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范筑先:“杀敌挺身甘一死;裹尸还葬足千秋”

来源:聊城党史史志网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5-02-12 13:12:11

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保安司令兼聊城县县长范筑先,与中国共产党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广泛动员民众,建立抗日政权和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打开了鲁西北生动活泼的抗日局面,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守土抗战 决不南渡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日军相继攻占北平、天津,接着长驱南侵。其中,沿津浦路进攻的日军,于10月3日侵占德州,继占平原、恩城,山东形势吃紧。此时,作为国民党在鲁西北最高地方官员的范筑先,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重大选择。

范筑先,1882年生于山东省馆陶县南彦寺一个贫苦农民家庭。9岁入本村私塾读书,13岁丧父辍学,15岁起受雇为贩粮人推车运粮。1904年为生活所迫,离乡从军。辛亥革命后,历任中央陆军第四师连长、营长、团长、旅长等职。1929年后,任西北军冯玉祥部下张维玺的第十三军少将参赞。九一八事变后,到山东韩复榘的第三路军中任少将参议,并先后任沂水县县长、临沂县县长。1936年11月升任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保安司令兼聊城县县长。范筑先虽长期在旧军政界任职,但一直保持着正直廉明、爱国爱民的好品质,当军官不喝兵血,当县官不刮地皮,很受部下的尊敬和信赖。范筑先具有浓厚的爱国思想,在日军入侵、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他积极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一二九”运动的爆发和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和行动,给他以很大的影响和鼓舞。在中共鲁西北地方组织的努力推动下,范筑先真诚地和共产党合作,走上共同抗日的道路。

日军侵入山东后,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兼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榘为保存实力,在鲁北地区稍作抵抗后,即率部撤往黄河以南。1937年10月中旬,韩复榘向范筑先下达了南撤的命令,范筑先遂率专署机关人员撤至黄河北岸的齐河县官庄渡口坐观形势。共产党员姚第鸿等人反复劝说其拒绝南撤命令,范筑先立即召开部属会议。经过激烈争论,他决心返回聊城。他说:“大敌当前,我们守土有责,不抵抗就撤走,何颜以对全国父老?愿随我回去的就留下,不愿回去的就渡河南下,决不勉强。”随即,他亲自给韩复榘打电话,表示了回聊城抗战的决心。在返回聊城途中,范筑先又到夏津、武城一带收编了原国民党第二十九军齐子修残部为保安第三营。

1937年11月初,国民党第二十九军反攻石家庄失败后,于14日经聊城向黄河南岸退却。日军跟踪侵入鲁西北,临清、高唐等城镇相继失陷,鲁西北形势骤然危急起来。韩复榘复命范筑先迅速撤退到黄河以南,并说:“黄河以北再无中国军队,你如现在不撤,以后就来不及了。”在此关键时刻,共产党员姚第鸿、张维翰向范筑先反复阐述抗战形势,再次劝其坚持敌后抗战。范筑先也亲眼看到国民党军队纷纷南撤,依靠国民党坚持敌后抗战已不可能,上次撤退又回聊城的经验证明共产党人的意见是对的。经过反复考虑,他再次拒绝了韩复榘要其南撤的命令,并向全国发出通电:

南京陆海空军大元帅蒋 山东省政府主席韩 钧鉴:

慨自倭奴入寇,陷我华北,铁蹄所到,版图易色。现我大军南渡,黄河以北,坐待沉沦。哀我民众,胥陷水火,午夜彷徨,泣血椎心。职忝督是区,守土有责,裂眦北视,决不南渡。誓率我游击健儿及武装民众,以与倭奴相周旋。成败利钝,在所不计,鞠躬尽瘁,亦所不惜。惟望饷项械弹,时与接济。俾能抗战到底,全其愚忠。引领南望,不胜翘企。

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兼游击司令范筑先叩 皓印

通电发表后,在全国引起很大震动,同时也极大地振奋了鲁西北广大民众的抗日热情。范筑先在鲁西北勇敢地树起抗日的旗帜后,和共产党人团结合作,共同开辟和发展了鲁西北抗日的大好局面。

