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宾章,字寅卿,1887年7月25日出生在黑龙江省泰来县格达耐站(今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太和乡)一个站驿的家里。父王孚嘉,早年任驿站领催,光绪末年任齐齐哈尔城下十站官防处总领催。年老离任后,在省城设立私垫,教书育人。王宾章兄弟五人,他排行为二。长兄王宪章,其下有王宗章、王宸章、王宏章三个弟弟。五兄弟均自幼聪慧好学,追求科学与进步,思想活跃。作为教育世家的王氏家族,在黑龙江省颇具名望。
诚笃教育 泽被桃李
作为教育界先驱,曾任黑龙江省教育厅厅长的王宾章,诚笃教育,泽被桃李,在黑龙江省教育史上留下了一页光辉夺目的不朽篇章。
王宾章小时候念过私塾。1906年全家迁入卜奎城(齐齐哈尔原名)居住。他从小勤奋好学,学习成绩一直出类拔萃,不论在私塾或高小期间,每次考试都稳拿第一,被学友冠以“铁第一”的美称。王宾章于1909年在齐齐哈尔高等小学毕业,由黑龙江省提学使司推荐到天津北洋优级师范学堂史地科学习。
1911年,天津北洋师范学校归并保定直隶高等师范学校,王宾章在那里又学习4年。他在求学期间,学习努力,始终保持“铁第一”的荣誉,但却累吐了血。然而,疾病并未影响他的勤学精神,病痛使他悟出一个“要学习好,就必须健身”的道理。于是,他每天早晚坚持习武,身体很快强健起来。时值辛亥革命,他经王化南介绍,参加了同盟会。
1915年秋,王宾章在高等师范毕业,回到齐齐哈尔,任黑龙江省立第一中学数学教员。1916年,又转任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史地教员。因教学卓有成绩,被推举为省教育会副会长。1918年,升任省立第一中学校长并任省教育会会长。1920年,调任省立师范学校校长。是年,王宾章34岁。他在办公室里挂着一幅辞为“平陆驰神骏,大江张满帆”的对联,作为激励奋进的座右铭。
其时,师范学校刚迁到齐齐哈尔城西黑龙江省图书馆(俗称藏书楼)旧址,原有房舍狭窄,不敷使用,但一时又无经费增建房屋。他为解决眼前的困难,只好千方百计地励行节约,从办公费中节省积攒出些经费,同时又征得学生同意,节约一些伙食费,日就月将修建些校合。在他任期内,共建校舍15栋,除增加了教室、宿舍,还扩充了图书馆,连仪器室、盥洗室等设施也逐渐齐备起来。另外,又在校园南面开辟出广阔的操场,设置了多种体育器械,使学校达到一定的规模。
王宾章不仅注重学校面貌的改变,更重视教学质量,不惜重金聘请外地有识之士来校任教。按照他“治学必健身”的要求,特聘全国著名武术家、鹰爪翻子拳王陈子正来校教国术,在学生中弘扬了武术这门中华粹宝。
王宾章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博学多才,深受师生的爱戴,被称作“前所未有的好校长”。这一方面是他的知识渊博,治学严谨,让人敬重;另一方面是他平易近人,从不摆官架子。他廉洁奉公,朴实清正,对校公款从来分文不苟,常常将公款公开,收入、支出笔笔有宗,教职员工都赞誉他“清如水、明如镜”。
1922年,王宾章以黑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的身份被委任为黑龙江省教育厅代厅长。在他任代厅长期间,为吸收外地办学经验,1925年4月,他带领省立各校负责人赴天津、济南、北平、奉天等地学习,并汇编成《黑龙江省教育参观团参观各地学校概括》一书,供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学习借鉴。他在扉页上题写的“教育曙光”四个大字,表达了他把教育事业视为最神圣的事业,深信发展教育事业将会给国家、民族带来希望,带来光明的未来。他培养的学生在省内外任教、任校长者众,国内外的也很多,桃李海内外。新中国成立后,其中不少人担任了重要职务,学术成就非凡。他为教育文化事业呕心沥血,成绩卓著,即使当今海内外仍享有很高威望。他对教育界的贡献,被人们所敬仰、所传颂。
忧国忧民 反满抗日
1928年,日本侵略者制造的“皇姑屯事件”发生后,为了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王宾章愤然辞去黑龙江省教育厅长和校长之职,只任黑龙江省公署参议。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狼子野心暴露无遗,王宾章在议会上力主与日决战。同时,与政界、军界许多朋友广泛联系,共商国事,联络一切抗日力量做出尽可能的支持。马占山江桥抗战失利后,王宾章率有关人员急赴黑河,支持马占山举兵反正。他和王甄海(王复生)一起做了大量工作,组织义勇军、成立军中党部,开展抗战宣传,组织募军,改组和训练商、农、工、教等团体,公演话剧,劳军等,策动抗日救国。同时,创办了黑龙江省指导委员会机关报《民族日报》,给马占山抗日救亡强有力的支持。
