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乡土的信仰叙事
■袁诠
《喧嚣的墓地》是红安籍军旅作家李骏的长篇新作,也是其故乡红安系列作品的新篇章。湖北黄安(今红安),是一方红色的土地——大革命时期,这里打响了黄麻起义第一枪,诞生了红四方面军。
作品以红安这片浸染了革命的血与火的土地为背景,以李姓和吴姓两大家族为主体,书写了两个家族的百年变迁史。
创作中,作者以双重身份介入乡土书写。一方面,他是红安革命历史的“寻根者”,努力打捞被宏大叙事遗忘的小人物命运;另一方面,他是生活在现代军营的观察者,在历史与现实的交错中思考故乡革命史的当代意义。
小说中,信仰的转变成为推动情节发展与人物命运走向的关键力量,亦是时代浪潮对传统乡村社会深刻冲击的生动写照。作者以本吴庄作为背景,折射人们在思想觉醒与信仰升华中走向进步的过程,体现了作者对红安革命根源的深入思考,使作品在家族史的书写之上增加了文化厚度与思想深度。
李骏曾言自己创作红安系列作品的初衷:“聚焦小人物,或革命途中离散者,或默默耕耘乡土者,以个体命运波折诠释革命复杂性与民间疾苦,为红安历史注入鲜活灵魂,唤醒沉睡记忆,令乡土成为永不落幕的精神原乡。”
在《喧嚣的墓地》中,无论是李氏家族的族长李非凡,还是吴氏家族族长吴上人,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豪杰,而是在历史洪流中挣扎求生的平凡人物。这些小人物有着各自的欲望、挣扎和无奈。他们的命运在时代的大背景下交织碰撞,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社会画卷。
为了生存,两大家族的人们陷入无尽的纷争,有人因此家破人亡,有人则在争斗中迷失自我。然而,即使身处困境,他们依然展现出人性的光辉。有的村民在面对生活的苦难时坚韧不拔,有的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守正义。李骏通过对这些小人物细致入微的刻画,让读者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在他的笔下,人物的故事不仅是个体的命运之歌,更是那个时代无数普通人的共同写照,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生命的坚韧。
值得关注的是,“墓地”作为书名的关键词之一,在书中不仅是物理空间,也是承载文化记忆的精神场域——墓地虽然属于逝去的人,但通过一系列血缘宗亲关系、习俗观念、文化仪式等,连接起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蕴含着跨越生死的血缘关系、道德伦理、精神情感、习俗观念乃至恩怨情仇。
因此,作者通过“墓地”这一意象,完成了对乡土中国的多重隐喻。
可以说,《喧嚣的墓地》不仅通过100多年的故乡家族变迁史展现出乡土文化的变迁,而且通过对革命文化的朴实书写,使得书中的乡土叙事超越了红安地域的局限,呈现出具有一定普遍性的民族特征。
在小说的结尾,墓地因城镇化发展面临拆迁,乡土记忆逐渐消散。李骏作为作者现身于小说世界中,以李氏后人的迷茫与挣扎,提出了尖锐的诘问:乡村的精神根基何在?
当传统乡土生活方式逐渐远去,乡土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将怎样传承?李骏在小说中传达出的忧虑和思考,将他从乡土的个体化叙事,推向了对乡土文化命运的关切。这也反映出乡土文学、革命文学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紧密关系。
对乡土的民族文化意义和革命历史意义的再发现,不能置身于现代化进程之外,我们应该思考:新时代军旅文学的叙事,如何让传统的乡土和作为现代化起点的革命,在当下成为新的叙事风景?期待军旅作家们继续开拓新时代乡土叙事与军旅叙事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