建立抗日政权。抗日战争初期,范筑先面对国民党鲁西北各县政府官员纷纷挟款南逃,各县政权相继瓦解,民团、土匪武装和散兵游勇蜂起的混乱局面,在共产党人和爱国青年的帮助下,先后建立了30多个抗日县政权,并委派共产党员吕世隆、管大同、张维翰、王化云、张舒礼、周子明、袁崇德、牛连文、张廉芳、成润、王青云等先后到莘县、寿张、冠县、濮县、观城、阳谷、范县、高唐、馆陶、丘县、齐河等县任县长。过去,农村中的乡长、保长一向由县长指派,让一些土豪劣绅充任。范筑先废除了此项做法,改由民众选举产生。政府对当选的乡长、保长进行政治、军事训练后,再让他们去任职。

发展抗日武装。为了尽快发展壮大抗日武装力量,范筑先改编了一大批民团、游杂和“绿林”武装,同时,支持鲁西北共产党组织建立和发展自己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至1938年秋,鲁西北的抗日武装发展到35个支队、3路民军,约6万人左右。范筑先在共产党人的帮助下,对这支武装力量进行了改编、整顿。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一)普遍建立政治工作制度。范筑先让六区政治部向一些支队委派了政治工作人员,并明确规定:游击区司令部、支队司令部设政治部主任1人,团、营设政治干事1人,连、排设政治指导员1人,部队行动没有政治人员签署的命令不能执行。(二)统一部队编制。在1938年10月召开的第六区军政联席会议上,范筑先制定了整军方案,根据这个方案,范筑先把部队统一编成4个纵队。(三)加强纪律教育。范筑先提出了军人六要素:严守纪律、服从命令、勤学术科、爱护团体、讲求卫生、爱护民众。为加强群众纪律,还颁布了“关于军队不得干预民刑案件的训令”。范筑先还严格约束那些接受改编的土匪、民团头面人物,对作战有功、遵守军纪的给予提升和重用;对畏敌不前、违犯纪律的进行严厉处罚;对心怀二志、不积极抗战的,则采取不同形式予以撤换,使部队较快地走上抗战轨道。

恢复发展经济。为了改变鲁西北的贫困状况,范筑先颁布了许多经济政策、法令:(一)废除苛捐杂税。把牲畜税、农业所得税改为累进税,其他捐税也相应减轻,并严厉禁止高利贷剥削。(二)实行救济灾荒措施。各县抗日政府都购买大批粮食,低价卖给农民。对不法商人的资敌粮食予以没收,无条件地分配给农民。春耕时节,还以县政府的名义向地主借粮,贷给农民用于春种,秋后再还给地主。(三)恢复和发展农村副业和家庭手工业。六区严禁日棉流入,提倡农村妇女织布,不征捐税,并限制军民穿洋布,扩大土布用途,所有被服厂都使用土布。还创办小型织袜厂,用当地棉纱打织袜子,供军民使用等。(四)加强贸易管理,严禁法币流出,日货流入。六区规定,除军事上必需的原料、药品外,其他物资严禁输入,农产品禁止输出。因敌人操纵棉花买卖,规定在本区境内限制棉田栽培面积,对已收获的棉花也严禁输出,以防资敌。由于采取了以上政策,鲁西北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

