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李国豪:矢志筑桥 为国育才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4-06-23 10:55:25

李国豪(1913—2005),广东省梅县人。著名桥梁工程与力学专家、教育家。1936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土木系,1938年赴德国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深造,专攻桥梁工程和结构力学,先后获工学博士和特许任教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后,历任同济大学教授、土木系主任、工学院院长、教务长、副校长、校长、名誉校长等。1955年被选聘为首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曾任上海市第六届政协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李国豪是我国自主建设大跨度桥梁的首要功臣和学界先驱,开拓了桥梁结构理论和桥梁抗震抗风理论,先后担任武汉长江大桥建设顾问、南京长江大桥顾问委员会主任。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大跨度迭合梁斜拉桥的建桥方案,实现了我国桥梁工程界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宏愿。以高瞻远瞩的战略分析和严谨求实的科技论证推动了宝钢建设、上海洋山深水港建设。荣获多项国家重大学术奖励,被推选为世界十大著名结构工程学家,获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功绩奖。2003年荣获首届“上海市教育功臣”称号。

李国豪:矢志筑桥 为国育才

中国桥梁工程学科领衔人、桥梁工程专家、两院院士李国豪的一生,始终与中华民族的发展同频共振。

“少年励志,唯学是求。”1929年,年仅16岁的李国豪考入国立同济大学,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大学学业,并于1937年远赴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深造。留德期间,他因学习成绩突出,被破例批准直接攻读博士学位。27岁时,他发表的博士论文《悬索桥按二阶理论的实用计算》,在德国乃至欧洲桥梁工程界引发轰动。

在新中国成立前,他满怀对祖国的赤诚,放弃了在德国的发展前景和优渥待遇,义无反顾地回归祖国怀抱,投身国家经济建设。

回国后,李国豪潜心研究,专注于科研攻关,取得了一系列在学界影响深远的研究成果,并成功推动上海南浦大桥、广东虎门珠江大桥实现中国人自主设计建设,开创了中国人自主建设大跨度桥梁的新时代。

担任同济大学校长后,李国豪倡导并组织实施“两个转变”,即“恢复对德联系和德语教学传统,由土木为主的单科性大学向以理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转变”。在得到批示后,他带队赴德进行了为期近1个半月的考察,以此为契机开拓了与德国在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工业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并在德国成立了“同济之友协会”。

在近70年的教书育人生涯中,李国豪始终诲人不倦、提携后辈,培养了大批优秀学生,引导支持孙钧、范立础、项海帆、沈祖炎、钟万勰、陈新等人开展国家重大建设急需的科学研究。这些后辈后来大都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持续引领着中国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而今在同济校园的“国豪书院”办得有声有色,旨在培养出更多未来战略科学家。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李国豪的纪念雕像距今已落成15载有余,坐落在他所热爱的教育热土上,陪伴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的成长。

▲这张照片是李国豪在德国做悬索桥模型实验时拍摄的。凭借在这一领域的深耕钻研,他获得了“悬索桥李”的美誉。

(图文由“同励红色初心,济育公益青年”同济大学学风涵养工作室提供)

■传承·分享

我们用中国桥梁建设取得的成就,告慰李国豪老师的在天之灵,纪念他为开辟中国桥梁自主建设道路所作出的重大贡献。我们要继续牢记李国豪老师“理论联系实际,发展桥梁科技”的教导,勇于创新,提高国际竞争力,克服不足,为尽早实现从桥梁大国走向桥梁强国而继续努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名誉院长、桥梁工程系教授项海帆

我有幸出演了同济大学原创大师剧《国之英豪》,并在剧中饰演老校长李国豪。如今,李国豪校长的学术成果已化为一座座大桥屹立不倒。而他的精神,更是牢牢印刻在我的心间。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戏剧的形式,将老校长的精神传递下去,激励更多青年学子成长为国之英豪、国之栋梁。

——同济大学学生来子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