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我这样的机器》:未来人工智能下人类的困境

来源:天津日报 作者:周小进 责任编辑:马嘉隆
2020-08-26 14:22:20

《我这样的机器》,【英】伊恩·麦克尤恩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

一切好的作品,多少都应该是关于人性的,否则也不可能跨越时空,拨动我们的心弦。同样,一切美好而有意义的生活,都应该是经过反思的,都应该有人性层面的体验和领悟。所以“译后”“疫后”,我想可以从人性和人类命运的角度,“记”一下我的感受。

人类对于自身的定位,一直充满着矛盾。有时候我们是“宇宙的精灵、万物的灵长”,有时候又是地球上最邪恶、最凶残、最具破坏力的物种,最终会在疯狂中把自己也折腾完蛋。群体如此,个体亦然。

主张人性恶的荀子说,“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那么,人的“性”是什么呢?我们的肉体吗?这本书里的亚当和夏娃们除了眼睛有些异常之外,身体和我们无异,还比我们更灵敏、更强壮、更耐久。不在肉体,那么“人性”在于我们的知识吗?也不尽然。麦克尤恩笔下的机器人对知识充满好奇,连晚上休息时都在知识的海洋中兴致勃勃地遨游,运用知识的能力也远远超出人类。

也许是对于美的追求和感悟?很遗憾,麦克尤恩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亚当对于美有着人类不及的热忱。他迫切地欣赏着人类文明所传承下来的所有艺术作品,迫不及待地找主人公讨论、分享,还孜孜不倦地创作俳句。他与浸淫文学多年的老作家畅谈莎士比亚的那一幕,简直就是对蝇营狗苟的我们的嘲讽──人类最伟大的艺术作品、最深刻的思想成果、最丰富的“美”的世界,我们自己置若罔闻,机器人却甘之如饴。

那么,是“爱”的能力吗?亚当是具备爱的能力的,他对米兰达的爱不是冲动,也不是程序中预设的参数,他的爱有节制、有原则,理性、无私而热烈。在麦克尤恩笔下,亚当甚至还具备了博爱的能力,对一个陌生的孩子也能表现出体贴的柔情。在茫茫人海中遇到另一个行将毁灭的同类,他流露出了深刻的怜惜和无奈。疫情中,我们目睹了很多人遭遇不幸,对于同类的离去,我们曾像亚当这样有过深入肺腑的刻骨体验吗?也曾因此摆脱个人利益的桎梏而去对所有同类的命运进行反思吗?

小说中亚当最后的艰难抉择,更是对人类的讽刺。他对米兰达的爱和对公平正义的坚持,都是发自内心的,面对这样的道德困境,能以近乎自我毁灭的代价和勇气作出符合自己原则的决定,人类中恐怕也只有大圣大贤才能做到吧。

肉体、知识、美、爱、理性、道德勇气──究竟哪些才是人性的要件?亚当在各个方面都超出人类,那么他是理想人的化身吗?还是未来即将替代我们的某种更优秀人类的早期原型?小说中的主人公和现实中的我们一样,世俗、狭隘、充满偏见,未来又将何去何从呢?

个体生命的价值是什么?我们该如何有意义地度过这一生?定义我们生命的,值得我们去毕生追求的,是书中亚当所体现的那些品格和价值吗?是肉体的延续、知识的拓展、对美和爱的追求、对道德原则的坚持?人类在改造自然、存续物种的过程中,犯过很多错误,也因为自己的无知和狂妄付出过代价,正如书中犯下无数错误的主人公。难道亚当优于我们之处,恰恰是我们的定义性特征?(周小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