扩大抗日宣传。范筑先支持共产党人先后创办了《抗战日报》《先锋》《战地新闻》《抗日先锋》《行军日报》《战线》《冲锋日报》《力报》《无线电新闻》《一路周报》《战地文化》等30多种抗日报刊,编印了抗战歌曲选《吼声集》等,翻印发行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列宁的《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著作,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社会科学讲话》《民众动员论》等30多种书籍。另外,还成立了聊城抗战移动剧团。这些都在扩大抗日宣传,活跃根据地文化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组织群众团体。最初,范筑先支持六区政训处在各县设立了办事处,以动员民众起来抗战。1938年5月后,在六区政治部的统一领导下,开始自上而下的组织各种救亡团体。5月1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鲁西总队部成立,鲁西北各县先后建立了分队部,范筑先的多数支队也建立了“民先”中心队。聊城还先后成立了青年救国团、妇女救国会、妇女抗敌后援会、妇女战地服务团、儿童救国团、冀鲁青年记者团、文化界救国会、山东省文艺青年协会、农民互助会、回民抗敌救国会,以及各行各业工会、商会等。在聊城失陷前,鲁西北有组织的群众达20多万人。为了培训干部,还开办了博平军事干部训练班、寿张政治干部训练班,成立了第六区政治干部学校和军事教育团,创办了随营学校等,一时抗战事业蓬勃发展,有“山东红了半个天”的说法。

主动出击 英勇杀敌

在创建鲁西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中,范筑先指挥所属部队,主动出击,英勇杀敌,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进行大大小小战役、战斗近百次,歼灭了大量的日伪军。

1937年10月28日,日军占领临清后,即开始向以聊城为中心的第六区进攻,以求取得渡黄河南下的通道。11月22日,驻临清的日军高桥联队派出一个18人的骑兵侦察小队,经堂邑到聊城进行侦察。这时,范筑先正在清平改编一支地方武装。接到报告后,他急令聊城城内的部队作好战斗准备,随后率传令队、政工队六七十人赶到梁水镇设伏。日军在聊城遭打击后,仓皇沿运河往临清逃跑,正好撞入范筑先在梁水镇设的伏击圈。经过激战,将敌击溃,打死日军数人,缴获战马7匹,军毯、钢盔、战刀等战利品一部分。日军在梁水镇遭伏击后,恼羞成怒。11月27日,日酋高桥率300余人再度进犯堂邑。范筑先率部在堂邑西北的界牌截击敌人。经过缴战,又将敌击溃。两次战斗,打得临清之敌一时不敢再轻易出动。

12月26日,日军为渡黄河进袭泰安、钳击济南,从禹城出动步骑炮混合部队300余人,侵占了高唐、博平、茌平交界处的南镇,企图经茌平到东阿的滑口过黄河。范筑先得到情报后,马上命令博平、茌平的民团四五百人,各带炸药、手榴弹、地雷等前去阻击。27日,他急率保安第一、三营和传令队、政工队、手枪连数百人赶赴南镇布防。随后,在南镇、徐家河口、周老庄、周小庄一带与敌展开激战,将敌击退,毙伤敌100余人,粉碎了日军渡黄河南下的计划。据敌广播说:在南镇见到中国百姓参加作战,这还是开战以来第一次。南镇战斗的胜利,更加坚定了范筑先坚持抗战的信心。

1938年3月初,进驻平汉线北段的日军土肥原师团,为抢占黄河渡口,以便渡河南下,切断徐州中国守军向西的退路,派大鸟联队近千人侵占濮县,残杀百姓近千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濮县惨案”。3月19日,又派出日伪军300余人侵占范县,大肆烧杀抢掠。为配合徐州会战,范筑先调集部队1000余人,于21日将敌击退,收复范县,敌人逃往濮县城。3月23日,范筑先留下卫队营第四连协助范县县长周子明率领的公安队守卫范县城,亲率主力部队向濮县追击敌人。24日,从郓城开来的日伪军200余人,乘范筑先部主力撤离之际,再度侵占范县城。范筑先闻报立即率部急返范县,与敌展开激战。敌人害怕被围歼,于25日凌晨向濮县逃窜,范筑先二次收复范县。此时,土肥原师团企图在濮县董口、彭楼等黄河渡口渡河。范筑先又率部进逼濮县城,以阻止日军渡河。由于范筑先的部队缺乏重武器,虽经几次战斗仍未能阻止住日军,日军终于从董口渡过黄河。随后,日军留下一个联队的兵力守护濮县到濮阳的交通线和黄河渡口。3月27日,范筑先调集部队6000余人围困濮县之敌,并多次与敌展开激战。5月9日,范筑先率直属队200余人到濮县城东北七里堂观察地形,被敌发觉,日伪军出动300余人突袭七里堂。范筑先指挥部队利用土围子沉着应战,并令附近三个支队火速赶来增援。经过激战,敌人丢下50多具尸体,仓皇溃退。6月8日,范筑先指挥部队在濮县西南的石墓头伏击日军汽车队,毙敌20余人,击毁汽车数辆,缴获物资一部。濮县的日军在范筑先部队的连续打击下,被迫于6月13日全部撤回大名,范筑先随即率部收复濮县城。

