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设计类规划教材”之《智能产品交互设计》《未来空间设计:AI时代设计思维》书影。 人民美术出版社供图
AI浪潮汹涌,设计行业首当其冲。近期,“AI时代设计类规划教材”出版,集中呈现“AI+教育”变革加速之际,设计和出版领域已开启的前沿探索。如何让AI成为设计师的好助手,培养技术理性和审美能力?如何让AI成为设计师的“思维放大镜”,培养AI素养和自主思考能力?本版特邀出版界、高等院校等领域的3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探讨人与AI的理想合作关系,展开对设计师的价值思考,助推AI时代的设计变革。 ——编者
一套教材背后的双向奔赴
■李红强
如今,AI技术迭代迅猛,新功能、新应用层出不穷。同时,高校设计专业因AI课程更新缓慢、教师对AI技术掌握不足,面临教育内容滞后等难题。早在2023年,人民美术出版社便敏锐洞察到这一潜在问题,历时2年策划推出一套(60种)“AI时代设计类规划教材”(以下简称“AI设计教材”)。这不仅是一次教材的更新迭代,也是设计教育与出版行业双向奔赴、同题共答的有益实践。
从各地多所高校接入DeepSeek,到北京市中小学校将开展AI通识教育,AI于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正日益提升。在此背景下,AI设计教材的出版恰逢其时。以未来性、国际化、实用型为目标,教材通过极富创新性的跨学科编写模式,既为设计类学科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资源,又有助于高校培养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设计人才,体现了出版行业对设计类学科建设的支撑作用。
伴随AI迅速发展,各领域对具备AI应用能力的人才需求持续增长。特别是在设计行业,AI生成设计、智能建模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约70%的设计岗位要求从业者掌握基础AI工具。AI设计教材应时而变,将AI算法、数据处理等知识系统融入教学。《数字化时装设计》教材便细致讲解了设计师如何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创意与AI工具,实现从草图绘制到虚拟试衣的全流程,引导学生将设计理念与算法相结合,拓展设计空间。
不局限于设计专业学生,教材编写团队还希望通过从单向讲授到多元互动的教学模式转变,帮助更多艺术专业学生培养创新思维,提升综合素养。以往,人们往往认为艺术人才主要依靠天赋,现实表明,仅有天赋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艺术人才的要求。在《未来空间设计:AI时代设计思维》教材中,不仅有国内优秀案例,还有国外经典作品,涵盖城市规划、建筑改造、社会学研究等多个领域,鼓励学生在材料、结构、空间关系以及人机交互等多个层面展开思考与实践。
AI的出现加速设计教育变革,AI设计教材则成为助推设计教育迭代升级的动力之一,反映了新时代教育借助出版行业资源实现自我提升的能动性。
从第一批出版发行的4种教材可以看出,凝聚50多所高校专家智慧和心血的AI设计教材,从设计学、教育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专业角度为教学提供跨学科支持。考虑到教学实际,教材每章都设有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实践操作和课后思考等单元,满足不同层面的学习需求。为了更好地服务设计教育,人民美术出版社还提供了一系列配套服务——开展免费培训,帮助教师深入理解和熟练运用教材;举办“大师班”,为教师搭建交流和提升的平台;架起校企合作的桥梁,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机会,促进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当然,我们也认识到,AI不是万能的。如果学生过度依赖AI,可能会导致思维惰性,削弱独立创新能力;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可能会导致不同地区、不同院校的学生在接触AI教育时存在差距;AI评价方式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容易忽视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情感,包括艺术灵感等难以量化的因素,进而影响评价的全面性和公正性……正确看待这些问题,并在重重挑战中寻求协作解决之道,AI时代的设计教育才能行稳致远。
回顾历史,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大师将科学与人文融合,创造出诸多经典之作。在AI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这一历史经验更加值得借鉴。推动AI技术与设计教育中的人文内涵、创意灵感深度融合,以人才培养助推精品涌现,设计将在AI时代焕发新的活力。
(作者为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
解码AI时代设计师培养新范式
■鲁晓波
这个春天,各类AI应用如烂漫春花,绽放在各个领域,成为重塑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现实力量,设计更深受影响。在数智化洪流中,设计学科若想不被淹没就要主动求变,重构人才培养体系,从传统“专业型”教育向“生态型创新系统”教育转变。
