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无论年长年幼,跑步中,保持自己的“步调”和“时间性”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陈之琪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5-02-14 14:16:09

跑步中,保持自己的“步调”和“时间性”

■陈之琪

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或艰深晦涩或飘逸灵动的语言都浸润着作家的灵魂和思想,激励更多人的共鸣与思考。从个人体验出发,我觉得这个“和高尚的人谈话”的过程虽然充实又富足,却通常是十分孤独的——因为“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自己读书所得往往如桃花源般“不足为外人道也”。

或许正是因为阅读具有“私人性”和“对话性”,所以我乐于读自己喜爱作家的生活杂记,这就仿佛是进入他们的生活,观其为人处世之道,而其中令我记忆犹新的当属村上春树的随笔集《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书中散篇忠实记录着村上春树作为一名“年迈”的非职业跑者,如何在自己的节奏里不紧不慢地突破自我、完赛马拉松的经历。

村上春树觉得自己是“那种不太以独处为苦的性情”,而“跑步合乎(他的)性情”,于是他跑遍许多国家的城市。他讲自己29岁喝啤酒时“忽然就涌起想写点什么的冲动”,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地开始写作……运动或是创作后,村上春树“享受着一个人的喜悦,体内那仿佛牢固的结扣的东西,正在一点点解开”。

前些年,初捧此书,我对写作与长跑正是满腔热血,无论是灵感捕捉、写作习惯还是关于坚持与突破自我,都和奔跑的村上春树不谋而合。而我深受触动和激励,还因为村上春树勾勒的不再是那些彷徨又迷茫的小说角色,而是从始至终意志坚定、步履不停的他自己,我得以从他跑步与写作的精神中得到回应和指引。

当时我将这种感觉分享给母亲,但奈何她不爱写作和运动,读过后只能说有“感受”而并无“感悟”,于是更令我确信自己内心的那番“阅读孤独论”。很有趣的是,这本饱含共鸣的书近来“重新呼唤”了她。

现在的妈妈和书中的村上春树一样“不折不扣地迎来了50多岁”,因为觉得自己上楼梯气喘吁吁,于是决心在家练习“原地超慢跑”来强健身体,每天坚持15分钟。双脚急促踏步比在户外跑步更枯燥难挨,于是她重新想起了这本“跑步指南”。

“跑步时,你思考什么?”她带着纯粹的好奇翻开书页,而村上春树的答案是没什么“正儿八经的事情”,就像在“空白中跑步”,不妨任凭思绪成为飘然来去之云,跑动时“凝视自己就行”。50多岁的身体会对运动产生何种反应,50多年的阅历会对运动抱以怎样的心态——不再年轻敏捷,我们应当如何与衰老、迟缓、麻木相处,这些是妈妈受到呼应,而我未曾留意的。

这一次,我是在母亲的分享下,发现书中还有这样一个村上春树。他会对衰老和败北感到“习以为常”“徒叹无奈”,身旁年轻人跑过自己时会感受到“某种攻击性和挑战性的东西”。但即便如此,村上春树“也不会萌生出懊恼之情”,因为他在跑步中感受衰老、见证青春时明白“世界就是这么实实在在地传承下去的”。母亲告诉我,村上春树的这番领悟让她锻炼气喘时的妥协变成豁达,力竭后的苦闷化为动力。

现在,妈妈“原地慢跑”已经可以坚持满30分钟,很有成就感地流汗,我觉得那时她享受的运动乐趣和我、和村上春树是一致的,是不分年岁的。而从不同年龄阶段走向村上春树的“跑步哲学”则让我看到,面对生活中一座高山,少年人可能更多因浮想着恐惧、未知和挑战而感到难以越过;但年长者或许同样很难越过这样一座山,因为他们已经见过许多风景,不再对“山的那边”有十足的期待、活力和能量。

开启新视角后,我所见的不只自己和村上春树相近的灵魂和心态,更感知到父母一代人不服输的背影与声音,逐渐明白他们迈过一个个年龄门槛为何会发自内心地难过,接受它又有多么不容易。彼时母亲不懂我诉诸写作和跑步的青春热情,其实与我不曾深入理解母亲的生活智慧与厚度是一样的。此刻,我觉得自己曾秉持的“阅读孤独论”被打破了。只要人是新的,书就还会是新的,重读好书,彼此感悟就可能在未来某个时刻不期而遇,不妨埋下期待的种子。

值得欣喜的是,以生活为契机,这本给我们带来不同感悟的书为我们母女提供了宝贵的“心灵交汇点”,也提供了更多相互交流与彼此认可的可能。有一次在户外散步时看到树叶黄绿斑驳,妈妈又萌生伤春悲秋之意。于是我说,其实季节到了,树叶黄的绿的都有才显得生命各不相同,放在一起才有不一样的美。就和村上春树说的一样,保持自己的“步调”和“时间性”就行,是不是?

妈妈说:“是的,确实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