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彩读书会
军旅作家王树增所著的长篇纪实文学《抗日战争》,以重大历史事件及相关人物为经纬,全景式再现了1937年至1945年的抗战历程。该书真实刻画了战争的残酷和中国军民同仇敌忾、顽强不屈的抗争,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先烈的敬仰和对历史的深思。作品获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本期,我们分享战友们对《抗日战争》的阅读心得。
——编者
中国国土广袤,她的每一寸山河都需要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来保卫。
——《抗日战争》第三卷
站在边关的哨位上,望着远方的群山,我仿佛看到了80多年前那些在战火中坚守着的身影。今天的边关风雪依旧,但军人的使命始终未变。我们在寒风中站岗,在烈日下巡逻,用脚步丈量着祖国的边防线,守卫着祖国的大好河山。每当夜深人静,望着头顶的明月,我常常想,这轮明月也曾照耀过那些抗战先烈。他们用生命捍卫的国土,如今交到了我们这一代军人手中。边关的夜晚很冷,但我们胸膛里的热血始终滚烫。读着《抗日战争》,我更加懂得了坚守的意义。我们守护的不仅是祖国的领土,更是一个民族不屈的精神传承。这份传承,让我们在和平年代依然保持着战斗的姿态,让五星红旗永远在边防线上高高飘扬。
陆军某部战士 李江
这是血战,是意志的搏斗,也是毅力的考验。
——《抗日战争》第一卷
读完王树增的《抗日战争》,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对平型关伏击战的描写。当时,六八五团二营五连在连长曾贤生的带领下率先向敌人发起冲击,他们没有子弹就用刺刀,刺刀断了就用枪托,枪托折了就和敌人抱成一团扭打,直至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读到这场战斗时,先烈们浴血拼杀的场景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在装备落后、众寡悬殊的情况下,他们正是靠着顽强的革命意志和敢于血战到底的毅力,取得最终的胜利。这种精神不仅是军人血性与勇气的象征,更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在新时代,我们更应发扬这种精神,用顽强不屈的毅力和拼搏到底的意志,去克服新的难关,取得一个又一个新的胜利。
陆军某部干部 林章康
抗日联军的八位女战士被关东军包围,正是乌斯浑河即将封冻的季节,她们砸碎了枪支后,手挽手向着冰冷的河水走去,直至被河水淹没。
——《抗日战争》第一卷
八女投江遗址纪念馆就在我所在部队的驻地,那是我常去的地方。因此,在读到关于她们的描述时,往昔参观纪念馆时的那份感动,又在我心底翻涌。纪念馆里只有冷云的照片,其他7位女战士没有留下生前影像,墙面的画像是靠后人想象而画出的。她们正值青春韶华,那些没有留下照片的女兵们,也许笑起来有酒窝,也许初有心仪之人,在那座展现她们慷慨赴义的巍峨雕塑背后,也许藏着她们青春秀美的模样。合上书籍,耳边隐约听到江水的涛声,80多年前的她们,依然在教我如何以生命践行使命。
陆军某部干部 王毅
八路军出发了。正是收秋的日子,沿途的大道两边,老百姓摆着茶壶茶水和干粮鸡蛋。前方不断传来日军向南推进的消息。
——《抗日战争》第一卷
这段文字像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将平型关战役前军民一家亲的温情瞬间永远定格在历史长河中。那些装在粗瓷碗里的茶水、粗布包裹的干粮,或许是老百姓最后的口粮,可他们毅然决然地送给八路军战士。在80多年后的今天,这种军民鱼水情依然在中华大地上传承。4年前参加巢湖抗洪抢险,我们奋战在一线,封堵管涌、加固大堤,当地老百姓自发地为我们提供姜汤、饭菜。人民处于危难之中,第一时间赶到一线,全力以赴救援,是人民子弟兵对人民的忠诚承诺。
陆军某旅干部 韩帅
村民们在供给士兵所需的物资时十分慷慨大方,而所有食品都是按价付钱的。清晨,战士们离开村子前清扫垃圾,把用作床铺的门板放好,把东西摆得井井有条……
——《抗日战争》第三卷
抗日战争后期美军派遣观察组到延安,这是其中一位观察员的感言,令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军民的团结一致。当看到这句话,我心中莫名地被触动。大三那年,我们赴西柏坡开展现地教学,在一所放假的小学借宿一晚。第二天早上,我们将教室恢复原样后,就把准备好的手写信、纸船和糖果一一摆放在课桌上,并在黑板报旁边留下祝福。几周后,我们收到了小朋友的感谢信,他们很喜欢那些礼物,黑板报照片也被贴在班级墙上。不同的时空,相似的场景,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军民鱼水情永远不会变,军人的责任使命永远不会变。正如那天我们在信中写下的承诺:“你们安心学习,我们守护平安。”
信息支援部队某部干部 管鹏赫
大迁移途中的课堂上,师生们在山野茅棚下,阅读着中华文明史,这部历史证明“纵使天崩地裂,民族绵延不绝”。
——《抗日战争》第二卷
当我翻开王树增的《抗日战争》,读到高校西迁这段历史时,内心深受触动。在抗战的动荡岁月,高校师生为保存文化火种而进行战略转移,大家沿途风餐露宿、草鞋磨穿,在漏雨祠堂里讲学,于牛棚草垛间著书……这不是简单的地理迁移,而是有关尊严与理想的坚守。作为一名军事新闻工作者,我所从事的工作也是一种形式的文化传播,也必须要有坚定的使命感、责任感。感悟着革命先辈的精神,我深深感受到唯有不怕苦、不怕难,方能不辱使命,讲好新时代的强军故事。
火箭军某部文职人员 袁璐璐
这个连的指导员身负重伤,依然指挥部队;排长牺牲了;班长顶替;班长牺牲了;战士接上指挥。就这样,前赴后继,打到最后,全连只剩下三十多位同志,依然顽强地与敌人拼杀!
——《抗日战争》第一卷
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第115师在乔沟峡谷设伏。战士们穿着单衣在泥水中潜伏,枪管进水无法射击,就用刺刀和手榴弹与装备精良的日军拼杀。这场战役歼灭日军千余人,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书中描写的不仅仅是一场战斗,更是中国军人“人在阵地在”的血性胆气。80多年过去,这样的信念从未改变。每当看到战友们在400米障碍训练时膝盖擦伤仍咬牙冲刺、野外驻训中被蚊虫叮咬仍保持战术姿势不变时,我便读懂了书中“赢得战争的最可靠力量,是中国军人不屈的意志”这句话的分量。新时代官兵“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血性胆气,与抗战先辈们的牺牲精神一脉相承。
陆军工程大学学员 王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