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畅

来源:中华英烈网责任编辑:李行知2013-10-24 14:29

李春畅,本名李永学,1899年出生于四川南部县黄金乡麻柳山下咸家湾一户贫苦农民家里。贫困的生活环境,铸造了李春畅勤劳勇敢、疾恶扬善、不畏强暴的思想品质。家境虽然苦寒,但父母省吃俭用、节衣缩食,送李春畅读书。他为报孝父母克苦之情,故取名“李永学”。1915年,李春畅考入南部县立乙种农业学堂。该校实行“月考”制,成绩特别优异者,享受助学金,李春畅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

1918年,李春畅以优异成绩考入成都省立至诚法政学堂,得到本族“清明会”资助,完成了学业。李春畅去成都读书的第二年,北京爆发五四爱国主义学生运动,随即全国响应。成都、重庆等大中城市,也掀起了响应五四爱国主义运动高潮。思想激进的李春畅,如鱼得水,精神大振奋。在学生会的领导下,他积极参加学生爱国主义运动,走出校门,上街游行,搞宣传,写标语,发传单。吴玉章、袁诗尧、王右木等人编辑的《四川学生潮》、《十月革命》等进步书刊,使李春畅逐步萌发起了爱国忧民的进步思想。特别是当时以李鸣珂为首组织的“南部县旅蓉同乡会”,通过时常聚在一起学习、讨论和开展各种社会活动,对大家的思想促进更大。在讨论“爱国匹夫有责”的问题时,李春畅提出:“爱国匹夫有责,是大道理,是书面上的理论,大道理要源于小道理。现实的小道理,是匹夫如何行动?如何唤醒民众?”通过一次一次的讨论、争议,大家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了理论结合实际,开展爱国的实际活动。之后,“同乡会”选派李春畅、李载浦、罗道成负责收集整理驻南部县军阀李伟如贪赃枉法、剥削、欺压民众的罪行材料,并油印成小报、传单,快邮代电,发送川北各县,乃至全川,进行揭露、批判。搞得军阀、土豪,臭名昭著,身败名裂。这样,既打击了反动势力的气焰,又唤起了民众的觉悟,同时,壮大了人民群众反军阀、反贪官污吏的斗争勇气。

1922年秋,李春畅从成都法政校毕业回乡教书。在县实业所长李鸣珂的组织下,李春畅大力办学育人。他协助李鸣珂占用庙宇、祠堂,开办学校,广纳青少年入学,对青年学生灌输新文化、新思想,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很快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形成了一股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进步思潮。李春畅、李载浦等智士仁人,顺应群众的进步思想潮流,在乡间组织“青年义勇团”、“农民协会”,开展反帝、反封建的活动。随着运动的深入,农民自发地起来抗租、抗捐。军阀政府对此极为恐惧。因此,李春畅等被官府以“赤色分子”进行通缉、追捕。

1924年春,李春畅投笔从戎,开始走武装救国的道路。经熟人介绍,投军秦汉三旅任书记官(文书),配合同乡爱国军人汪治国、贾良骏、张茂清等人搞兵运,响应北伐战争。1926年12月,刘伯承、杨阍公领导顺沪起义,李春畅参加秦汉三、杜伯乾旅在南充起义,同汪治国等担任起义总指挥部的警卫。起义失败后,李春畅回乡继续在群众中开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活动。

1927年春,李春畅应在北伐军任职的李鸣珂函邀,偕同李载浦、李宗昭、罗道成等七位青年,赴武汉黄埔分校学习。他们步行到重庆时,正值三三一惨案发生,山城各界群众愤怒声讨国民党特务杨引之、戴弁制造流血惨案的滔天罪行。他们参加重庆游行示威和声讨会后,乘船去武昌。在黄埔分校学习期间,经李鸣珂等人介绍,李春畅等人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李春畅从黄埔分校结业后,被分配到叶挺教导大队第二中队任文书,中队长李鸣珂。他一面参加军事训练,一面继续学习政治理论。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决定举行南昌起义,建立自己的革命武装。1927年7月下旬,各路参加起义的部队,云集南昌城。李春畅随李鸣珂中队,从武汉护送周恩来、吴玉章、刘伯承等同船到达九江去南昌。

