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度去从君用
■李仲
“金针度去从君用,未把鸳鸯绣与人”,是出自徐光启(1562年-1633年)《〈几何原本〉杂议》中的两句话,意思是说,把针线交给学生并告诉它们的用法,而不是帮学生绣好鸳鸯。这两句话后来总是被许多人援引,用来说明学习方法(金针)与具体知识(鸳鸯)的辩证关系。比喻形象生动,由此分析徐光启的为学之道也十分恰当。
徐光启是明朝的一位官员,更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把富国强兵作为毕生目标。在《辨学章疏》中,他提出“苟利于国,远近何论焉”,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并为我所用,并在诸多实用科学领域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走在了那个时代的前列。正是由于他的这种开明、先进的思想理念,他得到了后人的尊重。现在上海的光启路、光启公园都源于对他的纪念,“徐家汇”的得名也和他有关。
晚年的徐光启在《历书总目表》中提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这一思想是他读书之道的总结与升华。狭义上,“翻译”是将西方先进科学文化书籍译成中文以教育国人。因此,他向外国传教士利玛窦等人学习西方科学理论知识,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还有其他一些书籍。广义上,“翻译”是学习一切先进的科学实用知识。在西方天文学、数学、物理学、舆地学、医药学、农学、水利、军事技术等方面,徐光启均有深入学习并多有建树。
“会通”,融会贯通之意,即指对“翻译”之作要“领会”其科学原理,也指不能全盘西化而要中西“融合”与“并蓄”。因此,在农业上,他亲自试验水利灌溉、积肥施肥,引种推广国外的农作物;在军事上,他参与购买和仿造西洋大炮,以西方技术建造炮台。他撰写了不少农业水利和军事方面的著述,提出了著名的“度数旁通十事”,即数学与天文气象、水利、音律乐器、军事、财政会计、建筑、机械、测绘、医药和计时有着密切关系,要做到融会贯通,同时强调数学作为基础科学的重要价值。
“超胜”是指超越前人,超越西人,不能墨守成规,这是徐光启的最高追求。他利用《几何原本》中的原理,对中国古代的勾股术进行了严谨的论证,写成《勾股义》。而在《崇祯历书》的编写中,他更是实现了“超胜”。基于对天文知识的学习及对西法的了解,他对编写历书有深刻的理解和不凡的远见。他在《奉旨恭进历书疏》中写道:“《大统》既不能自异于前,西法又未能必为我用,亦犹二百年来分科推步而已……故可为二三百年不易之法,又可为二三百年后测审差数因而更改之法。又可令后人循习晓畅,因而求进,当复更胜于今也。”在编写过程中,理论与数据均为修历之关键,徐光启不仅“融西人精算入大统之型模”,还通过制造天文仪器来测量实际数据,进行科学验证。《崇祯历书》计46种,137卷。它的问世,标志着我国传统天文学开始走上世界近代天文学发展的轨道。
“翻译-会通-超胜”呈现的是徐光启读书做学问的三个阶段。从掌握未知科学文化的内涵,到进行消化吸收,直至最后形成为我所用的先进科学文化,这一科学思想的成功实践,不仅给大明朝及后世带来了实用的科学技术,更是引入了民族自新、自强的火种。虽然这一火种并没能引发熊熊烈火,但历史深处的这一丝光亮,仍会给今天的我们以深刻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