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困难时看到光明
——重读《论持久战》
■陆振兴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以《论持久战》为题,发表了热情洋溢的长篇演讲。
在演讲中,毛泽东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特别是中日双方基本情况,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他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刻,在人们普遍迷茫,看不到希望甚至绝望的时候,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抗战必胜的光明前途。
一
《论持久战》全面阐述了中日战争的基本特点,分析了抗日战争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强调必须“反对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采用客观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战争,才能使战争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毛泽东列举了中日双方四个方面的基本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敌强我弱。毛泽东指出,日本是帝国主义强国,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在东方是一等的,在世界也是五六个著名帝国主义国家中的一个”。“我们在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各方面都显得不如敌人。”他同时强调,“只要我能运用正确的军事的和政治的策略,不犯原则的错误”“到了新的一定阶段时,就将发生强弱程度上和优劣形势上的大变化,而达到敌败我胜的结果”。
第二个特点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进步的和正义的。毛泽东指出,由于内外矛盾,日本不得不举行空前大规模的冒险战争,而且到了最后崩溃的前夜,这就是所谓日本战争的退步性。加上日本是一个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最大地激起它国内的阶级对立、日本民族和中国民族的对立、日本和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对立,就产生了它的战争的特殊的野蛮性。从中国方面的情况看,近百年的解放运动,“锻炼了中国人民。今日中国的军事、经济、政治、文化虽不如日本之强,但在中国自己比较起来,却有了比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更为进步的因素”“中国今天的解放战争,就是在这种进步的基础上得到了持久战和最后胜利的可能性”。
第三个特点是敌小我大。毛泽东指出,日本先天不足,“国度比较地小,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国家,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战争。
第四个特点则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是失道寡助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得道多助的。日本虽能得到国际法西斯国家的援助,却又遇到超过其国际援助力量的国际反对力量。同日本的失道寡助相反,中国战争的进步性、正义性获得了国际广大援助。
毛泽东指出,这些中日战争互相矛盾着的基本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双方一切政治上的政策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第一个特点,决定了日本的进攻能在中国横行一时,中国不能速胜。后三个特点,“又规定了日本不能横行到底,必然要遭到最后的失败,中国决不会亡,必然要取得最后的胜利”。
二
《论持久战》在阐述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和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之后,进一步深入阐释“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提出了战胜敌人的理论方法,为中国人民指明了到达光明未来的必由之路。
其一是发扬“自觉的能动性”。“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持久战和最后胜利没有人做就不会出现。”我们必须根据客观事实,发挥人的特殊的能动性,根据客观事实,引出思想、道理、意见,提出计划、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方能做得好。毛泽东说,“战争的胜负,固然决定于双方军事、政治、经济、地理、战争性质、国际援助诸条件,然而不仅仅决定于这些;仅有这些,还只是有了胜负的可能性,它本身没有分胜负。要分胜负,还须加上主观的努力,这就是指导战争和实行战争”。同时,抗日战争的指挥员要充分发挥其自觉能动性,成为勇敢而明智的将军,“发挥他们的威力,提挈全军,去打倒那些民族的敌人,改变我们这个被侵略被压迫的社会国家的状态,造成自由平等的新中国”。
其二是坚持统一战线。毛泽东指出,“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全军全民的统一战线,决不仅仅是几个党派的党部和党员们的统一战线;动员全军全民参加统一战线,才是发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根本目的”。他强调,“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在一切工作中,应该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方针。因为只有这种方针才能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才能普遍地深入地改善官兵关系、军民关系,才能发动全军全民的全部积极性,为保卫一切未失地区、恢复一切已失地区而战,才能争取最后胜利”。
其三是进行普遍深入的政治动员。毛泽东指出,“如此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没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胜利的”“武器等等不如人尚在其次”“要胜利,就要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然而一切这些,离不开动员老百姓”“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而进行政治动员,“首先是把战争的政治目的告诉军队和人民”,使每个士兵、每个人民都明白,抗日战争的政治目的,是驱除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如此,“方能造成抗日的热潮,使几万万人齐心一致,贡献一切给战争”。
其四是努力作战,多打胜仗。战争的实质是为了实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目的。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为了有效地彻底地消灭日本侵略者,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必须在坚持持久战这个总的战略方针指导下,贯彻和实施一整套具体的正确的方针原则和战略战术。毛泽东指出,在战争的第一和第二阶段,即敌之进攻和保守阶段中,我们应当实施“战略防御中的战役和战斗的进攻战,战略持久中的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战略内线中的战役和战斗的外线作战”。在第三阶段,即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我们应该“力争主动,力避被动”,牢牢掌握部队行动的自由权,“坚决地实行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和发动敌后的游击战争,在战役的运动战和游击战中取得许多局部的压倒敌人的优势和主动地位”。
三
在困难时看到光明,是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斗争中,对中国革命发展规律和发展前途的科学预见,揭示了人类正义事业发展的必然逻辑。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在极其复杂的世界形势下进行的,面对的是极其凶恶、野心膨胀的日本帝国主义,遇到的困难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毛泽东在人们对抗战前途普遍担忧的历史关头,发表《论持久战》,指明抗战必胜的光明前途,对在苦难中抗争的中国人民,起到了指点迷津、拨云见日的作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著的《毛泽东传》指出,《论持久战》这部著作,“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客观地、全面地考察了抗日战争发生的背景和近一年来的战争进程;始终着眼于战争的全局,对敌我双方存在着的相互矛盾着的各种因素以及它们的发展变化作了深入的分析,从而能科学地预见未来的前途。这部著作,不仅对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国民党将领也产生不小的影响”。
1945年5月31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关于政治报告讨论的结论,指出:如无预见,即无领导,为着领导,必须预见。在困难时看到光明,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科学把握历史发展大势的能力,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历史自信和历史自觉。这种光明在前的信念,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推进伟大事业的力量源泉,它引导我们取得了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建设的伟大胜利,也必将引领我们完成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