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小说《故土》
■张长春
在我读过的小说里,印象最深的是苏叔阳的《故土》。
这部长篇小说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它以北京新华医院改革为背景,描写了一群知识分子的生活和不同境遇,赞颂了人性之美、爱情之美,展现了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矛盾的纷繁复杂和人民群众对改革的向往和对正义的追求。
1984年,我在军区教导大队学习。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收音机里听到著名朗诵艺术家张家声播讲的这部书。第一次听到,我就被深深吸引。但由于学习生活紧张,我听得断断续续,很是遗憾。等到休息日,我立即赶到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如饥似渴地一口气读完。
第二年,我当上排长,带着全排在外出公差。年底回到营区时,连长告诉我,部队要精简,连队要移防到千里之外与另一个单位合并。现在最重要的是管好所属人员,把好安全关。那时,我们驻扎在山沟施工。因为整编,工程作业已经停了。白天,我们进行队列训练。到了晚上,连队让各排组织集体活动。
搞过整编教育、纪律教育后,大家渐渐没有多少话可说。连队文化资源稀缺,没有图书室。每班订有一份报纸,但送得很不及时。接连两个晚上,我都组织战士们唱歌。大家拿着抄歌本,把本子上的歌曲唱了个遍。一开始,战士们还很有兴趣,慢慢地就觉得很是乏味。我挖空心思想着组织点什么活动能提起战士的兴趣。
一天晩饭后,我收到了高中同学的来信。他回忆起学生时代老师给我们读长篇小说《第二次握手》的情景。那时,复刊不久的《中国青年报》连载这部作品。晚自习前读报听小说的30分钟,给我们留下了美好回忆。
看完同学的信,我感到豁然开朗,立即拆开已经打包好的行李,找出曾让我如痴如醉的小说《故土》,自信而又兴奋地通知全排集合。
我先对这部书作了介绍,然后就从第一章开始,一字一句地读了起来。战士们坐在小马扎上,从他们挺直的腰板、瞪大的眼睛中,我知道他们有了兴趣,我也读得别有兴致。那个年代,战士的文化水平不高。有的词语、段落,我边读边讲。大家听得出神,时间也流逝很快。到了接近熄灯的时候,许多战友仍然兴味不减,一次又一次请求我再读一会儿。
从第二天开始,我让班长、副班长及文化程度高的战士轮流朗读。无论是谁读,都特别认真。有时虽然读得不够流畅,但听者并不挑剔,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兴致。有一次,一位班长将小说中的人物名字叶倩如读成了叶青如,另一个班长开玩笑说,你是不是把美“人”藏起来了。读错的班长觉得很难为情,第二天找到我,说真不好意思,这个“倩”字我一辈子也不会忘了。说完,他把小说要了过去,想提前预习,防止晚上为大家朗读时再闹出笑话。
这部小说故事生动,许多话语蕴含着生活的道理、人生的哲理,战士们很喜欢,每每读到诙谐幽默之处还会引起大家的笑声。战士们随着书中人物的出场和命运的改变时而高兴、时而叹息、时而悲切,甚至不由自主发出感慨。那段时间,晚饭后听书成了大家最关注的事。有的战士从餐厅回来的路上就问我,几点钟接着读。一部小说竟有这么大的凝聚力、感染力,着实超出了我的预想。移防前,那部小说虽然读完了,但在移防的列车上,大家仍在传看。有的战士还将书中令自己有所触动的话抄在笔记本上,一遍一遍回味。
读小说的效应还不止于此。部队到达新的驻地后开始搞教育和培训,有的战士讨论发言时,对小说主人公白天明高尚的品德、真诚的态度、高超的医术大加赞赏。他也因此将白天明树为心中的榜样,这就是潜移默化的力量。小说中有一个叫孙大勇的人物很有个性,心地善良、头脑灵活,却管不住自己,调换了多个科室都不招人待见。后来,他经过院领导的教育感化,脱胎换骨,干出了成绩,也享受到爱情的甜蜜。一次排务会上,几名班长、副班长谈到院领导对孙大勇的教育及孙大勇的转化这个话题,很是兴奋,大家轮番抢过话头滔滔不绝,从对带兵的启示到管理方法,个个都有自己的见解。我原本以为大家听《故土》朗读只是听个热闹,没想到居然悟出这么多工作上的门道。
此外,《故土》中讲述的不少爱情故事,也帮助战士收获了自己的爱情。有一个河北籍的战士,记性特别好。回家相亲时,他绘声绘色地把小说中的故事讲给女朋友听,这让姑娘对心上的兵哥哥平添了几分爱慕。姑娘的父亲是小学教师,也夸奖部队这个大学校就是能培养人。从此,这个战士便爱上了读书。
看到战士们的读书兴趣被点燃了,我便隔三差五用自己的工资买一些书与大家分享,也有战士利用外出的机会买自己喜欢的书来读。读书,使大家的情感更贴近,交流话题更广泛,更多了生活上的互帮互助,部队的教育管理层次也得到很大提升。第二年,我们排荣立集体三等功,我个人被表彰为全团干部标兵,也立了个人三等功。在经验交流会上,我分享了带着全排读小说的故事。团领导说,这就是知识的力量。在后来的工作中,我总结了不少文化育人、知识带兵的经验。现在想来,带着战士读《故土》真的让我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