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奔着问题去,为着问题来:练好调查研究基本功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刘奇山 责任编辑:孙智英
2023-10-21 07:30:07

练好调查研究基本功

■刘奇山

1942年,作家萧平写过一篇《为解决困难问题而来的——陕甘宁边区农村报告之一》(见《解放区短篇创作选》,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文中详细描述了其目睹一名高姓助理员到农村开展调查研究的过程。作品中,高助理员在农村了解情况前后的变化,对我们如何开展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启示意义。

奔着问题去,为着问题来。文中介绍,区上组织干部骨干成立一个“实习团”分头下农村,任务是为群众解决困难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是要先发现问题,深入群众了解情况便成为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就讨论这个,看谁有困难问题,咱们大家讨论。”高助理员没有深入群众了解情况,就计划直接开会讨论群众的问题。萧平提议:“最好在会前和他们拉一拉,有的人满肚皮的心事在会上说不出来。”有时候,非正式谈话的了解情况比会议了解情况效果更好。听了这个提议,高助理员决定先找群众单独聊一聊。

“咱们庄上最近发生过什么问题?”高助理员随机揪住一位叫张海福的大哥,也没询问张海福是否了解“实习团”的目的,便开门见山直接问问题。找群众个别了解情况是一门艺术,直来直去的问答式谈话效果往往不佳。张大哥回答没看见问题。高助理员追问:“听见的也行。”“也没听见什么。”张大哥于是推荐他找村长问一问。高助理员坚持要向张大哥了解情况,让他说说自己有啥困难问题。张大哥说自己活得好好的,没啥困难问题。高助理员便提醒张大哥,比如缺吃少穿、谁欺负了谁、文化、劳动、婚姻……张大哥以自己年龄45、婚姻没困难调侃了一番高助理员:“助理员,你今年多大了?家里几个小子?”张大哥接连几个反问把问题又引向了高助理员,而且问到了其伤心处。如此一来,角色进行了逆转互换。高助理员本可以和张大哥拉家常,却成了尬聊,什么问题也没问出来。

高助理员的问题表面看是谈话方式、方法不科学,实则是工作作风不扎实,也是态度上有问题。与群众交往是一门艺术,了解情况不是口袋装西瓜——直出直入。问题不是问出来的,是设身处地促膝谈心谈出来的。直来直去的问答,群众从心理上并不认同,不会掏心窝子说话,还可能会答非所问。

个别谈话结果不理想,高助理员就借助村长开群众会。他向大家说明这次开会的意义后,就征求大家的意见:“有什么困难问题尽量提出来,咱们大家讨论,大家要怎么办就怎么办。”结果热闹的会场突然沉默了。村长着急了,催大家摆困难。群众你催我、我催你,都不好意思说。最终,一个叫王大福的村民说了一条困难:两口子闹离婚吵了架,婆姨回娘家20多天不回来,让解决解决。“哪天跑的?二十多天了?你提出来过没有?”“为啥不早向乡长、指导员提出?要是没有人下来怎价(陕北方言,意为“怎么办”)?!”在高助理员很严肃的追问下,王大福连忙解释:“那……解下(陕北方言,意为“放下”)不提,咱以为是家务事……”随后大家又都沉默了。会议无果而终。

与群众交往,不能搞颐指气使的说教。会上,高助理员的问题还是工作作风不扎实,几个问题问得很不合时宜,也关上了群众说话的闸门。经过萧平的提醒,高助理员进行了反思。第二天,高助理员借助村青救干事会在群众面前进行了深刻检讨。一是表明这次下来主要是给大家解决困难问题,有问题大家尽管反映,无问题也不会强迫。二是诚恳进行了自我批评,并真诚欢迎群众对其提批评意见。俗话说:“真心换真心,玛瑙兑黄金。”王大福拉着高助理员的手说,一点也不埋怨他。张海福大哥急着插话反映他家三垧地的问题。又一个青年农民要与高助理员讨论几个疑惑问题。高助理员抖动着胡子,脸上像开了花:“咱们都是自己人,自己人是什么话都可以说的……”会场热闹了起来。

虚心向群众请教问题、了解情况,是开展调查研究的基本功。党员干部要端正调查研究的根本态度,甘当“小学生”,提高与群众交往的能力,和群众真正打成一片,与群众坐到一条板凳上了解情况。群众和你没了隔阂,有困难问题就不会藏着掖着。高助理员向群众调查问题的前后变化及取得的不同效果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