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嵇直:为中苏两国革命都作出贡献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来源:江苏地方志 作者:嵇钧生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4-06-25 18:50:55

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嵇直

■嵇钧生

嵇直,原名嵇元茂,号泽全,曾用名栾宝亭,1901年2月18日出生于江苏镇江。父亲嵇惟高幼年在祖籍扬州杭集束庄靠放牛、割草、做长短工为生,1868年左右到镇江学瓦木匠,后开设营造作坊,落户镇江。嵇直幼时在乡间读私墪,1909年入镇江第二高等小学。1916年到扬州美汉中学读书。1919年响应五四运动,领导同学抵制日货,争主权,惩国贼,被学校开除。即回镇江与一些激进青年举办己未星期演讲会,揭露时弊,宣传改革。1920年考入苏州东吴大学,一年后因搞学生运动又被开除。1921年回镇江后,嵇直在乙种商业学校教英文的同时,结合同好创办了镇江第一份宣传新思想的刊物《新镇江周报》。离开镇江后,他仍时常关心报纸,并约恽代英、沈泽民等撰稿,还将恽代英、侯绍裘介绍给镇江的进步青年。

1922年2月,嵇直进入上海东南高等师范专科学校,3月由张秋人介绍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进入东南高师不久,嵇直发现学校被利用办学赚钱而并不关心教学质量的市侩校长把持,便联合王秋心、黄俊等成立学生自治会,嵇直为会长。经斗争,他们赶走了校长,请来了于右任。于右任到校后,向陈独秀和瞿秋白请教办学方针,他们提了许多建议,并推荐邓中夏做校务长,又请来一批进步教授。10月,学校改名为上海大学,成为适应革命潮流的新型大学,是我党培养革命干部的基地。

1922年秋,嵇直奉团中央指示转入南方大学,任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市第四支部书记。他深入工人群众,开办了沪西工人补习学校,并根据党的指示,于1924年夏在此基础上筹组了著名的上海沪西工友俱乐部,嵇直任秘书。这个俱乐部后来成为发动“五卅运动”的前沿阵地。

1924年9月,嵇直被党中央派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被党中央召回上海。7月,通过宣中华和张秋人介绍,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任小沙渡引翔港党部委宣传委员和组织委员。他积极参加上海总工会的工作,曾任总务长刘少奇的英文翻译,协助接待国际援华外国工人代表;还参与筹建“中国济难会”,和宣中华一起以“中国济难会”的名义,营救上海总工会被捕人员出狱;援助“五卅惨案”遇难工人家属;将因罢工而失业的工人送往广东,参加国民革命军;还任国民通讯社记者,在《国民日报》“觉悟”栏报道工人运动情况。

1926年10月,中苏两党商定,将海参崴党校和劳动班名额扩大,从上海和东北派工人中的党团员前往学习,以培养基层干部。党中央决定派嵇直去担任教员,两年后轮换,但因为1927年发生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一直未有人接替。1926年冬至1930年夏,嵇直在海参崴党校教书,并主编赤色职工国际太平洋运输工人秘书处机关报《中国赤色海员周报》。1928年,按照共产国际的规定,嵇直转为苏联共产党党员。1930年秋至1932年底,他任伯力远东共产主义大学中国班教员兼主任吴玉章同志的教学秘书。1932年冬,被动员到苏联远东特种红旗军工作。

1934年,为制止新疆少数反动分子分裂祖国的阴谋,嵇直受第三国际派遣,协助带领由东北撤退到苏联境内的3000多名抗日义勇军军人去新疆。1935年初,他化名栾宝亭,再次赴新疆工作,担任新疆省哈密行政区保安局副局长,曾和分裂分子进行坚决的斗争,并利用自己身份掩护刘长胜、阎红彥等由苏联回国的同志安全过境。1936年,嵇直任新疆边防督办公署和省政府交通处处长兼新疆青海电政管理局局长,领导修复旧电台,建立新电台,使新疆可以向内地发电报和直通长途电话,改变了那里通讯落后、信息闭塞的状况。1936年“西安事变”时,盛世才指令嵇直给张学良发电报,要张学良把蒋介石送往新疆。嵇直借机延误发出,使盛世才的阴谋没能得逞。此时周恩来同志已到了西安,嵇直知道党的和平解决方针后,私下向一些人宣传,被特务汇报给盛世才。盛世才便将嵇直软禁起来,并当着他的面审讯电台台长马万刚,企图诱使马万刚指认系嵇直指使,但未得逞。因未能抓住更多把柄,盛世才将嵇直“礼送”出境。

