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远音,原名王鸿业,字龙文,1916年6月生,山西省五台县豆村镇泗阳村人。1934年入三晋中学学习。1935年加入革命组织“社联”,当选为太原市学生联合会委员,并在学校组织学生抗日救国会。1936年,太原市“社联”遭当局破坏,被通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奉命到西北军、东北军做政治工作。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与汪之力等组织抗日游击队。不久,游击队改编为晋察冀军区第五支队,任支队政治部主任。1938年,五支队改编为独立师,任师政治部副主任。后相继任冀中军区三分区、八分区政委,在冀中平原与日军战斗。1942年5月,日伪军5万余人对冀中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与分区司令员常德善率部与敌血战。同月,于肃宁县张庄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27岁。
王远音(1916—1942)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幼年在本村小学读书,后考入豆村镇第五高小学习。他聪明机智,成绩优秀,毕业后于1931年考入太原成成中学深造。“九一八”事变后,在全国抗日反蒋形势影响下,太原大、中学生又掀起革命浪潮,山西大学、并州大学等吸收全省各中学成立了“山西省学生联合会”,广泛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33年,阎锡山亲信李冠洋推荐其仆从段丽卿出任成成中学校长,对进步师生进行迫害。王远音积极参加了成成中学学生会组织的驱逐反动校长段丽卿的学生运动。1934年5月,王远音被选为“太原市中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同学会”代表,到山西省教育厅交涉,参加反对会考的斗争,并进行了游行示威。同年,王远音升入三晋高中读书。1935年夏,王远音出席太原反对学生军训的会议。8月,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外围革命团体“社联”,从此走上革命的道路。
1935年12月,“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太原组织起“联反”。王远音得到“社联”指示,发动组织了本校学生抗日救国会并代表学校参加了省学联。1936年初,王远音因思想积极上进,工作能力全面,成为党领导下的学生团体——学联的中坚人物、学生运动的骨干,为他日后独立组织领导党的政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红军东渡黄河后,王远音当选为学联的主要负责人,带领学联成员艰难地开展工作。
1936年3月,阎锡山防共反共,大肆屠杀和逮捕共产党员和积极分子,王远音遭到当局通缉。鉴于形势恶化,王远音回老家避难,仍坚持向家乡人民尤其是豆村镇高小学生宣传抗日救国主张。当地知识分子白佩之、段汝毅、王相业等在他的宣传引导下,先后都走上革命道路。后来阎锡山反动派追到豆村镇,王远音在家乡人民的掩护下,奔赴北平找到党的组织,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同年10月,王远音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党组织介绍他到西安张学良的直系一队去受训,并在东北军中做地下工作。
西安事变后,东北军于1937年春调驻安徽,王远音随军前往。同年4月,王远音受到东北军顽固势力的驱逐,离开东北军,回到北平。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卢沟桥事变,随即进占北平、天津,企图以武力吞并全中国。在此危急之际,王远音接受党的指示,与汪之力带领的一批党员和积极分子,到北平西部组织了抗日游击队,后改编为晋察冀军区第五支队,王远音任政治部主任。在王远音等同志的说服下,赵侗游击队接受晋察冀军区的改编,进一步壮大了我军势力。与此同时,王远音先后担任党的队委委员、队委书记、总支书记、政治部主任。他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对这支部队的巩固和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他带领这支部队参加了夜袭北平德胜门外第二监狱、二道河子战斗,建立宛平根据地,进袭石景山发电厂等战斗,狠狠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王远音政治上敏感,看问题尖锐,坚决抵制、挫败了赵侗叛变的阴谋。
