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卿,1907年出生于广东省梅州县(今梅州市)一个贫民家庭。父亲朱深渊是私塾教师,母亲彭招妹是搬运工人。
朱云卿7岁上私塾读书,后转入梅县官立学堂。1921年随叔父朱球到印度尼西亚打工,1924年回到广州,考入了黄埔军校第三期。
在黄埔军校,朱云卿刻苦学习军事知识,还努力学习革命理论,阅读马列主义著作,参加了军校的进步组织“青年军人联合会”,并成为该组织的活跃分子,积极同军校中的右派分子作斗争。1925年10月,黄埔军校学生参加了国民政府发动的第二次东征,讨伐反动军阀陈炯明。朱云卿在战斗中机智勇敢,受到当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的赞赏。同年,朱云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6年1月,朱云卿在黄埔军校毕业后,留在广州从事革命活动。这一年秋,党派他担任中共北江特委委员,负责主办北江农军学校。他同俞吕威、何文明等同学一起到达韶关,在中共北江特委领导的支持下,因陋就简地办起了北江农军学校,由他担任该校主任。从1926年11月至1927年2月,北江农军学校成功地举办了第一期训练班,学员共97人。学员毕业后回到各地,不少人成为农民自卫军的各级干部,对加强和健全北江各地农民自卫军的领导起了重要作用。接着,朱云卿又继续主办第二期训练班,共招收优秀青年160多人。
3月,曲江县龙归乡的地主武装袭击龙归农会,杀害了23名农会会员。朱云卿闻讯后,立即带领北江农军学校第二期学员,配合当地农民自卫军,击败了反动地主武装,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为农会伸张了正义。由于农军学校学员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经常深入实际,帮助农会解决困难,支持农民运动,因而得到附近农民群众的好评和拥护。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广州的国民党反动派又策划了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由于形势紧张,朱云卿带领北江农军学校第二期学员开往南雄县,继续进行训练。4月底,广东北江农军在韶关宝灵寺召开北上誓师大会。朱云卿率领北江农军学校第二期学员从南雄县出发,在湖南郴州与周其鉴率领的北江农军大队会师,受到湖南农民的热烈欢迎。当时,湖南反动势力比较猖狂,他们极力反对农民运动。北江农军到达后,坚决支援湖南农民的斗争,在郴州一带到处打击反动地主武装,开展减租减息。不久,朱云卿率领北江农军继续北上,于1927年6月15日到达武汉。随后,朱云卿担任武汉农政训练班主任。
1927年9月,朱云卿参加了震撼全国的秋收起义,并随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1928年夏,朱云卿担任红四军三十一团团长。在毛泽东、朱德的直接领导下,他带领三十一团指战员参加了草市坳龙源口等著名战斗,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胜利。
黄洋界保卫战是井冈山斗争中的著名战例,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具有重大意义,在井冈山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而当时年仅21岁的红四军三十一团团长朱云卿,就是这次战斗的主要组织者和指挥者之一。
1928年8月下旬,毛泽东率领红三十一团三营到湘南会合红军大队,朱云卿和三十一团党代表何挺颖带领三十一团一营留守井冈山。这时,湘赣两省的敌人见井冈山根据地内兵力空虚,以为有机可乘,便纠集四个团的兵力,分作两路进攻黄洋界,妄图一举摧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黄洋界是井冈山的北大门,山峰似剑,绝壁悬崖,它与八面山、双马石、朱砂冲、桐木?合称五大哨口,构成一座高耸入云的天然绿色围屏,保卫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军民获悉敌人大举进犯的消息后,立即进行紧张的战斗准备。8月29日,朱云卿、何挺颖与三十一团一营营长陈毅安、三十二团团长袁文才、副团长王佐、边界特委书记杨开明、宁冈县委书记龙超清等,聚集在大井三十一团团部召开战前会议,共商迎敌之策。
面对数倍于己的来敌,红军指挥员们各抒己见,献计献策。最后,朱云卿归纳了大家的意见,坚定地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我们凭借天时地利人和,一定能取得决战的胜利!”他站了起来,在作战地图上开始作战斗部署:以主力三十一团一营的两个连和山上的地方武装扼守黄洋界,阻击湘敌吴尚部三个团的进攻;三十二团二营分兵把守桐木?、双马石、八面山、珠砂冲等哨口,防堵赣敌的进犯;三十二团一营在山下牵制与骚扰敌人。
“为了更好地阻击敌人,我们要在黄洋界一带的各条沟壑里布满竹钉,让敌人吃不了兜着走!”朱云卿望了望特委书记杨开明说,“是不是请特委动员老赶制些竹钉?”
“这个任务我们包了!”宁冈县委书记抢着说。
“好!”朱云卿高兴地说:“我们立即分头行动!”
