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作品精选集》(三卷本),贺桂梅、何吉贤、鲁太光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24年10月,230.00元
重访人民作家的文学道路
——评《丁玲作品精选集》
■秦雅萌
丁玲是20世纪中国的人民作家,她的文学、思想和工作实践与20世纪中国紧密相连,呈现出鲜明的人民性品格。在丁玲的近三百万字著作中,凝聚着她独特的生命体验和革命经验,也提供了滋养新时代文艺发展的丰富启示。
丁玲诞辰120周年之际,河北教育出版社推出由丁玲研究专家贺桂梅、何吉贤、鲁太光三位学者编选的《丁玲作品精选集》,分别为《战斗是享受——丁玲散文精选》《从“梦珂”到“杜晚香”——丁玲小说精选》《跨到新的时代来——丁玲文论精选》三卷,涵盖丁玲各创作阶段不同文类的代表作,集中呈现丁玲的文学成就与思想贡献。这是一套精心编选、细致校订的选集,为重访丁玲走过的文学道路,思考总结20世纪人民文学的历史经验提供了重要而生动的参照。
丁玲的创作自20世纪20年代延续至80年代,贯穿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几乎每一个重要时期。自步入文坛,丁玲就确立了以塑造“人物”为核心的创作主旨。以人为中心,用饱满的热情为现实中行动的人写作,是丁玲对文学最本色的理解,也关联着丁玲对文学的基本功能及其在时代中的位置的认识,成为丁玲一以贯之的文学实践。
这套精选集凸显了丁玲“写人”的文学自觉,即不仅要在作品中“写出人来”,还要塑造出“自己的人物”。小说卷“从《梦珂》到《杜晚香》”的线索,清晰地串联起丁玲笔下富于个性和时代性的人物序列,尤其展示了从叛逆的青年知识女性到具有完美人格的劳动妇女英模这一“女性人物画廊”。散文卷系统观照了丁玲的随笔、报告、杂文、游记、回忆录等形式的作品,归纳的四个主题别出心裁:“生命之歌”着重从丁玲的人生经历和精神品格“勾勒一幅较为完整的丁玲画像”,“陕北风光”和“看世界”则聚焦丁玲陕北时期的文艺实践和新中国建设时期与改革时期出访欧美的游记,在第四辑“人与事”的主题下,收入丁玲从个人交往呈现革命历史的回忆性散文,特别是丁玲晚年复出后的多篇刻画“革命的同时代人”的怀人散文。在文论卷中,丁玲“写人”的创作理念被表述得更为系统和明确,其背后所蕴含的丁玲对新人、典型性、民族形式、文学与生活等理论问题的看法也颇值得关注。
丁玲擅用第一人称叙事,在小说中如此,在散文、杂文、报告、文论中,丁玲同样纯熟地直抒自我。“我”的观察视点和叙述声音,构成了与丁玲所塑造的人物同样重要的内容和形式。叙述者“我”的存在,往往拉近了所写现实与丁玲其人的距离,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作者自身的形象。但丁玲的作品也并不局限于小我经验,其意义不仅在于从亲历者或见证者的视角见证历史,更饱含着思想性与文学创造性。
在丁玲这位20世纪中国典型而独特的作家身上,我们看到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不倦探索。这不仅关乎文学创作的材料和技艺,更是丁玲文学的根本关切。从文论卷可知,丁玲一方面大力倡导和践行“深入生活”,另一方面保持着从切身的问题意识出发阅读马列主义理论的热情。她在相关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军事学著作中,读到的都是活生生的“人”,丁玲所有的关切都围绕着“人”这一中心展开,这使得丁玲文学具有认识人、重视人、关心人、团结人的品格。
