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际盛,又名绍予,1899出生在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县三合店响山林唐村。他的父亲唐庆兴在乡里以写文书表册为业,人称“册书先生”,唐庆兴知书达理,为人忠厚,深受家人及乡亲们的敬重。唐际盛有兄弟6人,他排行为末,曾在当地云庵小学、道明小学就读。
1918年夏,唐际盛考入武昌私立中华大学附中,当时,在附中任主任的恽代英组织的进步社团“互助社”,在武昌地区的学校中有很大的影响。这个组织吸纳一些热心救国的青年为成员,以“群策群力,自助助人”为宗旨,进行爱国教育活动。唐际盛是一个很有正义感和责任心的热血青年,受到了恽代英和互助社宣传的进步思想的影响后,认真学习反映新文化、新思潮的书刊,从中明白了很多革命道理。在互助社的影响下,武昌地区又相继成立了许多同类性质的团体。1918年12月,唐际盛加入了中华大学附中的进步团体“日新社”,并在恽代英、林育南等的帮助、指导下做了大量工作。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的消息传到武汉,唐际盛和日新社社员积极参加由武汉学生联合会发动组织的示威游行,散发传单,演讲请愿。《恽代英日记》说:“5月18日,《呜呼青岛》传单来,同学分途散发者如下,……张宜瑞、唐际盛……后宰门,大东门,芝麻岭,督军府。”经过五四运动的风雨洗礼,唐际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从而更加坚定了投身革命的信心。同年6月3日,学校提前放假,唐际盛怀着对湖北当局的极大愤恨回到家乡。在三个多月的假期生活中,他克服身体的不适,每天走村串户,采取互访、通讯、演讲等形式宣传五四运动,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唤起当地民众觉醒,并按日新社的规约,在家乡作了大量有益工作。暑假结束,唐际盛回到学校继续参与日新社活动,他和卢斌等深入民间,创办了一所通俗夜校,以求达到增进平民知识的目的。在工作上,他尽职尽责,一丝不苟,受到同学和社会的赞许。
10月,唐际盛和同学们分析学生运动失败的原因,认为有组织较切实小团体的必要,于是由唐际盛、林育南、李书渠等发起成立一个“健学会”。该组织以“改造自身、改造环境”为宗旨,要求会员必须恪守“实践、奋斗、互助、坚忍、俭朴”的信条。健学会提倡读书,做读书录,在学习中相互切磋。这些活动得到了恽代英等人的支持。唐际盛是当时社团活动的中坚分子,在活动中受到了启迪和教育,思想进步很快。
寒假回乡之际,唐际盛按照武汉市学生联合会的提议,同吴光荣、王电生等发起组建了一个进步社团“乡村改进社”,这在当时全省尚属首创。乡村改进社以青云庵小学为活动基地,社员由开始的10余人发展到160多人。改进社有章程和健全的组织,目的是从改变乡村面貌入手,在乡村开办农场、林场、畜牧场、兴修水利。改进社平时的活动是向社员推荐新书刊,宣传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教育,编演文明戏。社员们当时能看到《新声》、《向上》、《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刊物。他们自编自演了《毛坑》、《小媳妇》等有进步思想的话剧。改进社通过多种不同形式的活动,使社员逐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改进社自身也逐步由一个进步团体发展成为党的外围组织,为黄陂党组织的创建作好了理论和干部的准备,也为他的家乡三合店地区成为黄陂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发源地奠定了基础。
1920年2月,在恽代英的倡议和筹划下,武昌地区的各个社团联合成立利群书社。当时,利群书社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探讨中国革命道路方面做出了显著的历史贡献。10月3日,日新社、健学社、互助社、利群书社等6个进步团体联合开会,成立改造同盟。10日,唐际盛、吴光荣、卢斌等8人被派往长沙第一师范学习,当时称之为“两湖文化携手”,学习的目的是为乡村小学教育培养人才。唐际盛在此学习期间,受到了很多进步思想的感染,影响最深的是当时由毛泽东和何叔衡等创办的“文化书社”,使他选择了通过办学校来唤醒群众,组织群众的革命道理。他曾在一篇日记中说:“……欲根本的改造中国,非从小学生改造起不可。……有志于改造社会之人必须投身教育界。”他这种教育救国的思想,当时在武汉地区的先进知识分子中是很有代表性的。
同年底,唐际盛和吴光荣一起从长沙一师回到黄陂,他们按利群书社和恽代英的原定意见,以黄陂东乡青平小学为基地,作好从事乡村教育的准备。1921年初,唐际盛到武昌利群书社汇报此事,会见了恽代英和卢斌,他们商定,请唐际盛到黄冈恢复浚新小学,唐际盛当即应可。利群书社办教育之事因此从黄陂转到了黄冈。在浚新小学工作的这段时间里,唐际盛成绩卓著,深受当地劳苦大众的好评。林育南曾回忆唐际盛那时“在黄冈乡村,空手赤拳创办浚新小学,作农村运动,深受劳苦农民的赞许。他惨淡经营,与旧社会恶势力奋斗,饱尝了一切的艰难困苦。他除了对外奋斗及教学、训育之外,还要与学生共同工作——耕田种园、筑路、挑水等等。……因年荒无米,只能每日二餐……”唐际盛在浚新小学实行“实地观察,野外生活,自治互助,乡村实用,注意学生的成就”一套新的教学方法。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一个年轻的知识分子能够迎难而进,放下“架子”到农村办学,其做法和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在客观上起了传播新文化、新思想的作用。但依靠教育救国,事实证明纯属幻想。