各营和连部都分别召开了干部会议和士兵会议,进行战斗动员,在大井等村庄还召开了群众大会。经过动员讨论,井冈山军民斗志昂扬,信心百倍。朱云卿、何挺颖等人指挥军民一起动手,挖壕沟、插竹钉、抬石头、修工事,一个晚上就在原有的基础上,将黄洋界哨口加固修筑了五道防线:第一道是竹钉阵,在山坡草丛里布满竹钉,这些竹钉在锅里炒过,尿里浸过,既坚硬又有毒;第二道是砍倒的竹木和篱序障碍;第三道是滚木雷石;第四道是四、五尺深的壕沟;第五道是用石头筑成的射击掩体。就这样,井冈山军民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
8月30日8点多钟,浓雾刚刚散去,敌军开始向黄洋界发起攻击。朱云卿带三十一团一营营长陈毅安来到阵地。他镇定自若,指挥自如。敌军在上午发动了三次进攻,都被井冈山军民打退了。
下午,硝烟弥漫的战场暂时平静下来。敌人经过三次进攻失败,许多士兵被竹钉刺伤,石头砸伤,垂头丧气。但是,敌军仍然不甘失败,重整旗鼓,增派兵力,妄想在天黑之前攻下黄洋界哨口。
井冈山军民利用战斗的间隙,修整工事,研究下一步作战方案。朱云卿认为,敌军这次胆敢向井冈山进犯,主要是因为毛委员、朱军长不在,如果我们摆出毛委员、朱军长率领红军大队已经返回井冈山的架势,就可以使敌人蒙头转向,然后彻底击败敌人。大家一致赞同朱云卿的意见,并讨论了迷惑阵的具体做法。
下午4点多钟,敌军发动第四次进攻。预先作好埋伏的红军阵地上吹响了冲锋号,枪声、喊杀声响成一片。朱云卿又命令战斗们把唯一的一门迫击炮架在哨口最高处,向敌人连发三炮,一颗炮弹击中了敌军指挥所,打得敌人慌乱一团。这时,隐蔽在哨口的赤卫队员、暴动队员手执红旗、梭镖,冲向附近各个山头,到处红旗飞舞,喊声震天,犹如千军万马。
敌军听到炮声、枪声、喊杀声,吓得魂飞魄散,以为红军主力已经回山,连夜仓皇逃遁。赣敌一个团闻知湘敌败退,也匆匆撤退。黄洋界保卫战取得了胜利。
1929年1月,朱云卿跟随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向赣南闽西进军。在毛泽东、朱德亲自指挥的大柏地、长?寨等战斗中,朱云卿带领三十一团都担任了主攻的重要任务,立下了赫赫战功。3月,红四军在长汀整编,把原来团的建制改为纵队。红三十一团改为第三纵队,朱云卿调任红四军参谋长。1930年8月,红一方面军在湖南永和成立,朱云卿担任红一方面军参谋长兼红一军团参谋长、红四军参谋长。
1930年底,蒋介石调集十多万兵力,以江西省主席鲁涤平为总司令,第十八师师长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挥,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一次“围剿”。在第一次反“围剿”斗争中,朱云卿坚决贯彻执行毛泽东提出的“诱敌深入”,“退却到根据地作战”的方针。红军主力回师到宁布县黄陂、小布一带后,朱云卿跟毛泽东同住一间房,他及时掌握敌军动向,研究我军兵力配置,常常是夜以继日地工作。他协助毛泽东、朱德部署、指挥了龙冈战役。
12月29日,张辉瓒为了抢到头功,卖命地执行蒋介石“长驱直入”的方针。率领敌十八师由东固向龙冈进攻,妄图给红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打击。毛泽东获悉这个情报后,非常高兴,他对朱德说:“张辉瓒自己送上门来,我们要抓住这个战机,在运动中歼灭张师!”接着,毛泽东、朱德与参谋长朱云卿一起研究歼灭张辉瓒师的计划。
“张辉瓒到了龙冈后,明天必然向君埠前进。”朱云卿说:“龙冈和君埠之间要经过黄竹?,敌军东进要仰攻此山。”
“好!我们就在龙冈到黄竹岑一带伏兵吃掉张辉瓒!”毛泽东坚定地说:“红三军一部分兵力担任正面攻击,红十二军从敌背后打龙冈。”
朱云卿根据毛泽东、朱德的作战计划立即绘制了作战战略图。毛泽东叫朱云卿马上传达命令,按照作战计划调兵遣将。朱云卿当即骑上快马,带着警卫排,连夜出发。当时红军刚向君埠及其以北地区移动,当时朱云卿尚未接到红三军团和红四军的宿营报告,还不了解他们驻扎的具体地点。朱云卿凭着机智勇敢和自己多年的带兵经验,迅速找到了红三军团和红四军,指挥部队及时按作战计划埋伏于各个战略阵地。
12月30日早晨,从龙冈到黄竹?一带山地,晨雾飘绕,霜打枫树,满地落叶。敌军一早从龙冈出发,摆开了长蛇阵向东前进。上午9点,敌军先头部队到达黄竹?附近时,遭到在附近埋伏的红军迎头痛击。这时,红军正面只有一个团的兵力,敌军轻视红军,不断向红军猛攻。战斗越打越激烈,到下午3点多,张辉瓒率领的四个团全面展开,分多路向红军阵地扑来。这时,朱云卿正在按毛泽东、朱德部署,命令红十二军从敌侧后发起攻击,抄了敌人的后路。而红四军、红三军团的部队,也从龙冈北面的高山上,如猛虎下山,怒喊着冲下来,见红军已铁壁合围,敌军阵脚顿时大乱,全线崩溃。经过一番激战,歼敌近一万人,并活捉了张辉瓒。随后,红军又乘胜追击,歼灭敌谭道源师的一半,其余敌军纷纷撤退。在毛泽东、朱德的正确领导下,中央红军胜利地粉碎了蒋介石策划的第一次“围剿”。朱云卿在协助毛泽东、朱德制定作战计划以及传达贯彻作战部署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正当中央红军制定第二次反“围剿”作战计划的时候,朱云卿却因患重病住进了江西省吉安县东固医院治疗。1931年5月22日,在医院不幸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牺牲时年仅24岁。
朱云卿是中国工农红军的杰出将领,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毛泽东称赞他是“得力助手”。他的英勇斗争事迹,将继续鼓舞人们奋勇前进。
(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