设计不仅是技术创新的实践场,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文化传承与社会价值塑造的坚固基石。随着AI深度嵌入设计生态,过往侧重工具训练的教育模式已无法契合时代需求,向价值驱动转型迫在眉睫。未来的设计人才,应兼具家国情怀、人文关怀、技术敏锐度和伦理判断力,成为“技术+文化+责任”融合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设计教育也要与时偕行。
培养AI驱动的设计思维是首要任务——强调“增强智能”而非“替代智能”,引导学生掌握数据感知、智能生成和人机协同的创新方法,借助AI力量,挖掘设计的无限可能。
构建跨学科协同创新能力同样关键。AI时代,设计与计算机科学、材料工程、生物科技等众多领域紧密交织,设计教育不能固守一隅,而要通过打破学科壁垒,提升学生系统集成与创新能力。
重塑设计伦理与责任体系也刻不容缓。AI技术带来了算法偏见、隐私侵犯、文化异化等新挑战,构建与之适配的设计伦理框架成为当务之急。在满足人的需求的同时,倡导负责任的可持续设计。
达成这些目标,设计教育体系与课程体系的重构势在必行。
基础层面,加强AI设计基础和理论教学,增设《生成式设计原理》《算法设计基础》《AI伦理与设计责任》等课程,帮助学生多维度理解设计与AI的内在联系,掌握前沿知识与技能,为未来的设计实践筑牢技术根基和思想根基。
专业层面,推进前沿交叉课程建设,开设“计算机科学+设计”“生物科技+智能材料+交互设计”等跨学科课程,培养学生跨界思维。同时,建立动态课程更新机制,紧跟技术发展步伐,及时将新理论、新案例融入教学,确保学生所学知识与时俱进。
发展层面,数字素养、技术理解、人机协同、系统思维、伦理判断与跨界领导力等,都是未来设计师必备的素养。改变教学方式,通过实践教学、项目训练等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有助于其从容应对复杂多变的设计场景。
推动设计教育转型,还需加强产学研协同和教师队伍建设。比如,构建“学术+产业+AI”融合型教学体系,助力教师能力结构转型;引入行业导师、技术专家协同育人,提升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打造智慧教学空间、开源模型库、虚实融合实验体系和新型产学研协同平台,营造开放式创新育人环境,激发学生创新创造活力。
在算法浪潮中,坚持人文精神与技术协同共进意义深远。AI是设计师认知延展的工具,而非创意替代者。真正的设计创新,源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文化的深度认同。设计不应仅仅局限于“赋形造物”,更应注重“启智化人”,强化情感表达、文化传承与社会价值传递。未来设计师应具备科技敏感度和人文坚定性,在AI应用中,守住设计的温度与灵魂。
(作者为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AI的奉献
■林家阳
AI时代意味着什么?化用经典歌曲《爱的奉献》的歌词,“这是数字的呼唤,这是AI的奉献,这是智能的春风,这是未知的源泉”。对设计教育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我们常说教师的责任是“传道、授业、解惑”,需从价值观、系统知识、探索未知等方面引导学生学习、思考、训练。设计教育亦然!回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设计教育的发展历程,从主要培养服务于轻工产业和工艺美术需求的人才,到借鉴国外现代设计理念开启多元化发展,再到逐步形成中国特色设计学科体系,中国设计教育从无到有,一直处在积极探索构建的过程中。
近年,AI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学习和教育观念发生巨变,一方面阅读书籍和课堂讲授等传统学习方式正在被打破,一方面AI提供了全新的创新思维工具和思路,一方面传统意义上的通识性和技术性设计工作逐渐被替代。面对新科技、新形势,设计教育必须有新举措,以推动中国设计蓬勃发展。
AI时代,设计教育并非只有顺应,也要有反思和批判精神。引导设计师在与AI对话的同时,保持“人”的尺度和距离,在“对峙”中思考设计的新问题,寻找解决方案。这种对话与对峙是通过“人”与“AI”的双向构建来达成的,当下和未来也要辩证看待设计教育的开展。
平衡好共性与个性。AI是基于已有的大量数据进行训练的,更倾向于通用性、普适性。未来虽然还会有模拟各类人格的个性化生成服务,但其共性仍将存在。而作为个体的“人”,不同的设计师因出身、经历、性格、情感等不同,对世界的认知和判断也具有个性属性,其设计也更富独特性、前瞻性。设计教育在普及AI提供的共性服务的同时,更应张扬、拓展“人”的个性化创造。
把握好自助与自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方面,AI就像自助餐厅,只要愿意,每个人都可以自给自足。但基于人的主观意识和欲望,在思想、决策、行动等方面的主动性和主导性上,AI还无能为力。设计教育在提供知识和技能的自助之外,更要鼓励学习者规划自己的宴席、探寻自主的美味。
兼顾好AI(人工智能)与ai(爱)。AI正在加速替代人类的经验生产,但满足个性需求和欲望实现,以及追求真善美的情感关怀却需要人类自己去完成。设计教育在利用AI提升学习者技能的基础上,更需激发学习者对设计价值的深度思考、对情感关怀的高度重视,让设计引领美好生活。
20余年来,我全心全意投入设计教育改革,完成了6个系列300余册教材的总主编工作。如今,在与技术赛跑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Al的价值和人的价值——AI为世界奉献智能的爱,人为世界奉献富有情感温度的爱,越是走进AI时代,设计教育越呼唤人的ai(爱)的奉献。
(作者为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