日军占领齐齐哈尔后,日伪当局想利用王宾章的威望,先后四次请他出任伪黑龙江省教育厅厅长之职,先是邀请,后则要挟。王宾章拒绝与日伪合作,拒不出任伪教育厅厅长。但到1933年,国民党中央密令王宾章接受伪黑龙江省省长孙其昌之聘请,出任伪黑龙江省教育厅厅长。王宾章考虑利用伪官职可以更好地掩护和帮助爱国人士,这才接受国民党中央的密令,忍辱负重,接受此任。虽然被迫“出山”,但身居伪职的王宾章却是以积极的态度、高度的热情,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里为国家、为民族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王宾章与中共早期党员、《黑龙江民报》社社长王甄海关系密切,共同团结爱国知识分子,秘密开展抗日活动,积极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救亡总会和齐齐哈尔党组织,筹集活动经费。1935年9月下旬,王宾章从王甄海处得到将在10月份建立齐齐哈尔共产党支部的消息,随即向王甄海提供了200元作为活动经费。以后,王宾章又先后四次主动给共产党组织提供800元经费。而后,又发动群众募捐2000元经费,通过于中和这个有为的青年转给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救亡总会。
1935年秋,王宾章登临齐齐哈尔龙沙公园望江楼时,极目远眺,痛感祖国大好河山被日寇铁蹄践踏,愤然以苍劲的汉隶书写了一幅“千里江山收眼底,万家忧乐上心头”的楹联,悬挂在龙沙公园的望江楼上,抒发了一个爱国者忧国忧民之情,并以此教育人民不忘祖国,为收复祖国河山而斗争。
正气凛然 为国捐躯
大汉奸于敬修从“九一八”事变开始就活动在齐齐哈尔,以向日寇提供情报为生,颇受日本特务机关长河崎的信任。1936年春,于敬修丧心病狂地列出以王宾章和王甄海为核心的250余人的名单送给日本特务机关。于是,1936年6月13日,日本宪兵队在齐齐哈尔、昂昂溪、博克图等地对反满抗日的爱国志士展开了法西斯大逮捕,并包围了《黑龙江民报》社、教育界有关部门和学校,先后逮捕共产党员、国民党员、爱国人士和群众90多人,这就是震惊东北的“六一三”事件(亦称《黑龙江民报》事件、齐齐哈尔共产党事件)。
这些爱国人士被捕,使王宾章忧心如焚。特别是王甄海的被捕,使王宾章感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血腥之气。此刻,王宾章早已预料到了形势的严重性,他明知大难临头,但丝毫没有把自己的安危放在心上,还想为抗日尽最后一份努力。他立即安排进步人士孙信、张正之、刘仁杰、裴景厚等人火速离开齐齐哈尔。
7月20日晚七八点钟,日本宪兵队长高桥带领一帮日本宪兵,骑着摩托车,凶神恶煞地包围了王宾章的家。他们里里外外搜查个遍,但一无所获,就穷凶极恶地打了王宾章16岁的长子王时煦三个耳光。7月21日晚,日本宪兵队打来电话,要王宾章立即到宪兵队去。对此,他早有准备。临行前,他坦然地对妻子说:“我这次去,恐怕回不来了。”日本宪兵以“共产党的顾问及后援者”的罪名将王宾章逮捕。此后,王宾章一直被关押在齐齐哈尔宪兵分队。
在狱中,经多次严刑逼供,王宾章坚贞不屈。7月26日,是王宾章50周岁生日的次日,11时,日本宪兵黑田大佐第六次审讯王宾章。黑田假笑着说:“王厅长,你是国民党员,共产党不是你们的死敌吗?你庇护他们,有什么好处呢?”
王宾章听出了敌人话中的威胁之意,丝毫不为所动,义正严辞地声明自己的立场:“我是一个中国人,我支持和同情共产党所从事的反满抗日活动,我打心底愿意援助他们。”
恼差成怒的黑田拍着桌子,从椅子上站了起来,狂叫道:“你这样做,我们是绝对不能容许的,你要被判死刑的!”
王宾章愤怒地握紧了铐着的双手,说:“死,从我决心从事抗日活动开始,早已置之度外了。让我为你们提供线索,去抓共产党、爱国者,简直是白日做梦!”
黑田心怀叵测地“哼”了一声,说:“如果你还是这样与我们不合作的态度,休怪我们不客气。”
王宾章不为所动,且高声说:“士可杀,不可辱;头可断,不可侮。公理正义定有战胜强权霸道之日!”
黑田劝其投诚,以收民心,王宾章暴怒奋起,伸腿突然猛踢一武士,随之挥双拳直扑黑田欲同归于尽。这时,在场的日本宪兵开枪了,王宾章不幸左前胸与后脑皆中弹,倒地不起,为国捐躯。家属在万分悲痛中,将王宾章的遗体装验好,送到南市郊花立屯(今龙沙区大民乡花力)安葬。
1986年6月,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追认王宾章为反满抗日爱国志士。
王宾章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塑造了一位品德高尚、嫉恶如仇、视死如归、勇于担当的抗日救国志士的光辉形象。坐落在齐齐哈尔市建华区西大桥街道杨家窑社区内的王宾章故居,对研究齐齐哈尔地区的抗战史及教育青少年爱我中华、勿忘国耻,具有较高的价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