8月1日,周恩来等领导南昌起义爆发。担任主攻敌迫击炮团的二中队,在中队长李鸣珂率领下,发起猛攻。经过几小时激战,攻入敌团部,占领至高点。战斗中,李春畅骁勇善战,立下战功,受到表扬。起义胜利后,部队整编,李春畅被分配到李鸣珂任营长的警卫营(手枪大队)任军需,负责后勤,保管革命委员会文件和起义收缴的金、银、财宝。起义军南下后,警卫营任务繁重,既要打仗,又要担任警卫、通讯联络,还要保证部队的供给。李春畅在李鸣珂的领导下,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把各项工作任务完成得很出色。吴玉章赞扬“春畅精干,年轻有为!”部队行至潮州,遭遇军阀围困。突围中,警卫营誓死保卫周恩来等领导人的安全。激战中,李春畅、李鸣珂负轻伤,李载浦负重伤。突围后,李鸣珂护送周恩来、吴玉章等领导人,经香港转船去上海中共中央军委工作;李春畅护送李载浦去江西疗伤。李载浦伤痊后,他俩按报纸上暗示的地址去上海找李鸣珂。因李鸣珂外出执行任务,未接上头,他俩沿路乞讨返川,回家后,李春畅在群众中大力开展革命宣传活动。通过宣传马列主义、十月革命、八一南昌起义的重大意义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启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官僚主义和反对军阀的爱国主义思想觉悟,勇敢地起来向军阀、土豪做斗争。黄金、定水,寒坡等地的农民,经常为抗租、抗粮、反对苛捐杂税而斗争。他们成群结队到县、乡衙门,请愿、示威,要求减少租税。

1928年初,李鸣珂回四川任省军委书记。他春节回家乡,在寒坡岭蒲客寺,批准建立中共南部县第一个地下党支部,由傅小荩、李春畅、李载浦、张友民、李蜀俊(女)GG 人组成,傅小荩任支部书记。在党支部的领导下,李春畅更加大胆地从事各种革命宣传和进步活动。他组织农民协会,领导农民起来展开“三抗”斗争;同时,发动青年学生写标语、发传单、游行、示威,进行爱国主义宣传活动,开展与军阀、士豪针锋相对的斗争,搞得军阀李伟如、县长苏彦翘威风扫地。官僚、土豪们对李春畅等十分仇恨,以贾歧山为首的劣绅土豪多次向官府密报:“李春畅等共党分子,行赤化,宣传共产,蛊惑民心,煽动事端”。县府发出紧急檄文,通缉李春畅等,并派军警围捕。幸得县团练局长张友民(中共党员)通报、保护,李春畅幸免于难,星夜撤离南部,赶到射洪县太和镇与瞿联臣旅部书记官、军支书记赵子文(共产党员、南部人)接上关系。赵引介李春畅到本部任职。李春畅离开南部后,其母亲被官府抓入大牢,严刑拷打,威逼她交出儿子李春畅,被折磨致残,不久死去。1928年6月,中共四川省军委书记李鸣珂同李春畅领导第五混成旅刘文仕、秦仲文两团举行武装起义,并成立“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独立第一旅”,总指挥为李鸣珂,正副司令员刘文仕、秦仲文,前敌委书记赵子文,参谋长李春畅。部队随即挺进川东,计划与川东李家俊、王维舟领导的农民抗捐军会师,创立川东苏区。李鸣珂率主力进入纂江曲家沟时,遭遇敌二十一军、二十八军合围受挫,部队被刘湘改编为二十一军独立师。何光烈任师长后“清党”,大批革命者遇害,刘文仕被暗杀。尔后,何光烈被省军委书记李鸣珂派特工队长汪治国在邻水县处决。李春畅随李鸣珂回重庆省军委工作。因为李鸣珂很了解李春畅对中国共产党忠诚,革命意志坚定,思想觉悟高,工作能力强,所以委任李春畅为中共四川省委军委委员,分工军运、农运。

1928年冬,中共四川省委、省委军委,为实施创建川东、川北苏区的战略计划,派李春畅任川东特委书记,到陈杰才(南部人)部九营任书记官,开展军运,配合王维舟开展农运,待条件成熟,举行联合起义,迎接邝继勋部队到川东合建苏区。同时,省军委派军运干部李载浦、特工队长汪治国等到邝继勋(中共党员)部任职搞军运,配合邝发动起义。1929年6月,邝继勋领导全旅起义,成立“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总指挥部”。部队随即挺进川东,主力经营山、渠县入开江马鞍山,后遭遇军阀重兵夹击失败。

这时,李春畅不幸被叛徒出卖,被捕。在敌人监狱里,李春畅坚贞不屈,始终保持着一位共产党员的英雄形象。

1929年10月,李春畅被敌人杀害于川东邻水县主禾操作上。

李春畅牺牲了,但他的精神却鼓舞着战友们更加勇敢地去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