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李增援:不朽的灵魂不朽的歌

来源:山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4-07-19 09:15:24

李增援,原名李增园,字益三,山东莱芜人,中共党员,革命烈士,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著名的文艺工作者。他是集编、导、演、舞台设计于一身的戏剧全才,创作并演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抗日进步剧目和歌曲,在宣传和动员军民参与抗日斗争、揭露打击敌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抗日根据地各项建设事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增援,1913年6月出生于山东莱芜寨里镇太平街村一个破落地主家庭。1928年秋,考入曲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在校期间大量阅读《共产党宣言》《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并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夏,与本校进步学生一道,编排和参演了独幕历史剧《子见南子》,引发全国轰动。1931年,考入北平华北大学美术专业。“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参加北平的学生运动。翌年秋,因无力支付学费,被迫辍学。之后,到济南北宛讲习所代课,利用各种机会向学生灌输进步思想。1933年2月,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插入西洋画系二年级学习,除精攻专业外,对木刻也很有研究。在校期间与党组织取得联系,积极参加党的活动。1935年7月毕业后,考取刚刚创办的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由于乡音太重,难以完全纠正,他便主动地放弃了话剧专业,选择了装置设计专业,还选修了导演专业。

1936年暑假,李增援和一些进步同学临时组成“南京联合剧社”,到芜湖去演出了《赵阎王》《走私》等抗日剧目。1936年底,在进步教师扬帆(石蕴华)介绍下,李增援参加了南京学生界的抗日救国会,并成为负责人之一。1937年6月,李增援从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毕业后,参加战时流动演剧队,在南京至武汉一带从事抗日宣传活动。“七七事变”之后,李增援除了担负《保卫卢沟桥》繁重的演出任务外,还抽暇创作了不少宣传抗日救亡的剧目,其中以《盲哑恨》最为有名。

1937年12月,李增援在汉口参加了正在筹建中的新四军,后成为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最早的成员之一。他把火热的激情、精湛的技艺全部奉献给抗日救国事业。作为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戏剧组成员中唯一的科班出身者,他先后担任戏剧组组长、剧团副主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战地服务团剧团主任,新四军一师战地服务团剧团主任等职。

1938年春,李增援自编自导自演了以大义灭亲为主要内容的《一家人》。这是李增援到战地服务团后编演的第一个节目,也是服务团自编节目的开始。1939年底,为了有力驳斥国民党顽固派污蔑新四军“游而不击”“不能打大仗”等言论,李增援和吴强、王于耕合作编写了大型话剧《繁昌之战》,反应热烈,轰动一时。此后,他还创作了大型歌剧《红鼻子参军》。这出歌剧故事情节紧凑、语言幽默生动、引人入胜,是新四军服务团到达苏北后演出场次最多、延续时间最长、演出反响最好的长期保留剧目。

1940年9月,为粉碎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的封锁,新四军发动了姜堰战斗。新四军“勇敢队”(敢死队)经反复争夺冲杀,终于攻克该据点,取得了歼灭1000多顽军的重大胜利。李增援听到“勇敢队”的英勇事迹后非常感动,满怀热情地写下了《勇敢队》的歌词,并由章枚谱曲。这是一首歌词优美、旋律激昂的战歌,在军民中广为传唱,指战员们百听不厌。全国解放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合唱队、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新四军老战士合唱团曾多次演唱过这首歌曲。

姜堰战斗后,韩德勤倾其主力围攻黄桥。为保卫苏中抗日根据地,新四军对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坚决反击。黄桥战役后,由李增援作词、章枚谱曲,创作了《黄桥烧饼歌》。这首脍炙人口的新型革命民歌诞生以后,在军民中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从苏中到苏北,从部队到地方,几乎人人会唱。《黄桥烧饼歌》和《勇敢队》后被载入《抗日战争歌曲集》和中国音乐史册。这是李增援对中国革命音乐事业的杰出贡献,也是他艺术创作道路上的一座永远的丰碑。

1941年元旦之前,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战地服务团来到了盐城后,积极筹备迎新年晚会。因为盐城民间有过年挂红灯的习惯,李增援从这里得到启发,就和司徒扬一起切磋,写出了《大红灯》的歌词,由沈亚威谱曲。《大红灯》作为晚会的开场节目,一亮场就把抗日军民的爱国激情推向了高潮。40年后,盐城新四军纪念馆举行揭牌典礼时,重新演出了《大红灯》,仍然赢得了观众们的热烈掌声,充分显示了这首革命歌曲的艺术感染力和强大生命力。

在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中,李增援积劳成疾,不幸染上了肺结核病,但他仍然带病坚持工作,结果病越拖越重,到了大口大口吐血的地步,才在同志们的一再劝说下,到新四军一师医院住院治疗。1941年2月,为防止敌人偷袭我后勤机关,师医院等单位于2月20日连夜乘船从东台城紧急转移至台北县(今盐城市大丰区)西团镇,重伤员被安置在西团北部的龙王庙,李增援与一些轻伤员被安置在东团的董家祠堂。不料,第二天上午,驻兴化的日军得到汉奸的情报,派出3艘汽艇突袭西团。危机关头,李增援和同住东团治病的民运队长唐克完全可以带领尚能走动的轻伤员分散隐蔽,但他俩没有这么做,而是在迅速组织轻伤员撤走后,便指挥在东团值勤的少数武装人员主动向敌人开枪,吸引敌人的火力和注意力,以掩护驻龙王庙的重伤员转移。敌人听到枪声后便蜂拥而至,李增援和唐克等5位同志且战且退,把日军一步一步地引向西团东北的千墩牌方向,终因寡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为重伤员和其他伤员的安全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

李增援牺牲了,这位年轻又才华横溢的抗日文艺战线的斗士永远停留在了28岁。让人万分痛惜的是,因具体籍贯不详,又因参加革命与家中断了联系,加上战争环境严酷,没有留下一点关于他的经历和牺牲过程的文字记载。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增援遂成了牺牲地和他的家乡无人知晓的烈士。直到上世纪90年代,这段历史得以重现,烈士英名才得以再现传扬。如今,在他的家乡,李增援烈士故居已修葺一新,在他的牺牲地也竖起了他的雕像,并建有“增援”纪念园。

李增援的一生虽然是短暂的,却又是波澜壮阔、光彩照人的。他是中国共产党人、中国知识青年和文艺工作者的杰出楷模。正如他在1935年上海美专毕业纪念册照片和代表作旁留下的那一句话:“生而无臭,死而无闻,如斯而已。”他确实用自己的全部心血和宝贵的生命实践了自己的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