。高部缩编为第十一师,各级军官随着降级,赫光降为连长。

经过四年多的积蓄力量,到1931年,高桂滋部又有五六十名共产党员。骨干力量大部分在赫光所在的一团。许多党员担任下级军官,握有实权,大部分士兵也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当时山西驻扎了大量军队,给养困难,士兵吃劣米荞面,穿破旧军装,三四个月不发饷,怨声载道,人心思变。中共山西特委于5月专门召开会议,经过认真研究,决定举行兵变,将高桂滋部3个团拉出来,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四军,在五台山一带建立革命政权,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并确定了干部人选,上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批准了这一决定。中共山西特委向赫光传达之后,一场组织兵变的战争便在第十一师积极开展起来。

山西五台山地区,党的力量强,群众基础好,又山高谷深,地势险要,是个藏龙卧虎之地。赫光和其他同志一起根据中共中央决定,从兵变动员到行军路线,作了周密的安排,还计划了应变方案:万一受阻击,就先到河北阜平,壮大力量后再到五台。

为了取得党的具体领导,赫光曾借故亲自到太原,向山西特委书记刘天章汇报了兵变准备工作情况交换了意见。

6月下旬,高桂滋突然逮捕了第一团二营八连共产党员、排长刘玉珊。赫光立即派共产党员、副营长刘明德到太原,向中共山西省委(特委改置)汇报。刘天章等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应立即举行兵变。山西省委马上展开了紧张的工作,制作军旗,刻制印章,印刷布告、传单。随后,派人扮成国民党军官,送到平定。中共山西省委请示党中央同意,派山西军委书记谷雄一协助赫光领导兵变。赫光得知谷雄一前来,喜出望外,派武装士兵数十名,骑马从阳泉火车站迎到平定。

7月3日,谷雄一一到,就向赫光传达了省委决定,商定具体行动方案。第二天,适逢星期六,晚上军官回家,士兵自由行动。高桂滋及所属三个团长王子宜、高建白和刘杰三,去北平给高桂滋父亲祝寿。于是,赫光、谷雄一决定4日晚12时举行兵变。

4日傍晚,召开党员骨干会议,赫光宣布了行动办法:晚12时打响,口令是“立”,暗号是拍三下枪把子。具体部署是:一团攻占内城司令部,开狱释囚,控制反动军官家庭,破坏交通联络,收集军需物资,监视驻在平定周围的晋军孙楚、李生达部的动向;二、三团党员较少,驻地离城尚远,担任破坏阳泉火车站和营房任务。

一切就绪,只等起义,不料师部手枪连一个班长(党员)醉酒泄密,敌人在内城加强了警戒,调兵控制了重要通道。赫光得知这一意外情况,当机立断,严肃地命令:“提前半小时行动,攻占司令部,救出刘玉珊!”枪声清脆,弹划长空,著名的“平定兵变”开始了。住在城隍庙的一团二营士兵一拥而上,占领团部之后,向司令部、县政府所在的内城进攻。因敌人已有准备,城门紧闭,火力密布,起义部队几次冲锋,没有攻下。由于怕拖延过久,被孙楚、李生达部察觉,起义的一团顾不得接应二、三团,只在大街、小巷张贴盖有军长赫光大印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四军布告和传单,趁夜出东门,撤离平定城。

7月5日晨,起义的七个连1100余人集结在盂清城村外的叉路口。谷雄一宣布:经党中央批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四军正式成立。然后以举手表决的方式,推举赫光为军长,窦宗融为副军长,谷雄一为政治委员,刘明德为参谋长,刘子祥为政治部主任。之后,赫光站在一个土丘上慷慨激昂地说:“从今天起,我们是工农红军了,是共产党领导的红二十四军,再不是国民党的高桂滋部队了!”接着又宣布了红军的纪律:“要坚决执行命令,不能有一丝一毫虚假。要爱护百姓,打土豪,分田地。要公买公卖,不能拿群众一针一线。以后如有违犯者,按军法从事。”

会后,部队打起绣有“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四军”大字的军旗,向五台山地区挺进。

7月8日,红二十四军在盂县上社镇解决了一个保安团队,缴获了一批枪弹;11日到达五台县的柏兰镇,全歼敌一支保安队。红军大宴俘虏兵。饭罢,赫光以宏亮的声音给保安队讲话:“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四军,是专门为穷人谋利益的。只有国民党政府才欺压人民。你们大部分都是穷人出身,咋能做那些丧尽天良的事呢?我们红军优待俘虏,你们愿意参加红军的,就跟我们走。愿意回家就回家。”说完,释放了俘虏兵。

