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在昆仑之巅,用生命丈量信仰高度,以热血铸就永恒约定

来源:扬子晚报 作者:沈昭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5-04-20 15:16:35

用生命丈量信仰的高度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写《昆仑约定》是我埋在自己心里几十年的种子,也是我对一座山许下的承诺。”近期,当代著名作家毕淑敏第六部长篇小说《昆仑约定》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并举行新书发布活动。

《昆仑约定》描述的是一个女军医的成长史,以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高原戍边为背景,塑造了一批不畏艰苦、个性鲜明、敢于牺牲、保家卫国的军人形象。气候条件恶劣、物资匮乏、医疗条件简陋,挑战重重,戍边战士不畏艰难,用血肉之躯筑起生命的防线。毕淑敏以亲身经历为底色,将时代风雨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刻画了戍边战士对理想主义的执着追求。在昆仑之巅,他们用生命丈量信仰的高度,以热血铸就永恒的约定。

十六岁那年,毕淑敏怀着满腔热血从北京奔赴西藏阿里边区当兵,“大家别笑我,我到那去的第一个感觉,觉得这个地儿是地球吗?这不是火星或者月球背面?”但是后来毕淑敏知道了,这里不但是地球,而且是中国的领土,是士兵们用自己身体守卫着的领土,“我真的感到一种职责,而且觉得我这样年轻的生命加入到保卫祖国的伟大事业中,虽死不惜。”《昆仑约定》是毕淑敏继《昆仑殇》后又一部与昆仑山巅有关的作品,这部作品的故事在毕淑敏心中已酝酿多年,“《昆仑约定》我想了好多好多年,自己年轻时候的那段岁月,还有很多很多跟我一样年轻的小伙子、姑娘们,我们一起用年轻的生命结成一个钢铁的长城,守卫着祖国的边疆。我就想,如果有机会,今生今世我要把他们写出来,这个想法在心里面像一颗种子,埋了很多很多年。”

之所以多年来都没有动笔,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我觉得自己的手艺不行,写长篇就像跑马拉松,需要有韧性、有技术。另一个这里涉及的一些人和事,我希望我不要连累了他们,我希望尽可能地让他们离现实更远一些。第三是我自己的小私心,我当医生好多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特别希望这部小说,在我接近生命末期的时候去完成,这样客观上能够让我说更多真话、更多写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如今毕淑敏已七十岁了,她想如果再往后推怕自己就写不完了,“有一天算了算日子,我已经七十岁了,那就开始吧。”就这样,毕淑敏开始了《昆仑约定》的创作。

在新书分享活动上,毕淑敏聊及了这部长篇小说创作过程中的故事,“我以前以为像‘呕心沥血’都是形容词,等到我自己写这部长篇的时候,我真的体会到要和人告别的那种感觉。”长篇的创作是日复一日的故事,作家一个人构建一个世界,倾注所有的感情和四肢百骸的力量,“我当兵的时候是特级身体,最高等级的身体,所以才把我分到西藏去,这么多年我几乎没住过医院,但是写这部长篇的过程中我一共住了四次医院、三次急诊,有一次直接报了病重。我当时挺生自己的气,我觉得身体为什么这么不中用呢?”医生们跟毕淑敏谈病情,直言情况比较严重,医生问她怎么不害怕,“我当时想,我应该做出害怕的样子,不然对不起在急诊室那么努力救治我的医生。可是我真的不害怕,为什么?最重要的是我的《昆仑约定》第一稿已经完成了。”当时的毕淑敏满心都是自己最想要做的一件事做完了,可以交付了,经年累月倾注的心血终于有了收获,完成之后如释重负,满心欣慰,“后来想可能和我写长篇的时候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有关,也不起来,也不喝水,不是故意坐在那不起来,而是忘记了这些事。”

“这里的故事只有云知道”是《昆仑约定》开篇的话,也是故事结尾的话,“这句话真的是自然而然的涌现在我的脑海里,然后到了我的笔下。”在毕淑敏关于雪域高原的回忆中,瑰丽壮观的云给她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她聊及了自己2008年买了船票去环球旅游的往事,出发时充满了好奇,但是没过多久她就感到了厌倦,“因为无穷无尽的大海,唯一有变换的就是天边的云彩,两只船相遇,会特别高兴,会不停地跳起来打招呼。”为了充盈乘客们的时光,船上还组织了“把天上的云画下来”的活动,在海上看到的云的确变化丰富,四周又没有遮挡,海上的云波澜壮阔,翻涌奔腾,颇为壮观,但毕淑敏却对此没什么兴趣,“我看过高原的云,这算什么!我一点儿也不觉得海面上的云有多么漂亮。”后来毕淑敏在阅读一本关于气象学的书后才明白为何高原上的云如此壮丽,“这可能就是云给我的印象比较深的原因。然后我不停环绕着云的意象,最后写成这本书的结尾:‘这里的故事只有云知道。’我也想跟读者朋友们说,如果您真的是一页一页地看书看到这句话,在边防线上发生那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就不仅是云知道,你也知道了。”

《昆仑约定》是一本大部头,全书重近一公斤,“这里的故事只有云知道,这一句是本书结尾的最后一句,能读这么长的一部长篇,在现在快节奏、碎片化的阅读来说应该是有挑战性的。希望读者们看一看,除了知道那里有无比壮丽的云彩,知道我们有世界上最高的边防线,知道那里发生的这些故事,也可以看一看在那里发生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