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红军牟炳贞:“不要掉队,那是比天还大的信仰”
■德州晚报记者 汤锦瑶
一家五口人加入红军队伍
1922年,牟炳贞出生在四川省宣汉县。那是川北的贫困山区,农民一年到头忙里忙外,还是解决不了温饱。牟炳贞兄妹10人,一个姐姐一个妹妹还有7个哥哥。当时住的房子是别人的,交完租后家里就揭不开锅了。为了填饱肚子,兄妹们只能到地里挖野菜、编草鞋换吃的。
1932年,徐向前领导的红四方面军在宣汉打了胜仗,老百姓敲锣打鼓,街上到处都是欢迎红军的老百姓。红军带领老百姓打土豪、分土地,建立红色政权,牟炳贞家也分到了土地和瓦房,街坊四邻杀猪送匾欢迎红军队伍。当时县上新兵报名处一挂牌,就有大批青壮年报名参军,牟炳贞的两个哥哥、一个嫂子、一个侄子都报了名,牟炳贞也跟着哥嫂报了名,她被分配到红四方面军总医院第二卫生所当护士。
长征路上,她是“小黄莺”
1932年,也就是参军的第一年,牟炳贞就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这些小团员统一接受培训,纪律相当严格,有时为了躲避敌人,他们把脸抹黑,一路上随时观察敌人的动向。如果发现敌人,他们或者学鸟叫,或者吹口哨,以示有敌情,让部队开始转移和保护伤员。
牟炳贞曾回忆说,长征途中,前进部队有红旗引路,先矮后高,列队前行,都是十几岁天真活泼、逗人喜爱的孩子。“刚开始我还不会上药,只能跑腿端盘子什么的,后来就可以给伤员包扎绷带了。队伍中缺少药品,尤其是做手术的麻药,很多伤员做手术都是不打麻药的。”战事吃紧的时候,这些十多岁的小护士们也得上前线抢运伤员,牟炳贞还记得在阵地医院安慰伤员的话:“一劝伤病员同志们,有决心,勇敢地冲锋去作战,争光荣;二劝伤病员同志们,出发的时候不用急,带上大家的辣椒和猪肉,送给你们上前线……”
1935年5月,红四方面军进入了夹金山,这是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为了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牟炳贞和所在部队经常穿越深山密林,走羊肠小道。为了不让伤病员掉队,牟炳贞和战友们将担架的四个角缠上布,4个人一人抬一角,行走在急行军队伍中,她们根本没有时间坐下来吃饭,只能用毛巾把饭包起来一边吃一边走。部队在山坡树林宿营时,战士们从肩上卸下大米,堆放在一起。为了给伤病员多留点粮食,牟炳贞等医护人员时常忍着饥饿,互相依偎着就地休息。一次,大家都睡着了,忽然她听到身后传来“喳喳”的响声,她立即叫醒战友做好战斗准备。这时,只见一个小黑影一闪,从前面滚了过去。借着微弱月光大家才看清,原来是只大刺猬。一场虚惊驱散了战士们的疲劳,大家都开心地笑起来,不约而同地叫牟炳贞给大家唱支歌,悠扬的歌声在月光下在山谷中飘荡。
说起那些艰苦卓绝的岁月,牟炳贞没有流露出丝毫的害怕和后悔:“有什么好怕的呢?跟着部队走,中间走妇女,前后都是部队,没什么害怕的。”回顾往昔的峥嵘岁月,当年参军离家的少女历经风霜,变成满头华发的悠悠老者,不变的仍是那轰轰烈烈的革命情怀。
困境中坚信“党就是领路人”
1936年10月,长征取得胜利后,为了打通国际路线,取得苏联援助,未经休整的红四方面军第九军、第三十军及原一方面军第五军等2万多名将士组成西路军,西渡黄河,与西北军阀马步芳、马步青部3万多正规军及近10万“民团”进行血战。战争的残酷性永远是影视剧无法表现的。这种残酷也催人成熟,作为西路军的一名普通女战士,牟炳贞渐渐明白:党就是领路人,革命就是为了让更多贫苦百姓过上好日子。
1937年,西路军从倪家营子突围出来后宣布:就地疏散打游击。15岁的牟炳贞和几位大一些的战友一起行动,白天隐蔽,夜晚行军。同行的战士越来越少,有的一头栽到雪窝里再也没醒来,有的在恍惚中坠下了悬崖。一次,碰到了马匪搜山,牟炳贞他们各自跑开后竟是一场诀别。在山区的寒夜里,牟炳贞穿着被剐成布条的衣服,一路走一路讨饭。她告诉自己:得活着,活着才有希望。
“不要掉队”,在牟炳贞心里,那就是比天还大的信仰。1940年底,在张掖北乡白家寨子一户人家躲避了3年的牟炳贞被当地民团发现,抓去给马匪做苦役。第二年,她从魔窟逃出来时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走,去会宁找大部队。后来到永登地区时,遇到了同在此避难的王国位同志,他们在大川口结合生活,等待机会。
1949年8月,解放兰州的战斗打响了,牟炳贞夫妇泪流满面,每天都要去村口听隆隆的炮声。直到有一天,在西北野战军领导的帮助下,牟炳贞又一次回到革命队伍中并入了党,并很快加入党组织。1984年8月,牟炳贞在甘肃永登县,恢复了西路军红军老战士名誉,领到了“西路军红军老战士光荣证”“中华人民共和国离休老干部荣誉证”。后随儿子王家源从兰州迁回四川成都定居。2020年2月8日上午10点,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红军西路军老战士牟炳贞在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家中逝世,享年9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