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里约热内卢峰会,把“消除饥饿贫困”作为首要议题。习近平主席出席会议并发表题为《建设一个共同发展的公正世界》的重要讲话。“我先后在中国的村、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是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我立志要办成的一件大事。”习近平主席结合亲身经历,生动讲述中国脱贫故事,深刻阐释中国成功之道,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中国可以成功,其他发展中国家同样可以成功。这是中国成功打赢脱贫攻 坚战的世界意义。”扶贫,这件习近平主席立志要办成的大事,不仅在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上取得了伟大历史性成就,更为世界创造了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份成就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新华社推出系列评论,从以人民为中心(People-Centered)的发展理念、一张蓝图绘到底(Persistent Efforts)的奋斗精神、在发展中减贫(Progress-Driven)的实践路径、在促进共同富裕中扶贫(Prosperity for All)的行动导向、促进国际减贫合作的世界胸怀(Partnerships for Development)等五个维度,解码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世界意义,展现中国减贫成就在世界各国特别是全球南方国家引起的广泛共鸣和热烈回响。
以人民为中心,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贫困问题与人类社会相伴而生。贫困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事关人权、安全、和平与社会公平正义,具有经济政治双重属性,消除贫困是国家对其人民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对待贫困问题的态度,反映执政党对待人民的态度,体现其核心政治主张。中国之所以能够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和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政治决心。
让全体人民过上好日子,是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团结带领人民与贫困作斗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采取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推进脱贫攻坚,努力让贫困群众有更多的收入、更好的教育、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更好的居住条件。
世界繁荣稳定不可能建立在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基础之上。贫困问题的成因并非只在经济方面,更深层根源在于制度性分配不公。中国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减贫理念,坚持从整体、全局、根本上理解、认识和开展反贫困斗争,坚持以人民整体利益为基本取向,在共促发展、共享发展中增进人民福祉,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是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给世界带来的重要启示。
一张蓝图绘到底
从带动梁家河村民修建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到领导福建宁德探索“弱鸟先飞”,再到指挥全国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战,带领人民摆脱贫困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为民服务、为民奋斗的一件大事。在脱贫攻坚伟大决战中,习近平总书记以宽广历史视野和深厚人民情怀,勇担使命,掌舵领航,挂帅出征,先后7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带领着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扶贫,从党的领袖到广大党员干部,上下同心,尽锐出战,一张蓝图绘到底,集中力量办大事。
从帮助穷苦人翻身得解放到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从实施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开发,到开展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锚定一个目标,一茬接着一茬干,以“滴水穿石、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韧性、恒心和奋斗精神”与贫困作斗争。
中国减贫实践表明,实现减贫目标,领导人的情怀、意志和决心至关重要,执政党和国家担负起对人民的责任、发挥主导作用、汇聚各方力量至关重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坚持在经济发展中扶贫
中国经济总量不断跃升,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既对减贫形成了强大的带动效应,也为大规模扶贫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有力保障。“坚持精准扶贫”“坚持在经济发展中扶贫”“坚持在促进当地特色产业发展中扶贫”“坚持在促进共同富裕中扶贫”——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里约热内卢峰会上,习近平主席与世界分享中国反贫困的成功经验,令中国减贫的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坚持精准扶贫”是中国减贫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是中国脱贫的制胜法宝。2018年,时任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本扬深入湖南十八洞村,探寻“精准扶贫”的中国经验。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强调,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求真务实始终是中国减贫实践的不变底色。中国立足本国国情,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根据贫困人口规模、分布、结构等的变化,科学制定减贫标准、目标、方略,不断创新减贫理念、方法、手段,循序渐进、持续用力、滴水穿石。
坚持在促进共同富裕中扶贫
坚持在促进共同富裕中扶贫,是对中华民族扶贫济困优良传统的千年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社会帮扶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传承中华民族守望相助、和衷共济、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倡导、推动下,中国不断创新社会帮扶方式,形成了人人愿为、人人可为、人人能为的社会帮扶格局。
坚持在促进共同富裕中扶贫,诠释了汇聚各方力量形成强大合力的减贫路径。扶贫减贫是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各方积极参与。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国坚持“全国一盘棋”,广泛有效动员和凝聚各方力量,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形成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的社会扶贫体系。
要在世界范围内解决贫困问题,为全球持续繁荣打下坚实基础,需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唯有守望相助、和衷共济,推动更加包容、更加普惠、更有韧性的全球发展,全球减贫目标才能得以实现,人类共同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愿景才会变为现实。
中国不追求一枝独秀,更希望百花齐放
中国的脱贫历程表明,本着滴水穿石、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韧性、恒心和奋斗精神,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弱鸟是可以先飞、高飞的。中国可以成功,其他发展中国家同样可以成功。中国减贫成就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机遇和希望,更坚定了全世界消除贫困的决心和信心。
中国致力于消除自身贫困的同时,积极推进南南合作,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减贫伙伴关系。中国向160多个国家提供发展援助,同150多个国家携手共建“一带一路”,同100多个国家和联合国等多个国际组织推进全球发展倡议合作,投入并动员近200亿美元发展资金,开展了1100多个项目,以实际行动为全球南方国家发展振兴注入动力。
中国反贫困斗争深化了人类对减贫规律的认识,丰富发展了人类反贫困理论,让8亿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中国实践,揭示了人类发展道路的一种新选择——以独立自主、和平合作的方式实现国家的发展繁荣。中国式现代化摒弃西方现代化老路,基于自身国情、借鉴各国经验、传承历史文化、融合现代文明,在造福中国人民的同时促进世界共同发展。
记者:叶书宏、许苏培、高文成、乔继红、董越、谢彬彬
海报:高文成
新华社国际部制作