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仲一:初心如磐志不渝,披肝沥胆铸英魂
■闫勇乐
程仲一(1916—1944),原名重远,后改名仲一,字必达,山西五寨人。18岁就读山西大学法学院,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21岁于山西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建立五寨战地动员委员会,创《动员》,办《战旗》,跃身抗战洪流。23岁与妻子一同北上大青山,创建根据地,换来了战士们发自肺腑“跟着程专员打日本,战死也痛快”的真情流露。28岁带领游击队奇袭日伪军据点,为掩护战友突围而英勇牺牲。
积极入党 投身抗日
1916年12月,程仲一出生于山西省五寨县梁家坪的一个旧职员家庭,父亲程伟章曾任五寨、河曲等地审计员等职。天资聪颖的程仲一幼年随父在河曲读完初小、高小,以优异成绩考入太原省立第一中学。初中毕业后,他考入国立北平大学附属高中,后就读于中国大学。在北京读书期间,他深受反帝反封建思想的熏陶,并开始接触和研究马列主义。
1934年冬,程仲一转入山西大学法学院学习,期间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加入山西大专学生讨逆救国联合会,反对华北伪“自治”,参与结队游行示威,以唤起全国民众觉悟,警戒汉奸卖国行为,救国于危难之中。程仲一主动靠拢党组织,于193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了由彭雪枫同志开办的中共党员干训班的学习。大学毕业后,适逢全面抗战爆发,程仲一受山西大学党组织委派,在太原成成中学参加了八路军驻晋办事处秘密举办的首届党训班。
未几,程仲一又受党组织委派,回家乡五寨县建立战地动员委员会(简称“动委会”),并先后任县“动委会”副主任、主任,积极发展以自卫队为主体的抗日武装。他遵照党中央关于创建抗日根据地的指示,积极宣传抗日救国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以此团结一切抗日进步力量,与顽固势力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贯彻执行合理负担政策。此外,他还与梁学岸等主编抗日刊物《动员》,使党的抗日方针政策家喻户晓。
同时,程仲一对统战工作尤为重视。他协同八路军驻五寨工作团、“牺盟会”特派员和其他抗日群众团体的党员同志、先进分子,以“动委会”、“牺盟会”的名义,多次公开举办农会、青年自卫队等各种干部训练班。程仲一亲自担任政治、军事课教员。在他的带领下,五寨党组织迅速发展,民众抗日武装日益壮大,为我党在管涔山地区创建抗日根据地作出了一定贡献,多次受到上级表扬。他还动员广大妇女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37年秋主持成立了五寨县“妇救会”,成为五寨县最早成立的抗日群众组织。
1938年3月,五寨县城被日军占领,程仲一率全体“动委会”干部和自卫队配合八路军攻城,袭扰敌人交通线,使守城日军风声鹤唳,不得不落荒而逃,撤离县城。此战,我军胜利挫败了日寇摧毁晋西北根据地的企图,使我党领导的晋西北根据地得到巩固。
是年夏,程仲一被调到临县任“动委会”主任,轰轰烈烈地开展全县抗日救亡运动。他积极配合八路军工作团工作,肃清溃兵游勇,安定社会秩序,宣传党的抗日主张,落实“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物出物”的合理负担政策,创办抗日宣传刊物《战旗》,广泛动员青壮年参军、参战。
▲大青山抗日局势图。
肝胆两相照 军民鱼水情
1939年1月,由于阎锡山对我党所掌握的“动委会”十分惧怕,悍然下令解散晋西北各县的“动委会”,“动委会”人员“转移”绥蒙。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受党组织委派,程仲一同妻子张贞率领晋西北“动委会”160余名干部穿过敌人重重封锁转入大青山,开辟新的抗日游击根据地。程仲一夫妇为便于工作,忍痛把小女儿寄养在梁家坪老家,然而不久,小女儿得病夭殇。
刚去大青山时,他们仍以“动委会”的名义在归凉蛮汗山一带活动,程仲一担任归(绥)凉(城)“动委会”主任。归凉地区土匪多如牛毛,日伪军猖獗横行,群众基础相对薄弱,工作条件十分艰苦。根据上级指示,他们把工作重点放在组织发动群众,消灭土匪方面,并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从而逐步得到广大群众的了解和支持。