红二十四军向五台山挺进的沿途虽未受到阻击,但当时该地区敌军云集,不利于红军活动。赫光与谷雄一等同志研究,一致认为:红二十四军刚刚建立,不能硬拼,应避敌之锐,向晋冀两省交界、敌人力量比较薄弱、地处太行山中段的阜平发展。先在那里建立根据地,尔后再向五台山进军。于是红二十四军从柏兰镇拐往东南方向,回盂县,翻十八盘,7月13日进入河北平山的蛟潭庄、柳木园一带,和地方保安团队打了一仗;17日,过灵寿县;18日到达阜平县。部队在易家庄和菩萨岭遇到保安团的阻击,红二十四军兵分三路,中路打着红旗正面前进,两侧迂回包围,吓得保安团狼狈逃窜。国民党县长也弃城而逃。

通过放粮及宣传教育,在群众对红军有了认识的基础上,赫光和其他同志一起,和当地党员、群众反复商量,酝酿建立阜平革命政权。7月26日,在县政府大堂前的院里,举行了有1000多人参加的政府成立大会。赫光和谷雄一在一片掌声中,健步登上大堂。大会一致通过了红二十四军提出的苏维埃政府负责人任命名单。他们是:主席牛明清(红军二纵队政委兼),副主席刘应融,委员张远仁、李英兰、王修德、石德义、孔令明。其中有工人、农民、教师和市民。被选者当场宣誓就职。会上,还当众烧了地主豪绅家的契约、账簿。阜平城里阳光明媚,人群熙攘,一派翻身解放的动人景象。

革命政权建立后不几天,农民协会、小商人协会、锄奸团相继成立,各项工作迅速开展起来。红二十四军和县苏维埃配合,组织小分队下乡宣传,调查研究,准备平分土地,组织人员编写课本,开办学校;召开公审大会,枪毙罪大恶极的保安团骨干分子、恶霸二郎成;扣押了大财主赵大吹(绰号),责令他交出剥削的钱财,向人民赎罪。阜平县城内外,群情振奋。

就在红二十四军创建阜平革命根据地的时候,平汉线上爆发了张、石战争。石友三从豫北、冀南向北平进攻张学良。蒋介石集兵河南,抄石友三的后路,张学良由北平出兵迎战。石友三腹背受敌,落荒而逃,投奔了山东韩复榘。石友三部沈克的一个师,被挤到平汉路以西,龟缩河北曲阳一带,秘密投靠张学良。张学良答应改编为“新编第一师”,但以拿下阜平、消灭红二十四军为改编条件。沈克先派两个旅到阜平东边的王快镇,脖子上围着绿布,自称“绿军”,诡称:走投无路,向往红军。并派出代表向红军接洽,要求收编。

红二十四军的领导同志在讨论沈克诈降这一事件时,虽也有人提出疑问,但大多数认为沈克是一支杂牌军队,石友三已败,处境困难,投奔红军是真心。因而,丧失了对敌人的警惕,便决定叫沈克把部队开到阜平城东、城西进行收编。谷雄一、窦宗融、李英兰等,于8月9日晨,用十多头骡子驮着大量的银洋、物资,赶往离县城50多里的王快镇去迎接。他们一进村,即被秘密扣押(后送北平杀害)。沈克见阴谋得逞,于8月10日派赵海清旅,从王快开往阜平县城,假称“奉谷政委命令”,前来接受改编。赫光信以为真,叫他们驻在城西五里的法华村。下午,赵海清还派副官宋祯来到军部,陈述说“给养困难,军心涣散”,要求“赫光军长尽快接见,稳定人心。”赫光、刘子洋与六个战士,带着银洋、肉、白面等慰问品,兴致勃勃地赶到法华村。在突围中遭到阻击,英勇地倒在了血泊中。同去的其他7名同志,除一名战士冲出重围回城报信外,其余人都英勇牺牲了。十恶不赦的敌人,将赫光、刘子祥的头铡下,装入酒桶,送到北平,向新主子请了“功”。还拍成照片,令士兵传看。法华村人民怀着无限悲痛的心情,将赫光等七位烈士的遗体安葬在村东北的山脚下。

全国解放后,阜平人民在1959年修建了革命烈士陵园,赫光、谷雄一等烈士的骨灰盒,安放在纪念堂的正中央,庭院内分别矗立着阜平县人民政府和固原县人民政府为赫光树立的纪念碑,用以缅怀先烈,激励后人。

(阜平县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