1938年8月,王远音调任晋察冀一分区政治部主任。1939年1月,到冀中三分区任政治委员,对分区所属部队的军事化和政治工作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王远音文化水平高,能写能讲,精明强干,生活上平易近人,官兵关系密切,爱护干部战士,指导工作具体。每次机关干部下基层,他都要交代任务,研究工作方法,尤其强调对干部战士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关心爱护。对有缺点的干部总是严厉批评、耐心教育。他对干部知人善任,用其所长、委以重任,工作积极性很高,促进了部队政治工作的开展。1940年1月,冀中各分区与晋察冀军区统一编序,三分区改称八分区,王远音任八分区政治委员。他善于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分区每次组织部署战役,他都积极准备,和军事指挥员一起研究决策,在指挥战争的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作战指挥能力。艰苦的战争生活,使王远音由一名青年学生提前成长为一位革命军人,进而成为军队不可或缺的高级指挥员。
1940年8月20日至10月31日,王远音参加了由彭德怀亲自指挥的规模空前的进攻战——百团大战。王远音具体负责指挥了任丘、大城、河间、肃宁地区和子牙河沿岸的“任河大肃”战役。当时,冀中军区为了扩大根据地、配合晋察冀军区的涞灵战役,命令八、九两个军分区所属18团、23团、24团、30团、33团五个主力团,主攻任河大肃地区的各敌伪据点。王远音指挥23团担任中央部队,右翼由八分区司令员常德善指挥,左翼由九分区24团副团长魏近文指挥,向敌伪据点发起猛烈进攻。共作战34次,打死打伤日伪军1127人,俘日伪军339人,缴获长短枪315支及其它武器,破坏铁路5公里、公路150公里,拔掉敌人据点29个。这次战役,打开了子牙河沿岸地区和任河大肃地区的局面,缩小了敌占区,扩大和巩固了根据地,奠定了继续开展工作与反“扫荡”的基础,使这块无险可据的平原根据地始终巍然屹立于敌后,极大地振奋了抗日军民的胜利信心。
王远音身为分区政委,参加了地委领导。他十分关心地方建设,关心人民群众生活,注意团结地方干部。特别是我军发起战役或进行战斗时,他主动邀请地方干部开会,协调关系,进行总体作战。针对日寇的蚕食进攻,根据上级指示,我军采取了“敌进我退、向敌后之敌后进军”的方针。王远音先后组织派出了任河大队、青建支队、清河支队、津浦支队,各县先后组织起县大队,各区组建区小队,给敌人布下了天罗地网。这些部队深入敌占区,相互配合歼灭日寇,打击汉奸,建立地方政权,发展人民武装,宣传我党方针政策,对开辟晋察冀根据地,坚持地方游击战争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42年5月1日开始,日军向冀中抗日根据地进行空前残酷的“大扫荡”。日军由外向内逐步向我中心地区八分区压缩,“扫荡”重点是饶阳、武强、献县地区,妄想与我军主力作战,企图将我主力一举歼灭。王远音与分区司令员常德善和地委领导认真研究,坚决贯彻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晋察冀军区和冀中区党委关于反“扫荡”的指示,布置军区反“扫荡”的军事、政治工作,精减机关工作人员,并按分区所需3个地方部队分配机关干部下部队,与各部队一起活动。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王远音与常德善领导主力23团跳出中心区,到外线寻求作战,从4月底到6月初,一直转战于子牙河以东地区。
尽管环境残酷,王远音却因同情根据地人民群众的牺牲,不愿意离开中心区,总想离中心区再近一些,能坚持一天就多一天,可以多收拢带走一些地方干部和部队伤病员,坚持反“扫荡”战斗,不断取得重大胜利。
6月初,王远音和常德善率领分区机关和23团二营转移到河间、献县、建国三县结合部沙河桥以南地区,接着又隐蔽地转移到献县高家林。他们认真分析敌情,研究部队行动计划。6月6日晚,王远音和常德善把侦察员叫到司令部,听取侦察员汇报了河间、献县、肃宁等地的敌情,推断出分区机关已被发现,敌人可能合围进攻,于是命令区机关部队继续向西转移,拂晓前到达河间肃宁公路南之薛村宿营。当时的部署是:日寇合围路南,部队就跳到路北向外转移;如果敌人合围路北,部队就在路南待机歼敌。
6月8日凌晨4点多钟,天刚放亮,肃宁方向出动的敌人进军薛村,与我军相遇。战斗打响,肃宁、献县藏桥和饶阳等四面之敌蜂拥而至,王远音当即指挥区机关部队从薛村向路北突围。但由于地形开阔,无处隐蔽,无险可据,日寇的骑兵和车子队从两侧迂回拦击。王远音和常德善沉着指挥,英勇顽强地与敌作战。常德善司令员被敌机枪击中头部,壮烈牺牲。王远音政委亦身负重伤,血流如注,以身殉国,年仅2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