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罗培兰:搭起中央红军与陕甘苏区桥梁的女信使

来源:咸阳日报 作者:王建平 赵军领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3-09-14 17:36:14

起中央红军与陕甘苏区桥梁的女信使——罗培兰

■王建平 赵军领

罗培兰,1915年9月出生于乾县注泔乡胡罗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她年幼丧父,少小离家,备受旧社会剥削和压迫,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入党的老红军。

l932年3月,刘志丹、习仲勋等同志领导的红二十六军,创建了西北地区唯一的苏维埃政权——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并相继组织和发动十多次武装起义。罗培兰很快地接受了党的影响,于1934年2月毅然加入共青团,积极开展地下斗争。1934年5月,她策应红二十六军发动合水兵变,并和起义部队一道加入红二十六军,从事供给工作。

1934年6月,罗培兰任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妇女代表。在此期间,她积极投身陕甘边区根据地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扩大与巩固红军,开展游击战争,筹粮筹款,进行土地革命等项工作,经历了陕甘边区根据地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反“围剿”战斗的严峻考验,为迎接党中央、毛主席率领的中央红军到达陕甘地区,为陕甘边区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抗日战争时期,罗培兰在陕甘宁省支前工作团工作,协助蔡畅深入各县建立党的工作委员会,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动员妇女投身革命,提倡妇女识字,争取男女平等,反对恶霸、清除汉奸,组建了“庆阳县各界民众抗日救国联合会”“妇女救国会”等抗日组织,出色地完成了组织上交给的各项任务。在陕甘边区大生产运动中,罗培兰协助朱开铨创办了陕甘宁边区农业学校,为生产自救、反对经济封锁培训骨干,为巩固抗日根据地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受到了边区政府的表扬。

解放战争时期,罗培兰协助朱开铨做好中原人民政府荣军管理处的工作,为完成淮海战役五万伤、残军人转运和安置的艰巨任务,冒着国民党散兵、特务不断偷袭的危险,指挥中原军区开封兵站医护人员、警卫部队、支前民工日以继夜、任劳任怨完成淮海战役的善后工作,稳定了军心,有力地支援了大军南下,受到了中原临时人民政府主席邓子恢的表彰。

南下江西在宁都专员公署工作期间,因缺乏干部,罗培兰身兼二职(人事科长、民政科长),在宁都专区参加了肃清国民党残余武装土匪的斗争,参加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接管、改造,为在宁都地区建立新中国的人民民主政权作了大量工作。她经常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基层组织和开展剿匪反霸和土改工作。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她协助朱开铨筹建宁都烈士子弟学校,代表党和政府寻找烈士遗孤,发扬延安精神,组织干部、教师、烈校学生边劳动边建校边学习,培养了赣南八县的烈士遗孤,继承先烈革命遗志,成为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她在分管人事工作时,曾几次将调级调资指标让给其他同志。她在宁都专署工作期间,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吃苦耐劳,为宁都专署的干部队伍建设和加强当地的军政军民团结,促进经济建设和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1953年初,罗培兰调往江西省民政厅工作。当时全国解放不久,蒋帮特务和美帝国主义暗中破坏新中国建设,残害国家要害部门的工作人员。工作能力极强、具有强烈责任感的罗培兰,惨遭潜伏特务医生暗算,致使生活无法自理,评为“三等乙级”伤残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从此,她只能默默地用心支持着丈夫朱开铨的工作,祝愿祖国繁荣昌盛。1981年她离休后,仍然非常关心国家大事,关心江西的改革开放和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1995年11月,就在她逝世前的一个月,还特别要求乘车参观南昌市的城市建设,她看到江西近几年经济建设的巨大变化和迅速发展,感到由衷的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