1938年,嵇直由新疆到莫斯科。适值苏联“肃反”扩大化和“清党”期间,由于受第三国际中国部某些人的诬告,他被开除出苏共,并停止工作。为澄清问题,嵇直给周恩来同志写信,请求中共中央证明他的中共党员身份。周恩来于1941年10月9日写了书面证明,1942年由苏联驻华使馆参赞米克洛希夫斯基带交给嵇直。周恩来在详细列举了一系列的历史事实后,实事求是地证明:“我所能作负责证明的,即是,在当时(1926年)派人去海参崴工作,如非党员或青年团员,是不可能被派去的,除这个人是华侨而非由党派去的。”这一证明使嵇直免受进一步迫害,并恢复了工作,但苏共党籍并未恢复。苏共中央监委要嵇直重新申请加入苏共,被拒绝。尽管他深知,不是苏共党员对于他今后不利,但为了维护中国共产党人的尊严,他坚持恢复党籍的请求,因此成为所在单位唯一的非苏共党员。

嵇直于1938年再次赴苏后,先在苏联内务部边防局工作。卫国战争爆发后,加入防空部队,参加了莫斯科保卫战,并一度在西部战线与德国法西斯作战。在全面反攻前,他被调回内务部工作,直至战争结束。在苏联期间,他获得“红星勋章”、“战功奖章”、“工作优秀奖章”、“战胜德国法西斯奖章”以及“苏联建军三十周年纪念章”等多枚勋奖章。

1950年,嵇直因二十年代在远东戈尔达考夫地区与日本人的一次遭遇中右腹被刺刀刺伤,又在长期的艰苦斗争中得了严重的胃溃疡,加之右眼在战时饱受炮烟伤害几近失明,更因他在苏联同事间议论了苏军在解放我国东北时期的一些不妥做法,被作为三等伤残提前退休。此后直到1955年,在等待回国的日子里,嵇直兼任过莫斯科语言学院教授,还被苏共中央指定参加了《毛泽东选集》俄文版翻译组,翻译毛泽东著作。此外,他还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令选集》、《华俄大字典》、《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成就选》以及《茅盾选集》等书籍俄文版的翻译、校对工作,为促进中苏文化交流和相互了解作出了贡献。

1955年夏,经中共中央和苏共中央的批准,嵇直回到祖国,受到党中央的热情关怀。当时,刘少奇、周恩来、李富春、蔡畅、聂荣臻、李立三、陈赓等同志都为他作了证明。党对他的革命历史作了公正的结论。他先后担任公安部办公厅副主任、北京图书馆副馆长、农业部办公厅副主任和民政部副司长等职。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嵇直成了康生一伙的迫害对象,被诬陷为“走资派”、“苏修特务”,还被牵连至“李立三叛国集团”专案中。江青在一份材料中嵇直的名字旁批注“要追查此人”。他被隔离并送往秦城监狱长达七年之久。他在狱中坚持斗争,拒不承认强加给他的“莫须有”罪名,也拒不“揭发”一些领导干部的所谓“罪行”材料。对那些已经牺牲了的革命同志,更是坚决拒绝给他们妄加不实之词。在审讯中写下“枪毙不要紧,只要党性纯,冤死老嵇直,莫再害好人”的诗句。为此被认为“顽固不化”,遭受到残酷的迫害,头被撞在铁皮保险柜上,造成了终生的脑震荡后遗症。

粉碎“四人帮”后,嵇直得到彻底平反,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他不顾年事已高,重病缠身,仍时时关心国家大事,写了揭露康生的文章,还为俞秀松、徐玮、吴先清等同志的革命历史作证;并关心烈士后代的健康成长,接济经济困难的烈士家属。为了支援国家建设,把一万元补发工资交为党费,体现了一位老党员的爱国爱党之情。

1983年1月3日,嵇直在北京病逝。治丧委员会发布的讣告中评价嵇直说:“他的一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革命的一生。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誓言。”他去世后,《人民日报》和苏联的《远东问题》杂志都发表了长篇文章悼念这位历经坎坷、为中国革命和苏联革命都作出过贡献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