1921年7月,恽代英在浚新小学召集了利群书社散在各地的同志和朋友开会,唐际盛、李求实、林育南、卢斌、李书渠等20多人出席了这次会议,长沙文化书社等进步社团也派员参加。这次会成立了“共存社”,唐际盛担任总务股的学校委员。共存社提出了“以积极切实的准备,企盼阶段斗争,劳农政治的实现,以达到圆满的人类共存为目的”主张。唐际盛和利群书社的成员,通过几年的研究比较,彻底抛弃了“以教育改造社会”的幻想,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积极投身于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
10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此时,唐际盛离开浚新小学,与林育南、李书渠等一起加入该部为工作成员。从此,他们在党的领导下从事工人运动工作。林育南、李书渠、唐际盛被派往粤汉铁路的徐家棚,他们改原来的平民夜校为工人补习学校,还创办了徐家棚工人俱乐部和工人子弟学校,引导铁路工人开展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在林育南的积极动员下,唐际盛于1921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并为青年团武昌地委学生运动委员会和社会教育委员会委员,1922年被中共武汉地方委员会吸收为共产党员。从此,他和林育南、李书渠等成为当时武汉地区工人运动的中坚力量。
1923年,二七惨案发生后,唐际盛遵照党组织的布置回到家乡,从事党的组织发展工作。他在“乡村改进社”中吸收了吴光海、王电生、吴光谟等骨干为共产党员,并于次年先后建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三合店特别支部,中共三合店党支部,翻开了在黄陂建立中共组织的第一页。6月,他受武汉党团组织的派遣赴安源从事工人运动,任路矿工人夜校主任。在安源,他团结同志,工作勤奋,边向工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边灌输马克思主义。他在1924年2月16日的《中国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安源路矿工人之伟大组织》一文,文中指出:“空文的章程和形式的组织,亦不一定能有力量,必须还要有纪律。……从安源这种事实看来……只要组织能严密而有系统,又造成绝对服从纪律的精神,中国人绝不至于永远是这样一盘散沙的样子。”文章当时在工人中产生了强烈的震动和共鸣。
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开办黄埔军校,唐际盛受党组织选派应考,并以优异成绩录取为第一期学员,他深感高兴和荣幸。然而他在军校学习期间,因劳苦过度,身患肺痨,几濒于死,被迫中途辍学。在回家乡养病时,以余家菊为代表的“孙文主义学会”与黄陂的党团组织斗争十分激烈。唐际盛不顾病魔缠身,指导乡村改进社的活动,协助党团骨干与之作针锋相对的斗争,在黄陂的影响和作用颇大。
1925年1月11日,中共中央召开了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要在河南省迅速建立党的组织。5月,根据中央指示,唐际盛被调往河南郑州从事党的创建工作,其公开职务为国民党郑州执行委员。当时,郑州城掀起了声授五卅反帝爱国运动高潮,唐际盛、李震瀛、李立三等到集会上讲话,积极支持群众的爱国行动。同期,唐际盛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负责组建了中共开封地方执行委员会,并担任书记职务。据开封党史大事记载:“在开封,唐际盛住在南关一个小旅馆里,过着清贫的生活,多年为革命劳苦奔波,他的肺病复发了,经常吐血,为了不给同志们带来麻烦,常把血吐在手帕上。就这样地坚持工作,其精神为党内同志深深感动。”
1926年1月1日,据国共合作决议精神,唐际盛、冯品毅代表国民党河南省党部赴广州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4月底,又以河南省农民协会代表的身份参加广东省第二次农民代表大会,会后留任惠州国民革命军第六军政治部党务科长。6月14日,唐际盛病逝于广州公立医院,年仅26岁,安葬于黄花岗烈士公墓。
唐际盛的死,令熟悉和了解他的革命者痛惜不已。一位俄国同志在挽词中这样写道:“亲爱的真正革命者唐际盛同志,你的生命和一切的力量,都为革命牺牲了!”林育南撰文悼念,称赞他是中国共产党“最忠实,最勇敢,最努力”的同志。
(夏保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