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清最是读书声
■李仲
这个世间美妙的声音有很多,《小窗幽记》说:“松声、涧声、山禽声、夜虫声、鹤声、琴声、棋子落声、雨滴阶声、雪洒窗声、煎茶声,皆声之至清,而读书声为最”。那么,读书声究竟有何魅力,让人沉醉其中、心驰神往?
读书声,蕴含着令人感佩的精神追求。宋代方大琮夸赞董宰时,留下这样的诗句:“坐衙弹琴和且平,退衙读书锵有声。琴声书声两相和,和气散作花满城。”雅致的琴音与铿锵的读书声相互交融,仿佛化作满城的花香。宋代诗人楼钥在送内弟赴建德任主簿时曾叮嘱他“簿书须著意,家世有余清……公余定多暇,无废读书声”,希望他在政务上尽职尽责,坚守家族传承的清正之风。同时,公务之余要多读书,不断提升学识修养。
读书声,更是家风传承的重要载体。“池塘四五尺深水,篱落两三般样花。过客不须频问姓,读书声里是吾家。官事归来衣雪埋,儿童灯火小茅斋。人家不必论贫富,惟有读书声最佳。”唐代翁承赞的这首诗,描绘了清新宜人的田园生活背景下,家人读书的场景。热爱读书的家庭氛围,让翁承赞自豪与珍视。陆游也多次在诗中描绘与孩子共同读书的温馨情景,如“小儿殊可喜,和我读书声”“旧业虽衰犹不坠,夜窗父子读书声”等。陆游痴迷读书,并以自身为范,将对知识的热忱、对学问的执着,悄然传递给孩子。追本溯源,陆游这一习惯的养成,深受父辈的熏陶。“先亲爱我读书声,追慕慈颜涕每倾”,寥寥数语,饱含着陆游对先辈的追思。
至今仍悬挂在江苏省无锡市东林书院的名联则是让人振奋的读书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读书声由个人修养升华为深沉的家国情怀,成为心系黎民苍生的理想抱负。
翻开历史的书页,那些穿越时空的读书声依然在耳畔萦绕。让我们在这声声回响里,感受先辈的智慧,触摸文化的根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