精选集展示了丁玲在与人民同行、被人民哺育、为人民写作的道路上清晰可见的足迹。丁玲的文学自五四时期的个性解放、妇女解放问题,进一步由“人的觉醒”迈向“人民道路”。从家乡湖南走向北京、上海等现代都市,从专职作家到左翼作家,她的“向左转”昭示了青年知识女性的情感烦闷如何被克服、转化为革命热情,进而蜕变为具有政治力量的革命者。而后克服重重险阻奔赴陕北、化身“武将军”的丁玲,有机地整合了文艺工作者与革命工作者的身份,将写作才能转移到革命行动中,在流动繁杂的工作中磨炼自己,逐步拓展、深化着她笔下人的内涵,也愈发明确人民战争所锻造的人民才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延安时期的丁玲发掘着人的多样性、人民的丰富性,更在《讲话》后自觉践行为工农兵写作的信条,并将其延续至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文艺体制的组织建设过程中。
丁玲曾说,要像爱自己的亲人一样爱人民,同人民融为一体,与人民心有灵犀。这是丁玲对人民最深挚的感情。她的作品凝结着个体经验,写出了“自己的人物”,却并不以自我为中心,正是由丁玲秉持人民至上、关心小我之外更广阔的现实这一创作道路决定的。在收入散文卷的《似无情,却有情》一文中,晚年丁玲动情地回顾了自己离开故乡后六十年的道路,并再次确认了自己的生命与人民紧密相依的信念:“人民鼓舞我,抚慰我,启发我,鞭策我,在我的心上埋下了一颗火种,时时照亮我前进的路。”这句话正是她所走过的人民道路的真实写照,即使在最坎坷的动荡年代也未曾动摇。丁玲站在人民的世界里,孜孜不倦地推进着人民文学事业的发展,这也是她不竭的创作动力和顽强生命意志的真正来源。
作为20世纪的著名作家,丁玲的各类选集与文集繁多,本套精选集在文本原貌整理、篇目选择、编排方式等方面表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与大多直接录自全集或文集的丁玲文选不同,精选集以2001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2卷本《丁玲全集》为底本,为每篇作品标注了尽可能准确的初版信息,并参考作品初刊版本进行了颇为细致的编校,以脚注形式呈现文本的重要修改。在系统梳理丁玲创作脉络的基础上,既注重文献原貌和历史变迁,为专业研究者提供参考;又注重作品的可读性和文学性,可成为文学爱好者和普通读者了解丁玲的极佳读物。
精选集中的作品基本按照写作或发表时间排序,同时兼顾作品主题,其中的编选视角和眼光一定程度上提示着丁玲研究的新动向。在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作外,这套精选集也重视一些以往不大受到关注的作品,这一特点尤其体现在散文卷与文论卷中。可以说,除了小说家丁玲,精选集启发我们关注丁玲作为散文家、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的面向。丁玲文学中还有更为丰富的文类、文本等待进一步阐发,也期待着更为新颖有效的研究范式重新确立,这些均构成未来丁玲研究的重要生长点。
精选集收入的丁玲作品兼具文学性、思想性与历史性,这也是从丁玲文学出发重访20世纪中国的依据之一。三位编选者在序言中均涉及的一个话题,即丁玲人与文的统一性,“文学与人的相互成就”,“她的生命史就是一部文学史”。这不仅意味着作家个人的生活、思想与写作是统一的,更意味着丁玲用文学诠释了一位人民作家所理解并为之忠诚实践的文化事业与人民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结。丁玲的人生道路与历史变动同频共振,她的生命历程与文学实践作为一扇窗口,呈现出了20世纪中国广阔而丰富的革命历史经验。在这一意义上,重访丁玲走过的文学道路,既是总结其文学与思想成就的方法,也是立足新时代汲取20世纪革命经验的契机。
在美国记者海伦·斯诺的眼中,走在时代前列的丁玲,身上有着无可约束的能量,可以胜任任何困难的工作。丁玲的生命活力、明朗人格,她的忠实与持守、固执与真诚,对时代敏锐的感受和大胆务实的作风,时时跃然纸上。丁玲文学和她的精神气质体现的是20世纪革命中国的内在气象。让这种气象接通当下,使读者透过丁玲的文学体会这种人格魅力和精神感召,进而思考新时代文艺的人民道路,正是《丁玲作品精选集》在今天出版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