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烟味与书卷气
■向贤彪
一位老领导回到单位,与官兵畅谈如今军队的变化。他看着众人斗志昂扬,言谈间温文尔雅,不禁欣然赞叹:“眼下的军营,既弥漫着战味,又洋溢着书香,令人欣慰且安心。”
向战为战的硝烟味是军营特有的氛围,它不仅体现在墙上的英模画像、写在本子上的决心书,还蕴含于边防线上的风雪巡逻、训练场上的摸爬滚打、演习场上的无畏冲锋……每一位军人都深知,自从穿上军装的那一刻起,他们便将自己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
书卷气是军人应有的气质。当年,毛泽东就断言:“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足见文化素质对一支军队是何其重要。
历史的影像常常在我们脑海闪现,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与激励。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革命先辈们仍然坚持读书学习、开办学校,他们甚至在马背上、坑道里也坚持学习文化知识。长征路上,患病的毛泽东躺在担架上仍专心致志地读书;刘伯承军务繁忙仍挑灯夜战,孜孜不倦地研读外国兵书,并一字一句翻译出来,为大家学习提供范本;粟裕在戎马倥偬的日子里,总是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阅读,并将自己的所学应用于战争实践……老一辈革命家的生动实践,充分证明读书学习之于个人和事业发展进步的重要性,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军人必须具备更加全面的知识体系,以适应科技发展和战争形态的变化。在书香的熏陶下,个人的视野和思维得到拓展,对职责和使命的理解也更加深刻。高海超、任一荣、周帅……这些“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尽管工作岗位各不相同,个性特点也十分鲜明,但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点:热爱阅读,勤奋研究。他们能够将学到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战胜敌人的有效方法,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书卷气是学识涵养、理论功底的外显。保持学习习惯,善于从书本中汲取营养,不仅能增强思辨能力,廓清思想迷雾,陶冶心性和情操,还能提高思维层次,以更高的政治站位应对风险挑战、履行军人职责。“自古能兵怀远略,迄今善战更高瞻。”强军征程上,新时代官兵,要既追求硝烟味,又涵养书卷气,才能不断实现素质提升、积蓄奋楫远航的能力。
富有书卷气,绝非一日之功,需有攻坚的勇气、持久的坚持。叶剑英元帅有一首《攻关》诗:“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在这里,叶帅别出新意地把读书与攻城联系起来,把科学的险阻与战场的关隘联系起来,启示我们在读书中要有攻关的精神,舍得下功夫深钻细研,从书本中获得真知。同时,读书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方能在书山的攀登中看到更美的风景。
书卷气不是书生气,富有书卷气不是做“两脚书橱”、不能“掉书袋”,而是要当一个实干家。从书本里获得真知灼见,提升自己的能力素质。要联系实际读书,在训练场上锻炼本领、深谋打赢;要在读书中把理论能力与实践能力结合起来提升,融会贯通,这样才能成为知识“多面手”、实践“百事通”。要将书本知识转化为破解难题、干好本职、建功立业的真功夫、硬功夫。愿战友们都能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在书香的浸润中厚植爱国情怀,培育战斗精神,争当打赢尖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