6月下旬,济南日军一部攻击驻守在东阿城的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鸿烈部吴化文旅,吴化文弃城逃走。范筑先立即率领第五、六、二十九支队及保安一营、手枪连、传令队,向侵占东阿城的日军发起攻击,并派出多股小部队不断袭扰敌人。不几日,敌即弃城逃回济南。7月3日,日军数十辆汽车经黄河故道向陇海前线运送军用物资,驶到黄庄附近时陷入泥滩,其押车的日军不过100人。范筑先接到情报后,马上调集第五、六支队迅速赶到黄庄附近截击敌人。经过激战,毙敌数十人,烧毁汽车多辆,缴获满载大米的汽车13辆。

1938年7月下旬,石友三奉国民党政府最高统帅部命令,在新泰龙廷召开山东军政人员会议。会议确定了“敌后部队如何牵制敌人迟滞向武汉进攻”的计划,决定8月中旬由鲁西北部队进攻济南,并负责破坏济南至德州段铁路。8月1日,范筑先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发起济南战役。12日夜,范筑先指挥部队发起攻击。第三支队攻占济南西郊张庄机场,烧毁敌机数架,第十支队一团和机枪营由刘致远、李福尧、李明实率领,一度攻打到济南市郊区大槐树一带。同时,鲁西北抗日军民对德州至济南段铁路进行大破袭,颠覆日军军车一列,使敌人交通一度陷入瘫痪。济南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但在敌人反扑时,范筑先部也遭受一些损失,聊城青年抗日挺进大队大队长范树民(范筑先次子)、参谋长何方等数十人壮烈牺牲。

范筑先在共产党人的合作下,率领抗日军民浴血奋战,狠狠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到1938年夏天,鲁西北境内基本上肃清了日伪军,政令达30余县,军事势力范围更广,开辟了广阔的鲁西北抗日根据地。

精诚合作 统战典范

范筑先坚持敌后抗战,既是他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也是他与共产党精诚合作的结果。

1937年5月,中共中央华北联络局负责人彭雪枫来到聊城。他在对鲁西北的政治、军事情况作了深入了解后,向张维翰等人指出:范筑先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他为人廉洁,……掌握着鲁西北地区的政权,在群众中有很大影响。……要争取他接受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和我党合作抗战,我想,将来一定会在这里建立起一块抗日根据地的。”彭雪枫离开聊城后,张维翰向范筑先汇报了彭雪枫到聊城的情况和中国共产党关于合作抗日的主张。范筑先听后连连点头赞许说:“共产党的这一套主张很对,不用红军的战法是不能打败日本的。”

1937年8月初,冯玉祥出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有几个原西北军的高级将领住在济南津浦宾馆。范筑先在共产党员张维翰、王化云、牛连文等人的邀请下,到津浦宾馆和原西北军的将领们座谈抗战形势。在座谈中,范筑先认为,目前国民党几十万大军正纷纷南退,华北眼看沦入敌手。我们鲁西北人决不能离开鲁西北,要留在自己的家乡,和日军血战到底。在这次座谈会上,范筑先与中共山东省委直接取得了联系,他主动邀请山东共产党组织派人到鲁西北,中共山东省委派共产党员姚第鸿到聊城后,范筑先马上委任他为专署的秘书。10月初,日军侵占德州,山东形势危急。范筑先又邀请中共山东省委派冯基民、刁子言、解彭年、高元贵、吕世隆、管大同等12名共产党员到六区担任了政训干事,并从韩复榘的第三集团军军政人员训练班中挑选了以共产党员和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为骨干的政训服务员240名,分3批到聊城参加抗战。

