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郑楚云:化作春泥更护花

来源:福安一中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4-06-25 17:07:51

郑楚云,字眠石,1907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安县坂中步兜里村。1927年春,参加福安国民党左派组织的革命活动。1928年秋,考入北平民国大学法律专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春,从北平民国大学转到国立北平大学俄文学院就读,并担任中共支部书记,参加发动工人罢工等斗争。不久任西城街道党支部书记,参与指挥“三·一八”示威游行,4月20日被捕,身体受到极大摧残,后保释出狱。

1931年,郑楚云受党组织派遣回福安。他的归来,给福安的同志和城区进步知识分子以极大的鼓舞。在郑楚云、郭文焕等人的努力下,成立了党、团福安县委。郑楚云任中共福安县委宣传部长,并在福安扆山中学(福安一中前身)担任国文教师。郑楚云同时也是黄烽走上革命道路的引路人;阮泊琪在福安扆山中学就读时,由他介绍参加革命。1932年11月,在坂中步兜里村正式成立了中共福安中心县委,书记马立峰,委员郑楚云、郭文焕、詹如柏等人,郑楚云任中共福安中心县委宣传部长。因组织领导“九·一八”周年纪念活动,郑楚云于12月21日被国民党福安当局逮捕并解往福州,判刑8年。1933年11月“闽变” 后出狱,任福州市工会秘书。

1934年,郑楚云赴上海从事党的文化宣传工作。1936年11月,任《大家看》半月刊编辑兼主要撰稿人。抗战爆发后,参加了“上海青年救国服务团”。1937年,他与艾思奇赴延安,在中央西北局宣传部工作。1938年,又被派往武汉从事文化宣传工作,出版延安见闻《陕行纪实》专著。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他和钱俊瑞、胡绳、罗叔章等受组织派遣,赴鄂北坚持抗日救亡工作。

▲郑楚云的部分著作。

1939年,郑楚云任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长兼《小消息报》(党报)总编辑,11月“确山事件”后突围到西安,接组织通知与吴毅潮同行折返重庆,任《读书生活》出版社编审,并兼任党支部书记。1940年4月,在重庆主编《学习生活》半月刊。

1941年“皖南事变”后,奉周恩来之命,郑楚云由徐冰安排秘密南下,经香港由廖承志接转党组织关系赴新加坡。到新加坡后,以南洋女子中学文史教员身份,兼《南洋商报》“青年和学习”副刊编辑。后又协助杨骚编《民潮》半月刊。同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参加陈嘉庚组织的“新加坡华侨抗敌委员会”工作。1942年2月,与该会部分成员辗转于苏门答腊辽辽州,以做肥皂、胡椒等生意为掩护,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和捐资支援祖国抗日。

抗战胜利后,郑楚云到雅加达参加《南侨日报》工作,与胡愈之一起动员广大华侨投身反对内战活动,并为新华社新加坡分社文化小组成员之一。1946年,又受命到“马来亚的槟城”在进步报纸《商业日报》当总编,以教师职业为掩护,参与组建中共印尼华侨组织。1948年春,任中共印尼华侨总支委员。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他在《生活报》上发表了《新中国与华侨》等文章。1950年6月,中共印尼侨总任命他为《生活报》编辑,后升任该报总编辑,并于1951年元旦在该报发表《论华侨爱国统一战线》,引起很大反响。1952年11月,回国观光。1953年春返回印尼后,发表了大量介绍新中国变化和歌颂祖国的文章。

▲1952年郑楚云受邀出席国庆庆典的相关函件。

1955年4月,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万隆亚非会议,并对印尼进行正式访问。郑楚云带领《生活报》采编团队日夜奋战,统筹全局报道万隆会议,宣传中国外交政策,与报社全体同仁一起作出了华文新闻界有目共睹的贡献。同年6月,以郑振铎为团长、周而复为副团长的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印尼;1956年8月14日,宋庆龄副委员长应苏加诺邀请到印尼进行友好访问,并参加印尼第十一届国庆节庆典活动,郑楚云均带领《生活报》采编团队进行独家新闻采访,使印尼华人华侨对祖国有更多、更切实的了解,促进中印尼两国人民的友谊进一步加强。

在担任《生活报》总编辑的七年里,郑楚云大力宣传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求同存异、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的外交理念,成功运用海外统战政策,加之全体报社同仁团结合作,大量宣传祖国发展的傲人成就,真实反映了广大华侨的人心向背。在这种正面宣传的影响下,成千上万的华侨及他们的子女归国参加建设和学习。

▲郑楚云墨迹:《毛泽东主席词〈浪淘沙•北戴河〉》。

1957年10月13日,郑楚云在即将正式通车的武汉长江大桥上留影。

1957年7月,郑楚云举家回国。1958年,任中国新闻社副社长、党组成员,中侨委宣教司副司长,具体负责宣传科、《侨务报》等报刊工作。后来又当选为全国“青联”常务理事。

1961年8月,伟大的爱国侨领陈嘉庚逝世,郑楚云被廖承志指定给陈嘉庚撰写悼词。

1961年11月10日凌晨,郑楚云去世,终年54岁,骨灰在廖承志指示下安放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郑楚云33年的革命生涯中,长达16年身处南洋异国,历尽艰辛。不论是在国家民族危难时刻,还是新中国成立的百废待兴之初,他都心系祖国,不忘初心,信仰崇高,意志坚定,克服了巨大困难,坚持斗争,坚持团结,为推动南洋进步华侨抗日救亡、爱国民主运动,为新中国建设摇旗呐喊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做出了卓越贡献,彰显了海外游子的拳拳赤子情怀。

郑楚云将一生都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给了新闻文化宣传事业。他是中国现代红色文化名人、著名编辑、革命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时任中侨委主任廖承志、文化部副部长林默涵、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叶飞等中央领导,对他的革命一生都给予了高度评价。时任文化部副部长林默涵评价他:“楚云是把自己的整个生命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他默默地活着,默默地工作着,最后又默默地死去,的确很少人知道他。他是大地上的一撮泥土,当人们赞赏植根在泥土上的奇花异草时,它是不被人注意的。然而,没有泥土又哪有什么奇花异草呢?人的价值,于他本身所起的作用,而不在于别人对他的毁誉如何,难道不是吗?”

▲中国侨联原主席林军为郑楚云题词:“他是大地上的一撮泥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