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清(1910—1999),曾用名彭楷珍、陈国华,生于福建省同安县翔风里彭厝村(今翔安区新店镇彭厝社区)。1926年参加农民协会和农民赤卫队,1927年加入共青团,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军军长,海军东海舰队副司令员,交通部副部长、部长,中国航海学会理事长等职务。中共十二大代表和十二大主席团成员,十三大代表,十四大和十五大特邀代表,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编有《中国航海史》、《中国船谱》、《中华海魂》,著有《回忆同安越狱斗争》、《关于安南永红军游击队末期情况》。
歼灭“北极熊团”
——记开国少将彭德清
■人民政协报记者 照宁
他在长津湖战役中,率部歼灭美步兵第7师第31团、第32团第1营和师属第57炮兵营共1个加强团的兵力,第31团“北极熊团”团旗亦被其部缴获。该团旗珍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内。
他就是开国少将彭德清。
据相关文史资料记录,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27军担负的任务是与20军一起围歼美陆战1师和美7师。军长彭德清的部署是:27军80师和81师一个团攻击新兴里的美7师31团;27军79师攻击柳潭里的陆战1师2个团;81师主力则阻击美7师后续部队北援;27军94师为预备队。
与美军的优势火力和装备相比,志愿军的火力不仅弱,而且缺乏御寒装备。当时长津湖地区的温度已降到零下40℃,战斗还没打响双方就出现了大量的减员,而志愿军的冻伤人员更是数倍于美军。
在《缅怀老首长宋时轮同志》一文中,彭德清还亲笔还原了经过:奉命出兵时,第27军正在杭嘉湖一带开展渡海登陆作战训练,一下子从湿热的江南水乡转战零下40℃的高寒地区,部队的御寒物资、粮食补给等后勤保障都十分短缺。不少人还染上了血吸虫病,战斗力大受影响。
但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为了抓住战机,志愿军仍奋勇出击。
在美军猛烈的火力下,志愿军伤亡惨重。双方在各个高地上殊死争夺,战斗一时陷入胶着。经过仔细判断,彭德清决定改变战法,集中力量先攻下力量较弱的新兴里之敌,并于11月30日夜向新兴里发起猛攻。新兴里守军为美7师31团3营及团直属队、32团1营和57炮兵营组成,由31团团长麦克莱恩指挥。志愿军集中所有火力发起了一波一波的猛烈进攻,四面八方都响起了令美军心惊胆战的军号和哨子声。直至第二天天亮,美军在空军掩护下,进行全力突围。但志愿军层层阻击,一直打到长津湖边,终于歼灭了这支美军。31团团长麦克莱恩被击毙,团旗被缴获。
此役也成了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歼灭美国陆军团级战斗单位的唯一一个战例。
寒冷而艰险的长津湖血战,给彭德清的戎马生涯留下了深刻的冰雪烙印,他曾多次在文章中回忆,或和家人提及。
在彭德清二女儿彭平平撰写的文章《彭德清:全歼美军王牌“北极熊团”》中,记述了父亲的作战故事,其中有不少鲜为人知的生动细节。例如,为了战胜饥饿和严寒,彭德清在营地进行了一系列“发明创造”:他挖掘简易工事宿营,既取暖又防空,很快在全军推广;他发明了保暖实用的“两用手脚套”,可以在行军时套手、休息时套脚,他还与战士们一起缝制棉衣裤。
彭德清三女儿彭小秋曾提到,晚年的父亲曾多次梦回长津湖,弥留之际,彭德清常常梦到新兴里的刺骨冰川、皑皑白雪,战场上浴血冲锋的先遣连、突击连,以及封冻在雪地里的“冰雕战士”。
厦门党史研究者彭炳华介绍,彭德清曾领导闽南游击战场、参与孟良崮战役等,因此,在抗美援朝的山地战中,他精于打伏击和夜战,多次运用梯队掩护,突破敌军包抄。抗日战争时期,彭德清担任团长兼政委的新四军1师3旅7团,被誉为“一代劲旅”,后来,在苏中七战七捷、淮海决战、渡江战役中,彭德清率部队打了不少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