为了加强对鲁西北抗战的领导,1937年11月,中共山东省委派组织部长张霖之到聊城,代表省委统一领导津浦路以西的抗日斗争。同时,派红军干部洪涛、王幼平、廖云山、金维国和从济南被营救出狱的前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长赵健民等,到聊城领导武装斗争。1938年3月,中共中央军委联络部豫鲁联络局书记张友渔先后派张郁光、齐燕铭率第三集团军教育团的王长年、李力殷等一批进步学员到达聊城。范筑先对这些人的到来表示真诚的欢迎,并委以重任。从此,在范筑先的身边和各个部门都有一大批优秀的共产党员,从而密切了范筑先与共产党的联系。

为了取得同中共中央的联系,1938年3月,范筑先采纳张霖之的建议,派政训处民运科长成润去延安汇报鲁西北抗战的情况,并带去范筑先给毛泽东、朱德的亲笔信,请求予以支援。成润到达西安后,向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负责人伍云甫作了汇报。因交通不便,范筑先的信改由交通人员转送中共中央。不久,在成润返回聊城时,带回了朱德给范筑先的复信,信中对范筑先的抗日言行表示钦佩,愿精诚团结,共同抗日,并同意鲁西北派干部到延安学习。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也派红军干部胡超伦率陕北公学毕业的学生20余人,随成润到聊城参加抗战。同月,范筑先还派张郁光、牛连文、刘子荣等人到武汉向周恩来等汇报鲁西北抗战的情况,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对范筑先和共产党合作抗战的举动给予高度评价。牛连文还应邀在全国学联大会上作了《关于鲁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经过》的报告,并举行记者招待会,介绍鲁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情况。《新华日报》《大公报》也都介绍了鲁西北抗战的实情,揭露了国民党顽固派的诽谤。张郁光等人返回聊城时,周恩来派红军干部袁仲贤、杜寿山、曹洪胜、周紫珊等一同到聊城参加抗战。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也陆续介绍任夷(任仲夷)、王玄、朱穆之、莫循、鞠华、何方、刘子毅、陈力、黄煜等到聊城工作。同年4月,刘少奇在对中共鲁西北地方组织的指示中,高度赞扬了范筑先在鲁西北的抗战业绩。

1938年5月上旬,范筑先支持共产党人以六区政训处的名义,召开政治工作扩大会议。会议决定把政训处改为政治部。范筑先在会上作了《良心抗战、责任抗战、守土抗战》的重要讲话。

1938年5月初,八路军一二九师副师长徐向前率一部抵达冀南。为了沟通情况,建立联系,6月中旬,范筑先应邀到威县会晤徐向前。双方就冀鲁联防问题进行了会谈,达成了互通情报,八路军代范筑先部培训干部,冀南归八路军驻防、鲁西北归范筑先部驻防,两个地区的民众起义武装互不收编等协议。会后,范筑先听了徐向前和一二九师政治部副主任刘志坚分别作的八路军治军作战的经验介绍,并参观了东进纵队政治部救亡室和参谋训练队上课的情况。9月下旬,八路军一二九师和冀南行政主任公署在南宫召开冀鲁两省军政联席会议,范筑先应邀参加。他在会上表示,坚决与共产党合作,坚持鲁西北的抗日斗争。两次冀南之行,使范筑先开阔了眼界,增强了抗战胜利的信心。范筑先回到聊城后,接受共产党人的建议,于1938年10月初召开鲁西北军政联席会议,通过了《第六区抗战行动纲领》《战时经济政策》和《整军方案》三个文件。

