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学与战争的交响
——读王树增新作《天著春秋》
■袁 诠
10年前,王树增在完成“革命战争史系列”的收官之作——《抗日战争》时,曾透露一个宏大的设想:要将春秋以来我们这块国土上那些波澜壮阔的战争,以独特笔调展现给世人。这其中很大原因在于,从这些战争中诞生了中国灿烂的兵书文化和传承至今的军事思想。
2024年12月,王树增在多年精心研读文献笔记的基础上,终于完成这一设想的开篇之作——《天著春秋》,并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天著春秋》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从当下视角解读和再现春秋时期战争的作品。本书从夏商之间的鸣条之战写起,简略回顾了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更迭,尔后着重书写从周平王迁都洛邑至三家分晋的春秋历史。作者用10场古代大战,带领我们穿越时空,领略那段战乱纷争却又诞生辉煌战争文化的壮阔历史。这段历史是我们回望和探求民族成长经历和民族精神发端的重要源头。这是一个“极其特殊的时代。战火四起、群雄并立,横尸遍野、称王争霸。但同时,这个时代又产生了留存至今的哲思、谋略乃至情歌”。
创作过程中,王树增潜心搜集、整理各类典籍,涉猎范围很广。史学著作、诸子百家以及文学经典,均在他的研究范畴之内。对于某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王树增更是细致入微,运用多种资料相互印证和补充,密切关注后世的研究成果乃至考古新发现,以此来甄别历史信息的真伪,力求准确而真实地还原历史细节,客观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
与此同时,王树增以现代军事视角,充分运用现代军事理论,从地缘政治、军事地形、兵力对比、战场形势和战略战术等多个层面分析古代战争,并从军史角度对一场战争在战争史上的地位、其战术打法对于战争形态的影响等,也给出相对清晰的评价。他将繻葛之战中郑国军队的“鱼丽阵”,即战车和步兵协同作战的样式,与现代战争的“步坦协同”相类比;将长勺之战中的“一鼓作气”视为心理战的古老典范,并对心理战的作战方式进行分析。此外,书中还指出郑国抗击北戎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中采用伏击战制胜的战例;楚庄王灭庸之战则体现分进合击战术;吴国和齐国的艾陵之战是中国古代使用战场预备队的战例等,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军事理论和战史研究的专业性、学理性。
从文学叙述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点评将数千年前的古代战争与现代战争有机勾连在一起,使读者更加清晰地看到现代战争的萌芽和源头,看到我国几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中总结的战争经验,以及国人在战争中不断积累和传承的智慧,展现出纵横捭阖、舒卷自如的写作风格。
《天著春秋》作为叙述历史的文学作品,与历史文献资料最大的不同在于,在充分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向读者展示了作者的思考和情感投入。这些主观能动的情志是历史题材文学作品的重要价值所在。
在春秋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既有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也有公卿贵族之间争权夺利的战乱。对此,王树增写道:“书写战争,不是为了揭秘,也不是为了梳理战史,而是去发掘在极端的战争条件下所形成的信仰与精神力量,以及这种精神力量对于当代中国人的意义。”
王树增用细腻的笔触描绘战争中不同阶级的人的处境和选择,蕴含着他对战争本质的看法,以及内心对于战争给平民百姓带来苦难的深深忧虑和思考。安稳和平的生活一直是普通百姓的愿望。“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一古代兵法中对战争最高境界的美好设想就产生于春秋时期, “慎战”“止战”这些沉淀在中华民族精神血脉中的观念,都是先人在血淋淋的战争中领悟到的。这里面寄托着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景,更承载着战争带给中华民族的深重苦难。
