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深度》,金冲及、李怀印等著,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2024年8月,58.00元
看清历史变革的底层逻辑
■王久高
历史的选择是如何做出的? 在众多复杂的历史构成中,是什么在决定历史前进的方向?
面对上述问题,由金冲及、李怀印等历史名家撰写的《历史的深度》一书给出了答案。那就是:面对历史,我们往往需要借助多元视角,才能获得真正深刻的见解。
本书带领读者重走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通过回顾重大历史事件和影响历史进程的深层因素,帮助读者打破思维定势,以更广阔的视野看待历史,提升读者的读史境界,让读者对历史的发展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提升阅读历史的境界。
要知道,历史选择的逻辑从不简单,影响一个国家历史进程的因素也从不单纯,其中既有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有国际外部因素的多重影响;在一些历史发展的关头,不仅存在军事力量的硬性比拼,还要看领袖、精英的判断与选择,更不能忽视社会大众的情绪和吁求……
回到有“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之称的中国近代史,其发展过程和影响,深刻影响了中国此后的命运与前途。但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和片面,想要获得一个整全的、有说服力的历史认知并非易事。
比如,很多人都认为清朝的衰落和转型失败是源于保守和腐败,但这样的结论显然过于笼统,甚至也并不准确。学者李怀印在《晚清国家转型的路径与成败》一文中提出了“三重均衡态”的说法,即地缘格局(一个国家相对于周边其他国家所具有的实力以及由此所建构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财政构造(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与支出的构成及相互关系)、政治认同(关键在于一个国家的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配关系或权力集中程度)之间的动态平衡。“这种均衡态既推动清朝走向盛世,同时也构成陷阱,阻碍清朝国家能力的提升。……嘉道以后清朝国力衰退的根本原因,在于其18世纪中叶即已全面形成的均衡陷阱。而同光时期三重均衡态的再现和丧失,既给晚清国家转型的努力带来部分成功,使其得以维持在盛世时期业已奠定的疆域格局,开启向主权国家的过渡过程,同时也导致清季十年国家转型的失败和清朝的最终覆亡。”
再比如,我们都知道马克思主义在上个世纪初进入中国,但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对中国是什么看法呢?著名党史专家李忠杰在《马克思、恩格斯怎样看待中国文明》一文中写到:“马克思、恩格斯研究考察任何社会,总是首先着眼于它的物质生活方式、它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它的社会的经济结构。对中国的考察也不例外。如果说,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古代文明给予了高度评价的话,那么,他们对中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却没有给予赞扬。虽然他们在道义上对中国人民在近代遭遇的命运抱有深切的同情,但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上,对中国延续上千年的经济、社会结构及政治制度,却持严肃和冷峻的批判态度。”这篇文章让我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此外,本书的事件主题还涉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遵义会议、七七事变等重大历史时期时的社会情况。通过抓住这些历史的节点,《历史的深度》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民族家国危亡时刻以及历史当中个体的重要性出发,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呈现出一副立体图景,将政治、经济、军事的三角关系,民众与精英的上下互动,关键时刻的关键抉择,以及个人作为历史创造者的特殊身份等核心主题,在进行理性分析与感性展示的同时,让我们真正看清历史变革的底层逻辑。
值得一提的是,《历史的深度》的作者阵容非常强大,有中国近代史和中共党史研究的权威专家金冲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历史学博士、海外中国研究的重要学者李怀印等重磅学者,这些作者跨越时空的界限,将各自独特的视角和见解汇聚一堂,既百花齐放,又入木三分,读起来经常让人忍不住击节赞叹。
回到本文最开始的问题,是什么在决定历史前进的方向? 我想《历史的深度》试图在告诉读者,历史确实不简单,历史置身于一套多维立体的历史框架之中,只有真正认识到这一点,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可能真正迈过读懂历史的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