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刻画“孤勇者”的历史风骨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刘金祥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4-07-17 08:35:24

刻画“孤勇者”的历史风骨

■刘金祥

在浪飞涛涌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杰出人物以其思想和行为,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性人物。作为“轰轰烈烈为国流血的大豪杰”,作为一个在风雨飘摇中孤勇吟唱的英雄,谭嗣同无疑值得后世大书特写。作家彭晓玲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谭嗣同》(山东文艺出版社),既是对谭嗣同生命历程的书写,也饱含作者对谭嗣同的真诚致敬。

长篇历史小说《谭嗣同》以史实为素材和基础,在写法上虚构与非虚构相结合,细密再现谭嗣同的人生历程。作者以清晰的历时性结构对谭嗣同生命历程的重要节点做了详尽陈述,试图引导读者回到真实的历史现场、还原历史细节。

历史情节和生活细节是历史小说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们共同承担着再现历史环境和刻画历史人物的艺术功能:历史情节使历史小说站立成形,生活细节则使历史小说摇曳多姿;历史情节给人以概括的印象,生活细节则给人以生动的形象。作品以丰富的历史情节和绵密的生活细节,让读者遇见了更加真实、更加丰满、更加鲜活的谭嗣同。作者在作品中以貌似平和雅致实则刚劲有力的叙述,着意摹写的是谭嗣同寻常生活中鲜为人知的一面。虽然这种写法是中国传统世情小说的叙事模式,但其中对历史情节和生活细节的捕捉与呈现,给读者留下了众多追忆线索和遐想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作者的叙述策略和审美追求。

整部小说分为“萌动”“觉醒”和“怒放”三个主题,每个主题都有重要事件和人物作为故事基础。虽然故事情节繁密琐细,各种人物关系盘根错节,但总体脉络按照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向前推演。作品中的谭嗣同,无论是在浏阳河边漫步思索,还是在长沙街头奔走宣告;无论是在武汉官邸建言献策,还是在南京居家撰写《仁学》;无论是竭尽心力推动创办时务学堂、创办《湘报》,还是苦心极力创建南学会,“为一邑开风气,即为天下开风气”,所有这一切都为谭嗣同成为维新志士做了逻辑铺垫,也表明谭嗣同为了开启民智、救国救民而焚膏继晷、殚精竭虑,更印证了谭嗣同是当时优秀知识分子中的一个卓越代表。

历史前行的坚定脚步更多时候是合力作用的结果,单纯依靠个人的努力可能改变不了总体趋势,但个人顺应时势的初衷和扭转时局的誓愿,无疑会熏染和影响身边志同道合的人,引导和带动他们与自己勠力同心、同向而行。小说中人物众多,且多为时代风云人物,无论他们在这出历史活剧中扮演何种角色,他们的言行和命运都与谭嗣同倡导和践行的维新变法紧密联系在一起。整部作品以谭嗣同为主角,以谭嗣同的思想演进和心路历程为主线,但与此同时,作品还以张之洞、盛宣怀、黄遵宪等人物的活动轨迹,以及康有为、梁启超、唐才常、陈宝箴等人物的精神历程为辅线,详实摹绘了晚清洋务派和改良派的人物群像。作品中一条主线与两条辅线相互交织递进、彼此映衬呼应,这种结构充分展现了时代背景,彰显了谭嗣同极具魅力的风骨与人格,体现了长篇历史小说的文体优势。

长篇历史小说兼容历史性和文学性。作品试图客观还原谭嗣同的心路历程,真实描写他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关系,在写实的基础上,还营造典型环境氛围,凸显人物个性风貌,昭示具有理性批判精神的道德主题。作品正是通过对谭嗣同才气、骨气、豪气的细致描摹,既折射出彼时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和饱受欺凌的民族命运,又映衬出谭嗣同“横刀笑天、肝胆昆仑”的精忠赤诚和满腔热血。

《谭嗣同》告诉我们,为了民族兴盛、国家强大而英勇就义,为了苍生幸福、百姓安康而慨然赴死,是一种生命的至高境界。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无论如何都不应缺少心忧天下、为民请命的仁人志士。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走到今天,也是包括谭嗣同等无数“孤勇者”胸怀家国、勇猛精进的结果。他们的精神气节将会有更多的人认识和继承,激励着无数国人不断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