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中国画100”系列图书(全三册)书封。 人民美术出版社供图
如何读懂中国画?对话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王远——
画里不只有“画”
■人民日报记者 智春丽
记者:近年来,《只此青绿》等文艺作品出圈传播,越来越多年轻人想要深入了解中国画。欣赏中国画,从何处着手?
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王远:到博物馆、美术馆等场所看中国画原作,直接感受画家的笔触、墨色的质感以及画面的整体气息,是通过图片或复制品无法完全体会的。
出版物也是重要渠道。了解中国画,不妨从绘画史入手,掌握不同时期绘画风格演变的脉络,面对一幅画作,便能将其置于历史长河中,看清它的来龙去脉与独特价值。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为什么开始注重人物精神气质?为什么人物画在唐代即达到鼎盛?
人民美术出版社一直致力于让流传至今的中国画成为流动的文化血液,而不再仅仅是展厅里的标本。为了帮助普通读者了解中国绘画,我们出版了《极简中国古代绘画史》等图书,邀请著名学者以“大家写小书”的方式,梳理中国画的发展脉络、重要流派、代表人物及作品特点等信息,兼顾传统文化的深度与现代快节奏的阅读需求,不让专业语词吓退非专业读者。“最美百图”系列,不同画种、不同题材均从艺术史中甄选100幅传世精品,以通俗文笔解读一页一画背后的门道与热闹,让画作从平面变得立体,让艺术从“高冷”到“可触”。书画同源,“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丛书”“中国画人物线描技法丛书”“人美书谱”以及“中国历代书法名家作品集字”系列都是重要的美术普及出版品牌。
记者:从哪些层次认识中国画的独特魅力?
王远:中国画里有“技”更有“艺”。比如,勾、皴、擦、点、染等笔法可以表现物体的质感和形态,浓、淡、干、湿、焦等墨色变化可以营造画面的氛围和意境,开合、疏密、虚实等构图原则可以使画面更加富有美感。中国传统绘画里的笔墨不单单是技巧,还承载着画家的情感和思想。画家通过控制笔墨的轻重、疏密、干湿,来传达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感悟;又借助构图和画里的形象,表达对社会和人生的独特想法。
《艺术影响中国——百年中国画名作十谈》一书就展现了绘画记录时代,甚至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仔细探究以后,读者便能从一开始只对中国画有表面兴趣,到慢慢深入理解它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中国画与哲学、文学、书法等联系非常紧密。其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影响了中国画对自然和意境的追求,儒家思想影响绘画题材和寓意。题画诗、书法与绘画的结合,也是中国画的独特之处。了解这些文化背景,不仅能够看到“画里之象”,还能领会画家创作时的“画外之意”。
记者:国产动画爆款频出,很多年轻人尝试将中国画的元素融入数字作品创作。如何更好挖掘中国画的深厚底蕴,进而推动转化与创新?
王远:要保持对中国画的持续热爱,不仅要看画,更要了解作品独特的艺术价值、审美精神和文化心理。中国画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精神追求,同时也是一座文化创新创造的资源宝库。从顾恺之、吴道子的人物画到董源、范宽的山水画,再到徐渭、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以及近现代的诸家力作,中国画不仅是美的创造,更是文化根脉的生长。
求新求变是大众文艺发展的动力。各类画展和出版物在保持学术高度的前提下,也要尝试降低艺术参与门槛,推动艺术从“小众专属”走向“大众共享”,同时,通过多种渠道传播到不同地区、不同群体,进而将中国美术文化推向世界,这也正是新大众文艺在美术领域的创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