在《天著春秋》中,王树增如同一位技艺娴熟的雕塑家。他将史书中有些只有几行字或一句话的记载,通过史料挖掘和文学笔触铺展开来,努力还原当时的战争和战争中的人。为了更直观地感受历史,王树增还多次踏上寻访古战场的旅程。尽管历经数千年的岁月变迁,这片土地上的风貌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当他站上那些曾经见证战乱纷争的古战场时,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这种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和亲身感悟,使得他的行文情感充沛、情思绵长。
比如牧野之战,史书中的记载非常简略,但王树增根据后世研究成果和考古发现,细致还原了双方的阵法、兵器使用以及军队编制等情况。在描述战争过程时,他生动展现了三波进攻态势,以及阵列中步兵、甲兵、弓弩手之间的配合,直到最后双方短兵相接、残酷厮杀。读者仿佛能亲眼目睹战场上的冲锋、肉搏和践踏,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激烈。
理想的文学作品很多时候是历史与美学的融合,是诗与史的共构相生。这其中,既要有充实充分的史料支撑,又要具有表现力独特的语言运用和叙事结构;既要有真实客观的历史细节,又要有文学的兴味和意趣。这些特点,都不同程度上体现在《天著春秋》中。
王树增曾对春秋时期的战争进行总结:“据不完全记载,春秋时期的大小战事达500多次,100多个诸侯国曾被兼并或亡国,超过50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死。”他以重要战争为脉络,来讲述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凸显了战争在霸权更替、推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他大量使用倒叙、插叙的叙述方式将春秋乃至更早历史时期纷繁复杂的诸侯关系和权力更迭编织在一起;他善于把控行文节奏,将紧张的战争场景与日常社会经济状况、理智的军事分析相结合。在讲述完周朝建立后,致力于从礼乐祭祀、政权结构到税收、战争等各方面制定完备的典章制度时,作者写下:“在战争如此频繁的年代,竟能诞生如此周全工整的规章。”而这一系列规章制度在战争中对政权体系给予了全方位保障。
除了宏大的战争叙事,王树增用细腻生动的笔调,刻画历史大背景下的人情人性,展现出人性在战争中的复杂与多面。春秋时期,在战争的阴霾下,既有的价值认知和道德伦理观念出现崩塌,人性的光辉与黑暗相互交织。有人会为了达到自己的战争目的,使用暗杀、离间计等各种战术计谋。如晋国的赵盾,先后暗杀公子乐、背弃公子庸。这种用刺杀方式除掉政敌以确保权力稳固的做法,在春秋诸侯国中屡见不鲜。但在短兵相接的战场上,又会出现恪守周朝“战争礼”的现象。比如晋楚邲之战,晋军在溃败时,战车陷入泥泞。追击的楚军并没有屠杀他们,而是教他们如何让兵车从泥坑中出来。我们无法完全理解当时人们面对战争的态度和思想,但从历史的书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面对战争时,人性中残酷与仁义共存的复杂。
作品中尤为吸引人的是对《诗经》中民歌的现代化表达。作者用通俗的现代语言传递古老民歌的风情和韵律,再现先民的浪漫欢喜和愁绪忧伤,笔调悠扬和缓,传达出自由平和的气息。表现《诗经·郑风·东门之墠》时,作者写道:“东门外美丽的花园呀,茜草沿着山坡生长。她的家离我近在咫尺呀,人儿却像在很远的地方。东门外栗树下的小屋呀,安宁温暖让我心旷神怡。难道是我不想与你亲近?不肯亲近的人呀是你。”淳朴的情歌语言勾勒出普通百姓简单的幸福。与残酷激烈的战争相比照,在疾徐有致的节奏中,尤显作者在历史书写中深沉的人文情怀。
文艺评论家李敬泽认为,《天著春秋》不仅仅是一部战争史,它实际上是一个以战争为线索的、为脉络的文化史、生活史、精神史。“那是一个极其伟大的时代,春秋往上,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起源,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童年和青春时代,这需要一代一代人去写,需要我们去重新想象它,重新认识它。这种想象不仅仅是为了认识历史,也是为了认识自己。我们这个民族是怎么来的,我们的性情是怎么来的,我们对很多事情的看法、基本观念,渗入我们血液里的那些东西是怎么来的。读读《天著春秋》就知道我们的来处在哪里。”
王树增在充分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抒发了一位作家对于我们这个民族从何而来、我们精神观念根源于何处的思考。他以文学表达带领读者重返历史现场,重新寻找和认识民族精神以及民族传统的根与魂。
我想,这就是《天著春秋》带给我们的启示:以更理性和更具现代精神的眼光去择取分析来自历史深处的优秀基因,让未来发展之路走得更加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