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骆何民:被捕七次初心不改,“忘记我”是给妻子最后的温柔

来源:CCTV国家记忆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5-01-26 10:47:18

骆何民(1913—1948),原名骆家骝,又名仲达、钟尚文。江苏江都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曾任中共上海沪西区宣传部长、组织部长。抗日战争期间,先后任湖南长沙《国民日报》编辑、衡阳《开明日报》总编。1946年至上海,从事《文萃》的印刷发行工作。1947年7月,与陈子涛同时被捕,后又在南京同时遇难。

1927年,在白色恐怖的腥风血雨中,14岁的骆何民投身革命事业,致力于党的文化战线斗争工作。凭借一手好文章,他在新闻界崭露头角,同时也成了国民党特务的眼中钉,曾多次被捕。

1942年,骆何民和费枚华结婚。婚后的他们没有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海誓山盟,甚至没有一张属于两个人的合影,颠沛流离的革命生涯见证了他们坚贞的爱情。骆何民曾对战友说过:“我这一生,一是选择了党,一是娶了费枚华这样的好姑娘,我对自己的选择,虽九死犹不悔。”

1945年,结婚不满三年的骆何民,已经是第六次被捕入狱。虽然最终获释,却在长期关押中与党组织失去联系。1946年冬,骆何民带妻儿辗转来到上海。在福州路89号这栋小楼里,他见到了一位革命老友——时任《文萃》周刊主编黎澍。一见面,骆何民就向黎澍提出参加《文萃》周刊继续为党工作。

《文萃》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上海出版发行的一份进步刊物,旨在宣传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揭露国民党倒行逆施,动员人民起来推翻反动统治。在白色恐怖之下,骆何民通过开办友益印刷厂,承接《文萃》周刊的印刷工作,保住了共产党在上海为数不多的宣传阵地。

《文萃》的畅销,让国民党当局寝食难安。1947年7月,几个国民党特务将骆何民逮捕。这是他投身革命20年来的第7次被捕了。年仅3岁的女儿眼看爸爸被一群陌生人带走,用稚嫩的嗓音边喊爸爸边想扑过去,却被妈妈紧紧地抱在了怀里。

骆何民外孙女王东昱说:“我妈妈总是说她小时候经常会做一个梦,梦见她正坐在我外公的膝上玩耍,然后就看到我的外公满脸是血。其实那不是梦,那就是我外公当时被捕的场景。”

特务们对骆何民施尽酷刑,一无所获,便找到他的妻子。费枚华坚持表示自己什么都不知道。敌人企图用亲情来软化他们,故意让受了重刑的骆何民与妻子见面。妻子见他脚上血迹斑斑、又红又肿,难过地哭了。骆何民强忍伤痛安慰她:“没什么,里面蚊子很多,抓破了皮,涂了些红药水。”

临别时,骆何民对妻子说:“不要悲伤,死并不可怕,只是对不起你,今后也只好靠你的努力了。”

短暂的相聚,竟是这对革命夫妇最后的诀别。

据狱友回忆,坚持和国民党特务抗争到底的骆何民,还请人带出消息,希望党组织能够考虑他尚未恢复的党籍。可还没等到回信,危险就降临了。

1948年12月27日,眼看威逼利诱无效,国民党特务准备对骆何民下毒手。察觉情况不对的骆何民,在一小块纸上匆匆写下最后的文字。通过墙壁上的小洞,骆何民将信交给隔壁一位姓孔的女医生,随后就被刽子手打晕后带走,从此音讯全无。

由于此前骆何民与党组织失去联系,1949年7月,中共上海市委作出《关于追认骆何民同志党籍问题的决定》,恢复了他的党籍,表彰了他革命的一生。

同一时期,那份狱中绝笔已辗转交到了费枚华手中。可没有见到骆何民尸骨的费枚华,不肯相信他已经牺牲,她四处奔走,希望再得到哪怕一点儿关于丈夫的消息。直到1951年6月,上海市公安局抓获一名国民党特务,他在供词中无意间透露了一桩罪行:1948年12月27日深夜,国民党特务用木棒将被带入审讯室的骆何民打晕,用浸过麻药的棉花塞进了他的嘴巴,随即将他运到南京雨花台,将骆何民与陈子涛、卢志英一起活埋。

直到对骆何民遗体进行检查后,人们才知道,他在被深埋后曾苏醒过来,奋力挣扎,却终究没能脱困。在冰冷的泥土中,在意识渐渐模糊的时刻,他或许还惦念着妻子和那份没能亲口述说的嘱托:

“枚华:永别了!望你不要为我悲哀,多回忆我对你不好的地方,忘记我。好好照料安安,叫她不要和我所恨的人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