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郝梦龄:抗日沙场殉国第一将

来源:方志河北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5-04-08 15:06:24

郝梦龄(1898—1937),字锡九,河北藁城人。家庭世代务农,幼年只读了3年私塾,后随父务农。14岁时,到正定县一家百货店当学徒,因不堪忍受老板的虐待,遂投奔于奉系军阀魏益三部当兵。魏益三是郝家亲戚,先后把郝梦龄送往陆军军官小学和保定军官学校第六期学习。1919年毕业后,在魏益三部历任连长、营长、团副等职。1926年,随魏益三部归属冯玉祥国民军,任第4军旅长。在北伐战争中,升任第4军第2师师长、国民革命军第54师师长。1930年中原大战后,兼任郑州警备司令。

1931年4月,郝梦龄第54师奉派入赣,参加第二次“围剿”。同年7月,又奉派参加第三次“围剿”。8月8日,被工农红军围歼,损失惨重,副师长、参谋长及三个旅长等相继毙命,郝梦龄率残部退至永丰整编。

郝梦龄多次参加军阀混战,特别是参加反革命“围剿”被工农红军击溃后,对同室操戈深感悔恨。在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反革命“围剿”时,他请求解甲归田,未获批准。1935年,国民政府授郝梦龄陆军中将衔,调往贵州,负责指挥修筑川黔、川滇公路,沿途修筑碉堡,借以封锁和阻截长征的红军。1937年5月,他再度请求解甲归田未准,调去四川陆军大学将官班学习。

1937年7月,郝梦龄正往四川陆军大学途中,得悉卢沟桥事变发生。在全国抗战洪流中,他毅然自重庆返回部队,请求北上抗日。他说:“我是军人,半生光打内战,对国家毫无利益。日寇侵占东北,人民无不义愤填膺。现在日寇要灭亡中国,我们国家已到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我应该去抗战,应该去与敌人拼。”此后又上书请缨,终获批准,任国民革命军第9军军长。9月,郝梦龄自贵阳率第9军北上。途经武汉与家人诀别时,抚摸着儿女们说:“我爱你们,但更爱我们的国家。现在敌人天天在屠杀我们的同胞,大家都应该奋勇杀敌。如果国家亡了,你们也没有好日子过了。”随后留下遗书,辞别家人。遗书写道:“此次北上抗日,抱定牺牲。万一阵亡,你等要听母亲的教诲,孝顺汝祖母老大人。至于你等上学,我个人是没有钱,将来国家战胜,你等可进贵族学校。”

郝梦龄率部兼程北上,到石家庄一带集结,隶属卫立煌第14集团军。10月1日,又奉令率第9军从石家庄出发,星夜兼程,驰援山西忻口,参加太原保卫战。10月初,率第9军先期到达忻口布防,积极派兵增援被日军围困的原平镇晋军作战。郝梦龄任中央兵团长,指挥第19军、第33军、第21军、第9军坚守忻口以北龙王堂、南怀化、大白水、南峪之线主阵地。日军发起猛攻数次,郝梦龄率部坚决阻击。15日夜,郝梦龄奉命指挥7个旅,由正面向敌夜袭,左右同时出击策应,期收夹击之效。16日凌晨,他亲临第一线指挥,身先士卒,挥兵疾进,接连克复几个山头。在红沟西北、官村以南高地,郝梦龄通过敌人封锁线前往主攻阵地时,距敌人仅200多米,不幸身中数弹,倒卧疆场以身殉国,时年39岁。

▲《国闻周报》上刊登的武汉各界在车站公祭郝梦龄照片。

郝梦龄是抗战初期牺牲在抗日疆场上的第一位国民党军军长。10月24日,灵柩由太原运往武汉。武汉各界人士数千人素车白马到火车站恭迎忠骸。11月15日,武汉三镇举行追悼大会,全市下半旗致哀并举行国葬仪式,将遗体安葬在武昌卓刀泉山麓,参加葬礼的各界人士达万余人。12月6日,国民政府追授郝梦龄陆军上将衔。

1938年3月12日,毛泽东在延安追悼抗敌阵亡将士大会上,高度评价郝梦龄等为国家民族献身的精神,称颂郝梦龄等壮烈牺牲的将士是中国人民的“崇高伟大的模范”,证明“中华民族决不是一群绵羊,而是富于民族自尊心与人类正义心的伟大民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写了《郝梦龄将军悼歌》。

1983年9月13日,民政部追认郝梦龄为革命烈士,并向其家属颁发了烈士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