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丰富“散钱”知识储备,掌握“贯钱”读书方法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刘奇山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4-07-18 11:08:11

▲视觉阅读·山间云海 李强摄

读书如“贯钱”

■刘奇山

读书方法千万条,各有所适,亦各有所缺。《四书反身录》记载:“刘文靖谓邱文庄博而寡要,尝言:‘邱仲深虽有散钱,惜无钱绳贯钱。’文庄闻而笑曰,‘刘子贤虽有钱绳,却无散钱可贯。’”此“贯”有“串”和“拴”之意。文中用“散钱”和“钱绳”形象地比喻读书的两个极端。

著名学者吴晗对两种读书方法有过评论,大意是说前者拥有一屋子散钱,却缺少一根绳子把钱拴起来;后者恰恰相反,只有一根绳子,缺少拴的钱。这根绳子就是一条红线。比如,有的读书单纯寻章摘句、剖章析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往往“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有的读书偏执于观其大略梗概,往往不求甚解。由此,吴晗总结了一种读书方法叫“红线拴钱法”,主张既要有数量足够多的钱,也要有一条色彩鲜明的绳子,通过两种方法结合,用“红线”把“散钱”贯起来。也就是说,不但要钻研局部关键性章节词句,又要高屋建瓴从全局把握主旨大意和精神实质。

读书如“贯钱”,首先是要有钱可贯。杜甫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破万卷”即是经过铢积寸累的阅读,形成足够多的知识储备。正是有了“破万卷书”量的积累,才有“下笔如神”质变的可能。朱熹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是一个持续不断“进货”的过程,一劳永逸不可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可为,切不可有“啃老本”思想。一年读不了几本书,长此以往,必然知识匮乏。学无止境,要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只有活到老学到老,终生与书为伴,才能有源源不断的“散钱”可贯。

书籍多如“散钱”、文章多如“散钱”,知识点多如“散钱”。它们像一个个珍珠,“贯通”才能串成项链。读而不通,只留下零碎记忆,那就成了文字的“搬运工”。

然而,书籍浩瀚如海,类型不同,贯法有别。比如《四库全书》,以经、史、子、集四部分分类记载。曾国藩曾曰:“经以穷理,史以考事。”

读经的贯法是“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通,明年再读”,以逐字逐句研究反复研读,弄通义理为本,也就是一以贯之读到底。明代张潮曰:“只知其一,惟恐不止其一,复求知其二者,上也。”好读书不求甚解不行,读经须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读经还有一个贯法,就是以学术思想演变历程贯之。比如研究儒学,从《四书五经》《春秋公羊传》《春秋繁露》《四书集注》《近思录》《传习录》等读懂儒学的脉络全貌,才有可能实现贯通古今。

读史则以时间、人物、事件、国别等表述历史演变过程,时间与人物又融于事件。比如《史记》是纪传体通史,可以人物主线贯之;《资治通鉴》为编年体通史,可以时间主线贯之;《战国策》则是国别体通史,可以国别贯之。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流传下来的史书汗牛充栋,每个朝代都有很多前人留下来的文字成果,各种书籍十分庞杂,全部读下来不切实际,故要掌握方式方法。一方面,可以借助专门的理论书籍贯读。比如《史通》《文史通义》就是专门的史学理论书籍。阅读这类书籍掌握相应史学理论,再贯读史学著作,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方法。另一方面,可以借助专门的纲目类书籍贯读。比如吴乘权的《纲鉴易知录》就是一部记载从传说时代到明末历史的纲目类通史,记事简明、条例清晰,读之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一目了然。

有的书要贯通,就不能盯着本书找“线绳”。当须跳出一本书,放到大的理论体系中去找“线绳”,放到关联的多本书中去找“线绳”。比如一些理论著作,要读经典中的经典名篇取其精华,更要放到理论体系中去贯通。比如读毛泽东的《矛盾论》,欲融会贯通就要把它放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去思考,还要阅读《毛泽东年谱》等书籍去了解创作背景和细节。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弗朗西斯·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只有不断厚实阅读根基,丰富“散钱”知识储备,掌握“贯钱”读书方法,才能在融会贯通中形成自身知识体系,不断提升精神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