归凉地区存在以夏军川、“干豌豆”肖顺义等为首的多股土匪,他们时常打家劫舍,群众对其恨之入骨。为顺应民意,使人民抗日政权站稳脚跟,程仲一率游击队配合大青山骑兵支队,对土匪开展多次围剿,将其消灭,群众无不拍手称快。乡亲们看到程仲一带领的队伍是为穷人办好事的队伍,便主动送子弟参加游击队,这也为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程仲一还利用当地“认干亲”的习俗,和当地蒙汉群众广交朋友,常来常往的村子里都有“干亲”。这些“干亲”也是抗日政权的“堡垒户”,经常为游击队递送情报、安排食宿,使程仲一率领的游击队能够如鱼得水、神出鬼没地打击日伪。
1939年秋,程仲一任绥东专署专员。次年,调任绥中专署专员。他常说:“县长、区长等党政干部,都应该有游击队长的本领。”冬天,程仲一率绥东武装工作队三下丰东,开辟了丰东地区的抗日游击根据地。程仲一认真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坚持党性原则,走群众路线;在战场上临危不惧,身先士卒;在平时生活中与群众、战士同甘共苦,打成一片,从不以专员身份自居。知识渊博的他具有高超的讲演才能,通常用诙谐而富有哲理的寓言、笑话、顺口溜等内容来宣传、教育战士和群众。当地的青年人纷纷慕名而来,专署骑兵游击队由40余人逐渐发展到100多人。在那异常艰险的战乱中,没有一个叛变投敌者,战士们都说:“跟着程专员打日本,战死也痛快。”
▲蒙汉骑兵游击队在转战途中。
粉碎日寇“扫荡” 壮烈牺牲凉城
1941年以来,日寇对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实施所谓“治安强化运动”,进行轮番“扫荡”。3月,程仲一率领专署游击队10余名队员,趁敌无备,奇袭了有重兵把守的三道营火车站日伪据点。游击队员们为打有把握的仗,做了充分准备工作,连续三次隐蔽在离站北5公里处的大壕赖山村作周密侦察。程仲一、张志远(绥中地区武装部长)带领游击队员组成夜袭小组行动,突袭成功,大大增强了当地民众的抗日信心。
程仲一指挥的东沟战斗,亦打死十几名日军,使日伪军闻风丧胆。因此,当地流传顺口溜:“八路军真神勇,铁路线上打敌人。程专员能掐又能算,小日本一听‘程’字丢了魂,稀里糊涂命归阴。”
1942年夏,日寇派两万五千名日伪军对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实施“篦梳式”的轮番“扫荡”和“蚕食”政策,企图一举歼灭我党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逐渐缩小,到了最艰难的时刻,抗日军民的生活和军需也产生了极大困难。根据上级关于“保存抗日有生力量,分散隐蔽,寻机突围”的指示,程仲一带领部分游击队员秘密向南转移,撤回偏关休整。
12月,程仲一又奉命带领游击队员二百余人从偏关重返大青山,恢复绥中地区工作。但由于敌我力量过于悬殊,特务、宪警活动频繁,隐蔽亦很困难,活动几日后,绥中机关和游击队在大青山三岔口被日军三面包围。程仲一当机立断,迅速作出分散突围的决策,与日军展开白刃战。第二天拂晓,被打散的游击队奇迹般地集中起来,程仲一带领其继续撤回偏关。
1943年秋,程仲一调任绥南专署专员。他整顿内部队伍,清洗不纯分子,同时机动灵活地寻找机会消灭敌人。程仲一带领武工队活动于崞县窑子、三道沟、公鸡咀一带,不时神出鬼没地暗地打击敌人,并配合骑兵团打了多次漂亮的歼灭战,大大鼓舞了当地抗日军民士气,扭转危局。
1944年以后,我军在各个战场开始局部反攻,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的形势亦有所好转。程仲一向绥南地委和专署的同志传达“偏关整风”精神,讲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的形势,坚定了大家抗战必胜的信心。他带领游击队一是“向下钻”,深入群众搞好宣传动员;一是“向前钻”,加紧作伪军组织工作,开展“挤敌人”的斗争。
2月9日晚,程仲一带领专署武工队夜宿凉城郭木匠沟,不料被当地一名汉奸告密。次日凌晨,崞县窑子据点的日伪军集结重兵合围程仲一众人。程仲一指挥游击队奋力反击,顽强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程仲一在掩护其他同志突围时,被敌人射中,壮烈牺牲,时年28岁。
在程仲一老家五寨县的《五寨赋》中写道:“芦芽铸魂,革命者前赴后继……程仲一为革命,弃女抛儿,披肝沥胆,壮烈牺牲凉城县。”
但行此事,不问前程。对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共产党人最宝贵、最根本的传统。在历尽艰险、一往无前的历史进程中,英雄的身影不计其数。为了革命的胜利,如程仲一一般的人都没有活到胜利那天,能让人回忆起的,只是一个个身着褴褛军装、身后硝烟弥漫的身影。他们义无反顾的冲进了历史的舞台,又带着无穷无尽的豪情湮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他们是真正的英雄,是党、国家和民族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