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典成,1913年出生在山西运城冯村乡小张村一个贫困农民家庭。他自幼勤奋好学,成绩优良,多次名列前茅。他在本村读完小学后,于1929年到安邑县立一高读书,1931年考入运城的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后改称运城师范学校)。在省立二师上学时,他受到进步老师和同学的启发,萌生了参加革命的念头。于是,经常同秦穆伯、孙雨亭、景秦珍、樊耕农(革命烈士)等亲密往来,积极参加党领导的学生爱国运动,多次上街张贴反对内战、一致对外的抗日标语。1932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4年暑期,何典成从运城师范学校毕业,一度在当地三路里小学以当教员作掩护,开展党的地下工作。为了革命工作,他先后化名老五、子午,曾改名“和平”,表明了为建立新中国美好理想而奋斗的志向。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何典成立即组织学生进行抗日救亡活动,鼓励群众参加抗日群众团体“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和游击队,同日军进行战斗。随后,党组织派他和其他同学去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从抗大毕业后,何典成回到原籍,在中条山一带协助当地同志建立游击队(即康支队),担任中队指导员,组织游击队在中条山一带不断袭击敌人。有一次,游击队被敌人包围在山洞里,战斗异常激烈。由于敌我力量过于悬殊,游击队队长中弹牺牲,何典成亦身负重伤。但他不顾个人安危,率领部队突出包围,安全撤退。伤好后,他重新回到游击队,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活动,组织乐队和剧团宣传党的抗日政策,动员青年群众参军参战。后服从组织安排,在阳城晋南中学作领导工作,到永济虞乡中学担任校长。开展教学工作同时,向学生进行民主抗日教育,鼓励青年学生参加革命队伍。
1947年运城解放前夕,何典成带领学生支援解放运城的战斗,不幸被叛徒李华峰出卖,他和其他几个教师及学生全部被捕。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敌人用绳子拴着他们的一条胳膊,往运城押解。当晚,学生乘机逃跑,只有何典成和其他两个教师因敌人看守严未能逃跑,而被押到运城看守所。在押期间,敌人对他进行多次审讯,想从他的供词中了解到我党、我军活动情况。先是采取刑讯逼供的办法,他坚贞不屈,一字不说。随后,敌人采取软化手段,将他囚禁在猗氏县政府,企图用高官厚禄诱供,仍然没有得逞。而后,何典成又被押解到运城。
在运城即将解放的10月14日夜里,运城特警队和警察局奉阎锡山运城十五专署专员兼保安司令谢克俭之令,由特警队毛作长、王谷伟、段季直,警察局巡官郭文斌等人带领军警,将何典成和我党地下工作者胡永康以及在一打运城时被俘关押的解放军战士共49位同志秘密杀害,遗体投在运城南街茅角巷一个园中的枯井内,并填井灭迹,史称“茅角巷事件”。何典成牺牲时,年仅34岁。
解放后,运城镇人民政府和运城专署组织人员挖开枯井,收敛了烈土遗体,举行了隆重公祭仪式,并将烈士遗骨安葬于南城墙外边(现在的盐化医院东北角)。1954年4月5日,人民政府又为死难烈士建立了纪念碑。1985年清明节,运城市(现为盐湖区)人民政府又将烈士遗骨和纪念碑迁移安放于运城革命烈士陵园内。1997年,运城市(现盐湖区)人民政府又重立“49位死难烈士纪念碑”,以作永久缅怀纪念。而制造这起惨案的主谋谢克俭,早已在1951年被人民公审枪毙。其他参与这一事件的敌特人员,大部分在其原籍被人民政府镇压。叛徒李华峰也于1955年11月被解虞县人民法院判处死刑处决。
何典成同志一生性情直爽,忠厚待人,立场坚定,工作负责,被捕后坚贞不屈,风骨屹立,为党为人民鞠躬尽瘁,献出了宝贵的一生,他的英雄事迹将永远铭刻在河东大地。
(相秋喜、马超、何文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