1938年7月下旬,美国驻华大使馆海军武官埃文斯·卡尔逊到聊城访问,范筑先热情欢迎和盛情接待了这位国际友人,并就抗战问题同卡尔逊进行了会谈。范筑先向卡尔逊介绍了鲁西北抗日根据地在艰苦的环境中建立和发展的过程,还向他介绍了著名共产党人袁仲贤、张郁光、姚第鸿、齐燕铭等人。卡尔逊也向范筑先介绍了当时的国际形势和美国的政策,以及他到延安、华北的所见所闻,称赞八路军和抗日部队的英雄业绩。卡尔逊到武汉后,公开要求美国停运援日物资,后被迫辞职。卡尔逊回美国后,于1939年和1940年撰文著书,其中专门介绍了鲁西北抗日根据地和与范筑先会晤的情况,使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都知道,在中国的鲁西北,有一位守土抗战的老人。

1938年10月,黎玉和张经武带领中共中央派往山东的200名干部路经聊城,范筑先亲切会见了他们。黎玉转交了毛泽东给范筑先的亲笔信及《论持久战》一书。毛泽东在信中赞誉范筑先在敌后坚持抗战的贡献和作用,勉励其坚决抗战到底。范筑先看了毛泽东的亲笔信,深受鼓舞,激动地说:“当今之事,要救中国,要想不当亡国奴,唯有听共产党话。”

浴血聊城 壮烈殉国

1938年10月,日军攻占广州、武汉后,暂时停止了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进攻,集中主要力量对付共产党、八路军坚持的华北敌后战场。11月11日,日军由济南、德州、禹城分3路进攻鲁西北,中心目标是聊城。13日,日军一一四师团秋山旅团千叶联队从东阿过黄河向聊城迂回。

13日上午,范筑先召开军事会议,商讨迎击日军的作战方案。张霖之等人提出,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不应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应把部队转移到城外和日军打游击。范筑先同意这一建议,决定把各机关、学校全部转移到农村,枪支弹药由袁仲贤负责运往城西南的张炉集,并鸣锣动员群众出城,同时任命军法处长刘佩之任城防司令,聊城县县长郑佐衡任副司令,率游击营和第二支队的两个连负责城防,待日军进攻聊城时,范筑先在城外调集部队夹击敌人。

14日上午9时,日军千叶联队的先头部队步炮兵300余人,汽车、坦克10余辆,在飞机配合下,逼近聊城近郊。此时,各机关、学校的一些人员已陆续撤出聊城。范筑先布置完战斗任务,正准备和已经撤出城外又返回城内催他出城的张郁光、姚第鸿撤退时,国民党山东省民政厅厅长兼鲁西行辕主任李树春突然乘车从临清赶来,与范筑先商谈起整编部队的问题来,一直到下午4点方才离开。这时,日军的火力封锁了出路,范筑先已经无法出城指挥作战,遂留在城内和张郁光、姚第鸿指挥游击营、卫队营、手枪连、传令队等少数部队守城作战,以待外援。但在城东关布防的民军第一路在日军还未攻打聊城时就放弃阵地逃走,范筑先的参谋长王金祥也趁机以追赶民军第一路和调集部队为名,从北门带着游击营的一个连溜出城外,整座城池陷入日军包围中。下午4时,日军首先从南门攻城,游击营同日军在南门展开激战。在日军爬城的危急时刻,范筑先、姚第鸿、张郁光率50余人赶来增援,连续打退日军数次进攻,毙伤日军数十人,守城部队也伤亡30余人。

14日黄昏,日军攻占聊城东关,随后在猛烈炮火配合下,由3个方向爬城。范筑先、姚第鸿急率传令队赶到东门,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战,打退日军三次爬城。此时,通往各县的电话线尚未被日军切断,范筑先用电话令各县派部队火速来援。但是,在东南方向的第五、六、二十一支队均被寿(张)、阳(谷)、(东)阿边的“忠孝团”部分反动武装所阻止;高唐驻军由于日军的围攻,也不能来援;在大峰山活动的第十支队二团接到中共鲁西特委军事部长王幼平“聊城危急,火速来援”的急信后,由团长刘致远率5个连火速奔赴聊城,但一时还未到达;驻冠县的第十支队奉命在金滩镇阻击大名的日军,也不能前来增援。夜12时,通往各县的电话线被日军切断,东关的敌人又开始进攻。范筑先和张郁光、姚第鸿急率传令队到东门督战,并令刘佩之从传令队、执法队、武术队中挑选出30多名战士从西门隐蔽突围。由于日军机枪封锁,结果突围失败。

