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边防与我的诗词情缘
■刘郑伊
9岁那年,爷爷送我一本《唐诗三百首》,让我在童年岁月接触了许多经典诗词。彼时年幼的我,将王翰的《凉州词》工整抄写在笔记本的扉页,“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首诗承载了童年时期我对边防军旅的多重幻想,也开启了我和诗词的不解之缘。
爷爷年轻时是一位边防军人,将自己的青春挥洒在边疆热土。他总说:“人不可三日无诗”,教导我要博学、慎思、勤勉。
儿时放暑假,我总会回老家看望爷爷。晚饭过后,爷爷会坐在葡萄架下的躺椅上乘凉。有时他拿着一把蒲扇,出神很久,嘴里缓缓念着:“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有时他跟我说起当年在边防线上巡逻的日子,情到深处,总会热泪盈眶。
听着爷爷诵读那些壮美的军旅诗词,我仿佛穿越时空,看到古代边关将士浴血沙场、马革裹尸的壮烈场景。这些诗词在我年幼的心中种下了一粒火热的种子,又在爷爷和父亲的熏陶下生根发芽。
从军校毕业后,我来到父亲曾经战斗过的边防团。一次偶然机会,我在哨所的阅览室里发现了父亲留下的笔记本。
“大风起兮云飞扬……”翻开笔记本,父亲的字迹跃然纸上。这个哨所是有名的“风口哨所”。看到笔记本上的句子,我感受到了父亲当年行走在边防线上,迎着大风前进的豪情。
每次和父亲通话,父亲总是嘱咐我有时间要多读书,多学习。我把父亲的话谨记在心。边防生活艰苦且相对枯燥,但因为有了诗词相伴,我的心中总留有一方诗意世界,对坚守边防的意义也有了更多理解。
在“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中,我读出了有志青年对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在“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中,我读出了壮士忠勇为国的献身精神;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我读出了仁人志士舍生取义的高尚气节。千百年前诗人留下的笔墨,至今读来仍荡气回肠。
爷爷不仅爱读诗,也爱写诗。他有一个小本子,用来随手记录创作的灵感。这位“老边防”还有个老战友,也是诗友,他们常常一起分享近期的诗作。全家一起爬大别山时,我只顾拍照留念,爷爷却掏出了他的小诗本,写下《卜算子·咏大别山》:“纵马过山巅,横槊惊霄汉……”
时光如白驹过隙。随着爷爷愈发年迈,我也愈加珍惜和他在一起漫读的时光。那些诗词中描绘的美好画面,将成为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