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王进:“为了国家,为了民族,我的身体已经不顾了”

来源:南通地情网 作者:秦宝康 陈宏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5-02-19 10:16:16

王进,字玉龙,又名余庆,1920年生于山西省祁县。1936年毕业于太原平民中学。1937年,王进离开家乡去北京求学,卢沟桥事变后到达上海。他原定投考大学,因“八·一三”淞沪抗战继起,激起他决心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在上海国际第一难民收容所(专门收容因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而流落上海的难民)担任新文字教育工作。王进工作努力,善于接近民众,短期内学生由四五十人增至三百余人。

1938年2月,王进到上海地下党组织开办的社会科学讲习所学习。期间,他如饥似渴地学习革命理论,热情地帮助学友,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从社会科学讲习所出来后,他经常为《战声三日刊》写战事报道,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野心写到中国各抗日战场的情况。他用大量事实,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形势:“在敌人的后方,我军哪一天不在消耗敌人,歼灭敌人?我们哪一天不在胜利之中?虽然有时有一城一地的损失,但还是达到了消耗敌人的目的。只要能够长期消耗敌人的力量,我们的胜利便有把握。……有利的形势早已给我们造成了,我们要使每个角落,都变为战争的前线,从各条战线来夺取最后的胜利。”

1938年6月初,中共江苏省委派王进和一批进步青年、学生到江北工作。王进离开上海来到海启,在瞿犊部队任政训员。他从多方面帮助瞿犊开展工作,共同致力于抗日武装斗争,并与瞿犊等一起改组了抗日义勇军的领导层。7月,部队遭到土匪武装的袭击,王进协助瞿犊沉着、果断地指挥部队突出重围,转移到南通县余西整编,并通过熟人的关系,编入通崇海启抗敌指挥部,为独立大队。此后,王进和瞿犊率部赴刘桥驻防。困难和挫折使他们更加清醒,更加坚定,他和瞿犊响亮地提出,在战斗中坚强自己,发展自己。王进和瞿犊等一起总结经验教训,认真抓好部队的思想建设和军事训练,努力提高部队指战员的政治觉悟和军事素质;同时组织部队指战员大力开展群众工作,帮助群众解决一些困难,争取当地抗日民众对部队的支持和帮助。8月中旬,他们率部避实击虚,多次袭击伪军。以后,王进又和瞿犊率部队参加了克复金沙镇和保卫茅镇的战斗,均取得胜利。

1938年秋,瞿犊屡遭国民党当局疑忌,遂离开独立大队去崇明从事抗日运动。留下的部队由王进等领导,继续从事抗日武装斗争。面对着复杂的形势和种种困难,王进毫不畏惧,仍充满着胜利的信心。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有时,尤其在工作困难的时候,自己不免有些苦闷,不过,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我不小视自己,更不小视自己的工作。为了国家,为了民族,我的身体已经不顾了,我要尽自己所有的力量去工作,干下去,不相信没有前途。开辟工作,创造工作,是我们青年人不应推却的事,我已下了决心,决不为感情冲动而动摇自己的革命意志。”他把自己的生死安危置之度外,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了党,交给了伟大的抗日战争事业。

1938年10月,王进又服从党的需要,不避艰险,离开启东赴祟明与瞿犊再度合作共事,担任崇明抗日自卫总队队部的政治工作。他与指战员兄弟般地相处,同学习,共训练,还经常利用休息时间与指战员促膝谈心,做好政治思想工作。

1939年1月6日,王进和瞿犊等率部北渡,回到启东二厂镇附近,与留在启海的原独立大队会合。此时,国民党苏北游击指挥部第三支队支队长张能忍在合兴镇非法扣留我抗日武装的一位干部。1月10日晨,瞿犊为了营救战友,从久隆镇前往合兴镇与张能忍交涉,并赴汇龙镇办事。中午,王进不见瞿犊回来,恐遭意外,带了几个战士急忙赶往汇龙镇。当夜,瞿犊、王进等六人离开汇龙镇回部队途经合兴镇时,遭张能忍伏兵袭击,因寡不敌众被俘。继瞿犊牺牲后,王进又遭刽子手张能忍杀害。19岁的王进,为祖国的抗日战争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秦宝康、陈宏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