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过月亮河》,裘山山著,希望出版社,2023年
裘山山《游过月亮河》:
在治愈与成长中相互照亮
■李朝全
裘山山的长篇新作《游过月亮河》是一部题材新颖的儿童小说,关注的是英雄身后事,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在抗击大洪水的过程中,战士郑直为了救人牺牲,村支书陈书记和小学教师宋老师也在洪水里为救村民而牺牲。他们都是抗洪救灾的英雄,但作者没有直接描写英雄事迹,而注重描写英雄身后留下的“遗产”——郑直的孤父郑连根和陈书记、宋老师的孤儿“光伢子”陈曦光的遭遇与处境。从这样一个角度来刻画英雄是很特别的,尤其是写到这些英雄留下的孤独亲人,写到政府、军队、战友、乡亲对他们的体恤关照,让人读来备觉温暖。
以汪主任为代表的村干部,以军事记者李旌为代表的军队战友,都很关爱光伢子。几经周折,退伍军人、英雄父亲郑连根收养了光伢子。郑连根的妻子很早就去世了,独生子又因救人而牺牲,部队对他的安置很人性化,不是简单地给抚恤金和一些物质的帮助,而是兼顾其精神上的需求。考虑到该如何抚平、慰藉老兵的丧子之痛,部队把郑连根安置在驻地附近,让他能够随时去看望埋在墓地里的儿子。同时,在征得彼此同意之后,把小孩光伢子送去给他作伴,试图用这样一种方式帮助他从悲痛里走出来。
小说塑造英雄,更多采用的是侧面描写。譬如记者李旌用镜头记录下了郑直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一手划水一手推着木盆救下了光伢子,拍下了一张英雄临终壮举的珍贵照片。此外,这本小说很重要的一个主题是“拯救”与“治愈”。对光伢子而言,洪水之后他因骤失父母,患上了应激性自闭症式的心理障碍,不说话、害怕水、不敢学游泳,必须抓着木盆才能入睡等,这些细节描写都很真实。如何去拯救和治愈这个孩子,帮助他从心理障碍里走出来,又该如何帮助郑老伯从丧子之痛中走出来,这些都是作品需要解决的问题。作者通过构建一老一少组成的命运共同体,让他们彼此携手相扶、命运与共、守望互助,通过相互的陪伴、关爱、教养——用作者的说法就是“用大爱相互照亮”,既治好了孩子的心理障碍,也疗愈了老人的丧子之痛。由此可知,这本书里的大爱主题,更多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观念的社会关爱、关注,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扶、守望互助。
书中还有关于孩子的成长的主题。作品聚焦一个6岁的孩子如何跨越苦难,逐渐懂得感恩回报,好好生活下去的成长过程。通过郑老伯一步步的讲述,光伢子慢慢懂得正是埋在石碑下的解放军叔叔救了他。随后,作者设置了光伢子在石碑后面埋下熟鸡蛋和糖果的细节,因为“石碑叔叔”救了他的命,这个懵懂的孩子开始懂得感恩,不断用最儿童的方式来回报自己的恩人。
生命教育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主题。一个6岁的孩子还不能理解父母离世是什么意思,当光伢子问及“永远有多远”这样一个问题时,郑老伯告诉他,永远就是没有尽头,他的父母就像他奶奶一样变成星星在天上看着他。这种讲解适合儿童心理,实际上是在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特别是死亡教育,从而让孩子能够逐渐渡过人生难关,克服心理障碍,走出人生低谷。这样一个成长过程正如“游过月亮河”的主题意象一样,孩子游过了苦难和障碍,如同跨过了人生的一道坎。
此外,作者在作品的构思方面也颇为巧妙。触动裘山山创作的就是一张令人感动落泪的照片——1998年抗洪中有一个孩子坐在木盆里,战士在后面推着木盆。裘山山自觉地把自己的姿态放低,不是高高在上俯视小孩怎么生活,而是蹲下身来观察他们,看他们怎么说话、怎么行动。作品的许多描写都富于童心童趣,比如,光伢子学母亲说话:“我长这么大也没见过这么大的水”——这就是六岁儿童的语言;又如,他对郑老伯真实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我觉得你长得有点老”——显示出了儿童的天真无邪;故事最后,光伢子对郑老伯脱口喊出的不是“爸爸”,而是“爷爷”,这样的描写既出人意料更水到渠成,作家在构思上已然作了通盘的考虑。
作品里写到小狗“弯弯”跟小孩挤睡一张床,最后把小孩从床上挤下地去;写到光伢子对解放军的崇拜,偷偷取出郑老伯藏着的解放军儿子的军装穿在自己身上,结果被狠狠地教训了一顿;写到一老一小在家里开班务会,相互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类似这些情节都非常贴近儿童心理,也符合孩子的生活方式。
作者很擅长运用意象,木盆就像光伢子的拐棍,他一直克服不了心理的障碍,睡觉时都得抓着木盆,到后来他终于能够摆脱木盆,丢掉了这个拐棍,走出了心理阴影。月亮河是一条美丽的河,同时也是一条灾难之河,就像人生的一道坎,最后光伢子终于游过了月亮河,这也是一种象征隐喻的描写。小狗弯弯则是一个具有人性化、人格化的在场者、见证者和参与者。这些意象恰到好处的运用,也是作家的匠心之处。
作品的整体构思也颇为用心。譬如开篇结尾、行文过程中都特别注意相互呼应。开篇描写的是一个梦,故事从光伢子的噩梦开始,他在梦里面哭了起来;结尾也是一个梦,但是一个美丽的梦,光伢子在梦里笑出声来。开篇光伢子梦见自己变成了一条小鱼,最后的梦里他也是变成一条鱼,并且游过了月亮河。前后铺垫、首尾呼应。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原创性很强、可读性和感染力俱佳的优秀的儿童小说。
(作者系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