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儿童文学作家舒辉波:为小孩子写大文学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舒辉波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4-05-31 14:34:41

▲《听见光》:舒辉波著;晨光出版社出版。

为小孩子写大文学

■舒辉波

人们常说,儿童文学是文学的本源和初心。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晚年几乎完全失明,反复阅读、不断回想的反而是童年时读到的《天方夜谭》和吉卜林童话。他深感儿童文学简洁而丰富的魅力对读者影响深远,由衷赞叹:“一切伟大的文学最终都将趋向儿童文学。”

作为人之初的文学,儿童文学并非天马行空,而是需要考虑孩子的身体和心智发育,符合他们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儿童”和“文学”,有时是一分为二的。一方面,写作时如果总是“俯就”,肯定不利于孩子长大;另一方面,如果作家一味强调太过自我的探求和表达,又会影响儿童读者的接受。在这对犹如跷跷板的矛盾间,作家既要学会使用他的生命体验和写作经验,又要学会舍弃这些经验,像孩子一样仅凭热爱与好奇去寻找、去探求。在我看来,这对矛盾统一,也正是儿童文学的魅力所在。

作为儿童文学作家,我对这个矛盾的回答,就是“为小孩子写大文学”。“为小孩子”是要求我们写作时心中要有特定的读者,要考虑到孩子的接受程度,但我们的目的是要“写大文学”——写出那些指向经典并且能够影响生命成长,包含了真诚的生命体验和人类智慧的文学佳作。细数儿童文学史上代代相传的经典名作,莫不如是。

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认为自己年轻的时候没有读懂安徒生,后来用了10年时间来读安徒生的童话,他从童话里发现作家“强烈的孤独”,并真诚赞美他“远比我伟大”。无论是《丑小鸭》还是《海的女儿》,故事背后都包含着安徒生的失落与孤独,奋斗与热爱——正是这既属于安徒生、又属于全人类的普遍情感打动了一代代读者。

▲《小王子》:圣埃克絮佩里著;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法国作家圣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也是孩子们爱不释手的童话。温暖的故事、隽永的真理、犀利的批判,让他们沉浸在一个童真却并不虚假的世界里。通过阅读《小王子》,孩子们知道了“重要的东西是眼睛看不见的”,知道了该如何真正认识一个人——“我应该根据她的行动,而不是根据她的话判断她。”

▲《失落的一角》:谢尔·希尔弗斯坦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美国作家谢尔·希尔弗斯坦的《失落的一角》是一本图画书,幼儿园的小朋友也能读懂。故事的主角是缺了一角的圆,那一角刚好变成了嘴巴,于是它唱着歌寻找自己失落的一角:有的太小;有的太大;有的它没有握紧,掉了;有的它太在乎握得太紧,又碎了……当他终于找到那一角、变成完整的圆,却发现自己已经无法开口唱歌……孩子们从头笑到尾,大人们却陷入深思:圆满和失落之间、获得和失去之间,到底该选择怎样的人生呢?记得有一年,我在图书馆讲完《失落的一角》后,一位老人热泪盈眶,说她从这个故事里听到了自己的人生。没错,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总可以让读者照见自己、生发共鸣。

知易行难,我们该如何“为小孩子写大文学”呢?我想,作家首先要从真诚开始,即不要因为读者对象是儿童,而刻意“蹲下”、刻意“童腔童调”。没有真,也就谈不上善和美。其次,要充分地相信我们的孩子,他们对于真正优秀的人类文学作品,不单凭借认知,还能凭借心灵和情感来接受和理解。文学的丰富和复杂犹如钻石的不同切面,各有不同光芒,孩子自能从他可以理解的层面来阅读,从中获取生命成长的光照和养分。

我最近出版的儿童纪实文学《听见光》,就是以青年盲人小提琴家张哲源为原型的非虚构作品。他用心灵看到广阔的世界,用耳朵听见生命的光,把他感受到的这个充满情感而丰富多彩的世界,通过琴声讲得深刻而贴切,他亮相国际舞台、远赴海外深造……这不单是一个盲人如何克服种种不可能学琴成长、展现生命奇迹的励志故事,更闪烁着一个平凡生命在与他人、世界、时代和自我命运的相处中散发的人性光辉。

借由创作,我希望能够不断靠近自己心目中的“大文学”——它们不仅仅像镜子,让孩子们正衣冠、见自我,更像生命中的灯火,让他们在今后的人生路上倍觉温暖与明亮,让他们既有向前的理想和方向,也有向上的勇气和力量。

(作者为儿童文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