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兵书《兵经》——连接古典与近代兵学的桥梁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陈歌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5-04-28 09:37:03

兵书《兵经》——

连接古典与近代兵学的桥梁

■陈歌

《兵经》亦称《兵经百篇》《兵经百字》《兵法百言》等,由明末清初著名军事理论家、哲学家和天文学家揭暄所著,是一部分条论述治军与作战指导原则的兵书。

《兵经》分智、法、术3部分共100篇,其中智部28篇、法部44篇、术部28篇,每篇以单字命名。“智部”讲战争谋略,主张“以智为先”,强调谋略智慧;“法部”讲选将练兵与指挥作战,侧重军事组织和制度,还涉及军队管理、训练、纪律和后勤保障等内容;“术部”讲作战中应注意的具体事项与问题,聚焦实战,探讨地形利用、攻防技巧及具体战法。

“七子之言,支离破碎;百将之行,各师异智”,揭暄认为《武经七书》各树一枝,内容分散,许多将领的作战实践,各有不同的思想指导,而且“后世用法,愈生愈变。七书止具二三,且泥古时事”,随着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很多过去的军事思想已无法与时代相适应,应有所改变和扩充。于是他“补其缺,破其拘,遂成全书”,将古今上下的兵法精华贯通起来,这是中华文明在兵学思想方面具有突出连续性的重要体现。

《兵经》对古典兵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主要体现在对古典兵学重要理念的整合与深化上,其“智为兵本”的战争观、“刑名法术”的治军哲学和“奇正相生”的战术体系,均根植于对中国古典兵学思想的发扬与创新。

“智为兵本”的谋略智慧主张通过系统的战略设计、灵活的战术运用和深层的心理博弈来掌控战争主动权。兵贵“谋定而后动”,书中认为战争胜负“首在智,次在勇”,反对依赖蛮力或兵力优势,强调谋略。

其“先发制人”理念在继承《孙子兵法》“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和“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的“先胜”思想的基础上,又融合《吴子》“先戒为宝”与《尉缭子》“兵贵先”思想,形成了“先声夺人、先机控局”的主动性战略思想。

《智部·先篇》提出,用兵作战“先发制人”有“先声”“先手”“先机”“先天”4种手段:“师之所动而使敌谋沮抑”,军队刚一行动就抑制了敌人的计谋,这是“先声”;“居人己之所并争,而每早占一筹”,抢先占领敌我必争之地,这是“先手”;“不倚薄击决利,而预布其胜谋”,不依靠短兵相接的战斗取胜,而采取预先布置的计谋取胜,这是“先机”;“以无争止争,以不战弭战,当未然而浸消之”,不用争夺而制止争夺、不用战争而制止战争,在战事还未爆发时就胜于无形,这是“先天”。揭暄认为,这4种有关先发制人的手段中又以“先天”最为重要。

《兵经》强调以法治军,重视军队的组织纪律、士兵训练和将领选拔。《法部》整合《司马法》“以仁为本”与《吴子》“严刑明赏”的治军理念,构建“恩威并济”的统御体系。

揭暄认为,以法治军,在于赏罚严明,明确指出“然恩重乃可施罚,罚行而后威济”,对下面重施恩惠才可实施惩罚,惩罚能够施行才能树立威严。

赏与罚相矛盾又相统一,相辅相成,赏在于使部队知道应该怎样做,是从正面引导;罚在于使部队知道不应该怎样做,是从反面堵塞。二者兼行,方能使部队明白善恶荣耻,对上信服,自觉遵纪守法。同时,他反对“以濡忍为恩”,而“使士轻其法,致贻丧败也”,决不用宽恕纵容来希图取得下面的信任,而使他们漠视法纪,以致留下失败的隐患。

孙子提出了“奇正”的概念,“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孙子兵法·兵势篇》),认为一切作战的方法源于奇正的变化。但孙子并没有详细论述奇正之术如何使用,缺乏对具体战法的详细认识。《兵经》对奇正战法进行高度概括总结,在《法部·战篇》中,分别列举了“正兵”和“奇兵”的几十种战法。

“正兵”的作战方法,如“众、寡、分、合、进、退”,指以众击寡、以寡敌众、分散兵力、集中兵力、前进、后退等合乎兵法的战法,又如“骑、步、驻、队、营、阵”,指组建骑兵步兵、配置第二线部队、进行部队编组、设营等正兵交战的常规作战方法。

“奇兵”的战法,如“自、牵、变、避、隐、层”等,指佯顺敌意、牵制调动、变换打法、避实击虚、隐真示假、一计叠用的战法。又如“无、冲、涌、挤、排”等,指令敌不敢向我进攻、我进攻无人能守、向敌冲击势若潮涌、排挤敌人脱离有利的地势等战法。

揭暄“奇正”的思想比之前人更具体化,实现了由抽象概念向具体战术的转变。此外,他还创造性地提出,“义必有两,每相对而出”“有正即有奇,可取亦可舍”(《术部·对篇》),认为“正”和“奇”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在部署作战方略时,要从有利和有害两方面综合分析,体现了朴素辩证主义思想。

《兵经》内容丰富,语言精练,富于哲理,是中国古代军事智慧的浓缩体现。《兵经》首创“兵家词典”体例,系统提炼百余核心兵学概念。其学术价值在于其既非简单汇编前代兵书,亦非颠覆传统另立新说,而是通过创造性诠释,将《孙子兵法》《吴子兵法》《黄石公三略》等古典兵学智慧升华为更有机的体系。这种在继承中发展的特质,使《兵经》成为连接古典兵学与近代军事思想的桥梁,堪称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继往开来”的典范。

作者小记    陈歌,工作于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历代军事思想和军事历史。

链接

《兵经》约成书于明末清初,长期以抄本流传,清道光初以《兵法百言》之名收入《皇朝经世文编》,咸丰后刊刻渐多,然因底本不一,文字差异较大。现存道光二十九年(1849)抄本,咸丰九年(1859)濠塘本、光绪宝善堂本和《兵书七种》本等刊本。20世纪末开始出现介绍《兵经》的普及读物,如李炳彦等著《兵经释评》。21世纪初,社会上出现了“揭子兵法”的研究热,田旭东《古代兵学文化探论》、赵国华《中国兵学史》等论著,都曾对揭暄军事思想进行过介绍和研究。2013年,以揭晓为代表的研究者们编写了《揭子兵法系列丛书》,国防大学还出版了《揭子兵法汉英对照》一书,使揭子兵法走向世界迈出可喜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