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翰文,又名汉文,号鸿锡,1904年出生于衡阳市耒阳县城关槐树下村。八路军高级将领、抗日名将、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
1923年,谢翰文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衡阳市新民中学(今衡阳县第六中学),不久加入湘南学生联合会。1925年毕业后,即投身于革命活动,参加共青团组织。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在北乡一带搞农运工作。
大革命失败后,谢翰文仍坚持在北乡一带游击。1928年初,与宋乔生领导水口山铅锌矿工人武装起义,与北乡农民暴动武装合编,组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独立第三团,谢翰文任独立第三团党代表。4月初,率部尾随朱德部上井冈山,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独立营,任独立营党代表。1929年,任红五军第四纵队党代表,参加了巩固发展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0年6月,红五军和红八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谢翰文任红三军团秘书长,率部攻克长沙。1930年8月,红三军团和红一军团会合,成立第一方面军,谢翰文任红三军团前委秘书长,后改任红五军第三师政治委员。
1930年9月,谢翰文同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利用皇仓坪国民日报馆出版《红军日报》,经过一天一夜的紧张工作,于29日出了第一期《红军日报》,一时轰动了社会各界。对红军这种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就连当时的《大公报》也惊呼:“红军在戎马倥偬之际,犹知注重报纸宣传,不微疏懈,吾人对之,宁无愧乎。”《红军日报》上所发表的总前敌委员会的布告、命令等,也大多出自谢翰文之手。彭德怀等各级领导都深刻体会到: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因此,部队领导强调要加强部队文化教育。彭德怀以身作则,请谢翰文当老师,利用战斗空隙学文化。在谢翰文的辅导下,彭德怀以滴水穿石的功夫,日复一日坚持学习,文化水平提高很快,慢慢能亲手修改或亲自起草作战命令、文书了。
1931年5月,谢翰文任红三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长。率部参加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5月30日,部队对建宁城发起攻击,全歼守敌刘和鼎3个团的兵力。随后,部队又参加了莲塘罗子沟、方石岭战役。为了充分发挥战场上对敌政治宣传作用,谢翰文组织战士用风筝载着宣传标语飘送到敌方阵地,还派出战士在阵地前喊话,有力地配合了战斗的进行。1934年10月,谢翰文随红三军团长征。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后,任红军大学校务处长,负责学校全盘工作。
1937年1月20日,红军大学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谢翰文任抗大政治部宣传部长、抗大第十三队队长。1938年,调任八路军前方总部后勤部政治部主任。参加晋东南地区抗日游击战争,领导建立和加强八路军后勤系统的政治工作,是红军和八路军优秀的政治工作干部。由于谢翰文在政治宣传工作上的突出成绩,1939年被评为“抗大”46名先进政治工作者之一。1941年初,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军队建设和根据地的建设急需大批强有力的领导充实前线工作,谢翰文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总后勤部政治部主任。
1942年5月,日寇出动五六万兵力对华北的冀中、太行、大岳、晋西北等抗日根据地进行“拉网大扫荡”。5月25日,谢翰文和妻子王振东于山西武乡反日寇“扫荡”战斗中双双被俘。当天,敌人将谢翰文夫妇及一部分被俘的八路军“总后”工作人员押至太原城。被俘后,谢翰文和妻子王振东与敌人进行了不屈的斗争。1942年夏末秋初,谢翰文和妻子被日寇杀害于太原市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