15日拂晓,范筑先把司令部移到光岳楼下,指挥部队四门防守。此时,攻城日军增至700余人,在飞机配合下,再次向东门守军发起猛攻。范筑先和姚第鸿再次赶到东门督战。经过激战,打退日军三次进攻。战斗中,范筑先左臂被炮弹炸伤,陆子衡等30余人壮烈牺牲。上午9时,日军用大炮平射将东门打开后,蜂拥入城。范筑先由东城门上退至光岳楼下,继续组织部队同日军展开血战。在日军飞机扫射时,范筑先的腿骨被打断,在送往天主教堂医院的路上,范筑先自戕殉国。随后,守城部队出现混乱。郑佐衡等130余人从西门突围失败,伤亡惨重,剩下的30余人退至西门瓮城里和日军展开肉搏战,最后全部战死。下午5时左右,聊城完全被日军占领。在这次聊城保卫战中,范筑先将军和共产党员张郁光、姚第鸿及聊城县长兼城防副司令郑佐衡、范筑先的秘书主任赵玉坡、经理处长崔芳德、警察局长林金堂等守城健儿700余人壮烈殉国。

范筑先将军殉国的消息传出后,举国痛悼。各党派纷纷发来唁电,哀悼这位抗战英雄和阵亡将士。12月23日,重庆举行追悼大会,朱德、彭德怀和吴玉章、董必武及蒋介石分别送了挽联。朱德、彭德怀送的挽联是:“战事方酣,忍看多士丧亡,显其忠勇;吾侪尚在,誓必长期抵抗,还我河山。”吴玉章、董必武送的挽联是:“三友见精神,松体遒,竹身直,梅花亦自清高,格老气苍,直到岁寒全晚节;一门尽忠义,夫殉职,妻卫民,子女都称勇武,顽廉懦立,共纾国难绍遗风。”蒋介石送的挽联是:“碧血卫山河,百里危城留与社会树模范;浩气存天地,千秋青史合为民族表英雄。”重庆《新华日报》也送了“杀敌挺身甘一死;裹尸还葬足千秋”的挽联。国民政府还“特令褒扬”,“通令全国下半旗三天”。

中共鲁西特委于12月15日在冠县举行范筑先追悼大会,延安《解放》周刊发表了《哀悼民族老英雄——范筑先》的时评,重庆《新华日报》发表了《敬悼抗日英雄范筑先》的短评,并连续发表了有关范筑先、张郁光及鲁西北抗战的纪念文章和报道,其他一些报刊和通讯社也都纷纷发表文章和消息,报道为抗战而壮烈殉国的范筑先和张郁光等人的事迹。为了追念范筑先和张郁光等人,1939年11月15日,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中国分会在重庆举行“范筑先、张郁光诸烈士纪念会”,博古、董必武、叶剑英和史良、刘清扬等人送了花圈,冯玉祥和反侵略运动分会分别送了挽联,董必武、徐冰、王梓木、张申府、于毅夫、沈钧儒、邹韬奋、张友渔、刘清扬和张郁光的夫人李昆源等近百人参加了纪念会。1940年11月15日,华北文化界旅渝人士集会,把每年的11月15日定为“华北抗战烈士纪念日”。1988年,为了纪念民族英雄范筑先将军殉国50周年,聊城市在范筑先将军殉国的地方修建了范筑先纪念馆,邓小平为范筑先殉国处纪念碑题写了“民族英雄范筑先殉国处”10个大字,徐向前元帅也挥笔写下了“范筑先与鲁西北抗战”的题字,表达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范筑先将军的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